诚信之于人,春雨润心田——《延陵季子将西聘晋》教学课例
作者:骆宏文 时间:2008/9/18 21:22: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777
人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然而有时难免蒙上征尘;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但如没有坚固的品质道德基石,再宏伟的目标也许就是海市蜃楼!语文历来以文悟道,从语文学习中找到人生发展的远大目标。我们不会忘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远渡重洋毅然弃医从文,拿起笔来当作匕首、投枪的鲁迅先生……他们是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的,那就是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要务。最让我们感动的还是《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中延陵季子的诚信不欺心的高贵品质,才是我们自身发展的永远的指路明灯。虽然说是小事,但是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人,我们敢于面对吗?引导学生从平时的小事做起,打好人生发展的奠基磐石。
片段一 以读悟气 以文悟德
师:字词句解决了,请你们再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全文采用四读)
(学生出声朗读课文,然后交流)
生:全文通过观剑、许剑、赠剑、挂剑等情节,来表现延陵季子的真挚诚信。
生:很少的语句,理解起来有点难度,但是,多读几遍,还是有点感觉的。
师:如何理解“心许之”?古人非常看重诺言,不轻易许诺,许诺就意味要饯行诺言。
生: “心许之”是在别人不知的情况下,更见其诚信风度。
师:那句话更感人?
生:死而不献,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师:再读一读,体悟一下。
(学生读)
点评:通过多次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感点,很快就能走入课文,走进人物身边、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片段二
(师)从延陵季子赠剑挂剑这个故事来看,体现他什么精神品质,请同学散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三读课文(散读)——感知美德 本文表现延陵季子什么精神品质?
(师)我还记得“曾子杀猪”的故事,哪个同学来说说?体现曾子什么品质?他是一种怎样的诚信不欺?
(学生回答)
(师)比较,两种诚信不欺,有什么不同呀?本文与其他例子(故事)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
(师)境界更高一些?同学们很有眼光呀!是啊,我们学习做人,不仅要做到诚信不欺言,更要力争做到不欺心!做一个真正有诚信品德的人。
片段三 李白陈情赠友人
师:延陵季子有“三让君位”的美名,有口皆碑;但更让人推崇的还是他从这平凡小事中体现出的“诚信不欺心”的高尚品德!孔子、李白、杜甫、黄庭坚等人赞赏有加,更是我们敬佩和景仰的君子呀!请齐读一遍!
李白《陈情赠友人》诗——“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师: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感悟延陵季子的诚信美德,感受春秋时期的高尚的君子之风。
评论:能赢得李白的赞许并写诗颂扬的并不是很容易呀!李白不仅倾慕延陵季子的诚实品德,更看重的是他选择的锤炼自己、升华自己的追求自我完善的人生发展目标。
片段四 “徐人歌而嘉之”
师:我们再读一遍吧,试着走入延陵季子的内心。体会“徐人歌而嘉之”的道理。学习古人为了自己的发展,坚持做到不欺心,让后人铭记在心,不仅仅因为他能三让君位,更因为他诚信不欺心。
生:平时没有想那么多,也许感觉很容易,并不会放在心上的。看到“徐人歌而嘉之”,很有感触,人们记住的不仅是大是大非,这种品质更加深入老百姓的心里。
生: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平时没有想到。
师:正因为如此,才是我们要抓住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这个道理,从一点一滴做起,认得品行自然就会得到升华。这就是赢得人心的地方呀。
评论:从“徐人歌而嘉之”切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点,让学生自然而然的领会德育教育,要比强行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
对于高二学生而言,尤其是现在都市学生,简单的道德说教,不仅效果甚微,还极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如果简单陈述诚信美德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很令人担忧。但是,尽管如此,诚信教育的主题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同时,受教育者的诚信度并没有显著提高,因而,改变教育角度,诚信教育永远都不会落后,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中,离开诚信,其后果是很可怕的。《管子》曰“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可见,诚信在人的一生待人接物交往中的作用是何等重要。
首先,人生心灵有旱季。承认学生逆反期,正面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生的逆反心理所致,对家长的循循善诱理解为唠叨,对老师的正面教育视为无聊,对社会上的诚实之人认为“太老实”、“傻冒”,对一些不被理解或“恶搞”的理解为时尚而津津乐道的很有市场。其实,这就是逆反期的心理反应。因此,强行的观念、道理灌输不起什么作用,甚至起到反作用,那么在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例子,多学生的品质教育、人生发展起到的作用就很不一般。比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所述的经历,再读“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黄花冈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革命情感与亲人情感的矛盾,为了大义而舍小家保大家。鲁迅先生、巴金先生都在那暗无天日的时代不顾个人安危为民族振兴而奋笔疾书……无论什么时候,人的品质永远放在第一位的。古人崇尚“至诚无息”的为人原则,因而延陵季子坚持把宝剑挂在许君墓树,以显示其诚信无暇。无论是什么时候,一个人能否取信于人,最重要的还是他的人品。诚信之于人,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人品的提升,也是社会人际交往的道德准绳,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标尺。
其次,人生发展有迷茫。允许学生有迷茫,允许他们有不同看法,不同观点。我们更要学会倾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很多学生不愿接受训教,原因大多是他们的很多行为是被否定的,尤其是他们的想法、尝试被打压,让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和家长、老师交流。有的甚至影响到他们对成人、对社会的厌恶。有时,他们心里肯定的,就是嘴上不承认。私下里,我和学生交流,对人的发展、人的应有品质,学生是有自己的标准的,也就是不同观点、不同看法,当然和家长、老师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人的认识水平是循序渐进的,逐步提高的,因而,学生的人格完善也是循序渐进的,对道德水平的认识也是有过程的。尤其是在于和周围外部环境对比中来获得自己的亲身感受,更有利于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在课堂中,允许学生的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尤其欢迎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争论和探讨,才更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品德提高。学生希望的德育就象是春天的绵绵细雨,要来的及时,润得解渴!
第三、人生目标要远大。人生目标是否远大,能否实现,还要看如何锤炼自己的德行。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你赚了多少钱,或享受了什么,而是看你的品质是否被人肯定或称颂,象延陵季子一样,美名传千古,连“徐人歌而嘉之”。著名诗人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不真正说明人活着的意义吗?
春雨贵如油,心田如大海,让我们的心灵接受绵绵春雨的滋养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