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理解,宏观把握——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

作者:何少虹  时间:2008/10/26 15:20:0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67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重头戏,在课本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高考中占有不轻的份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难点。由于年代距离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学生觉得文言文难学、难懂,对文言文大多不感兴趣(如《逍遥游》、《离骚》在调查中则被列为最不喜欢的课文)。老师则感到文言文不好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少”“慢”“差”“费”现象在文言文教学中较严重。有的老师将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字词串讲,句子翻译,而不去把握文意,分析文章内容,更谈不上评价和鉴赏;有的则抛开词语句子,架空分析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这两种做法影响了学习兴趣与效率,既不符合《全国统一考试说明(语文)》的考试能力要求,也与新课标的理念相悖。其实,《考试说明》与新课标并不冲突,这两个文件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及文言文教学改革,将起到指导的作用,在此,笔者只想结合《离骚》等古诗文的教学,略谈谈新课标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及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激发学习兴趣,克服畏难心理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克服的不是语言障碍,而是学生的畏难厌学心理,要消除这些消极的心理因素,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方法一  “成语激趣”法
  我们至今还在使用的成语不少源自于文言文。如,《诗经•氓》中的“信誓旦旦”、“夙兴夜寐”,《孟子•奕秋》中的“专心致志”,《陈情表》中的“日薄西山”等等,通过解释成语含义,探究其出处。用学生熟知的成语引出文言文的学习,是较直接有效的做法。
  方法二  “名句引读”法
  文言文篇目中有不少名言名句,含义隽永而为读者所喜爱,同时也是考查点之一。若能用学生喜爱、耳熟能详的名句引入文言文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做法。如,教学《归去来兮辞》,先引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句子,从品味名句的艺术蕴味及艺术魄力入手,引入对原文的学习,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原文的浓厚兴趣。
  方法三  “温故知新”法
  所谓“温故知新”法,即通过同一作者或同一题材相关作品间的联系,学生能产生心理上的亲切感,而消除学习新课的畏难情绪。如,由《石钟山记》苏轼的求实精神、人生历程引出对《赤壁赋》的学习;同是《史记》篇目,由《陈涉世家》引出对《鸿门晏》的学习;再可由有关《史记》内容引入《报任安书》(高三)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作者心志及成书过程,这样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新课的学习。由《过秦论》中秦亡的根源引出对《阿房宫赋》的学习。
  方法四  “美读感染”法
  即教者对文章有感情的诵读,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氛围,在感情上与作者形成共鸣。如,《兰亭集序》、《陈情表》等作品,充满感情的诵读能让学生更好进入王羲之所营造的“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境界,更深切的体会李密对祖母的孝心,作品美读能直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方法五  “作者人格感召”法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让学生乐之、好之的因素更多是来自于作者的人格魅力,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必要的介绍,也可增加学生的积累,产生榜样的力量。学习《腾王阁序》时介绍初唐同杰,突出王勃写作《腾王阁序》时因才华横溢,语惊四座,以至名震天下的千古佳话,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离骚》,可从近日报上登载的韩国申请初五龙舟节传统节日失败事件,引出端午节的传说,并简介屈原的生平经历,以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使学生产生敬仰屈原的心理,自觉主动学习《离骚》。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凡有经验的教师,均会精心设计好教学的起始环节,消除畏难怕学的心理因素,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才有可能展开。
  二、识记词语,是文言文阅读坚实的基础
  兴趣之门打开后,就要落实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了。首先是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和18个常见的虚词,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鉴赏评价文言文作品的前提,因此,不少教师将文言文教学重点放在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上,仍以《离骚》教学为例,读懂应是学习的基本要求,识记重点实词的意义、理解主要虚词的用法是培养能力的关键,结合教学经验及考试要求,教师对文中出现的虚词、实词要作量化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如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理解“朕”“考”“度”“忽”“淹”“固”“婵”“经”“修”等单音实词,“兮”“以”“而”“之”“于”等虚词。有些词语在文中出现两次以上,应适时进行比较。如“修”文中出现两次,“又重之以修能”“唯灵修之故也”分别解释为“美好”“长”。有些词语可联系以往学过的词义加以联系比较。如“固”在文中出现两次均解释为“本来”,可联系“固而近于费”“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进行联系复习。再如“其”“而”“以”“之”“于”等虚词在文中的作用,可结合具体句子理解识记积累文言文实词,分类归纳常见虚词的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是完成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为使学习过程不至于太枯燥,词语理解应尽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因为,语言是思想的体现,总结、联系、比较、练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基本阅读能力的必要保证,这是文言文教学中“微观理解”的体现。
  三、理解艺术手法,把握艺术形象
  完成词语学习,只是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初级能力目标。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不能止步于此,否则,将忽略了语文学习的高层次能力目标,也失去文言文阅读的终极价值,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考试说明》也明确要求古诗文阅读具备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的能力,而要培养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的能力,对文学作品来说,要结合文言文中艺术手法,把握艺术形象,更好理解鉴赏作品,接受美的熏陶。
  仍以《离骚》的教学为例,《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开创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传统,节选部分“香草美人”的比喻用得较多,可让学生将所有的“香草美人”一一找出,结合具体诗句及诗人情感理解其比喻义,再通过两种表达方式的对比,体会“香草美人”等多个比喻,使表达更含蓄,情感更深沉、热烈,意境更深远,全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这些比喻的理解中,更可进一步从这些比喻的理解中把握诗人内外兼美的形象,体会诗人忠心耿耿、忧国忧民,及革新吏治、勇为先驱的伟大抱负。从语言分析入手,理解艺术的运用,把握艺术形象,对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等进行宏观把握,实现鉴赏能力的提升,达到文言文教学高层次的要求。
  四、挖掘文化内涵,继承优秀传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优秀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应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目标,而中学文言文课文大都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文质兼美的作品,有必要将它们作为传统文化载体来理解、接受。“质”之美在于这些作品体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人类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如《离骚》中的高洁的操守,深广的爱国主义思想,《孟子》中的仁爱思想,《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生“士为知己者死的义举,《陈情表》所体现“上慈下孝”思想,《石钟山记》中的求实态度,《五人墓碑记》中五人坚持正义,勇于斗争的精神……这些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值得我们好好继承(当然,糟粕部分也要能辨析剔除),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须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有较丰厚的学养,适当进行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究、领悟。
  在具体做法上,可精心设计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如《信陵君窃符救赵》1、侯生为何“北乡自刭”?2、如何看待他这一做法?通过讲座,有的认为侯生的“北乡自刭”是出于对知遇之感的酬谢,即士为知己者死,有的认为是出于忠君的思想,对逆上行为的自怨。对问题2,多数同学并不认可侯生自刭,但表示理解。讨论后,同学们主动写读后感,分析侯生行为,评价“士为知己者死”“忠君”思想的时代内涵及价值。在引导讨论中,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想认识。课外延伸法,如《离骚》的教学,教师可补充介绍《屈原列传》的内容以及高考满分作文《谏屈原书》《心灵的选择》,使学生消除时代差距,更理解屈原,景仰屈原。在学完《离骚》后,不少学生深为屈原深沉的爱国激情、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庄严的历史使命感和悲壮的献身精神所感动,为他的人格操守所折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实现文言文最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理念观照下,文言文教学既要坚持对基本字词的学习,以保证基本的阅读能力,更要大力加强审美文化教育,让学生更好吸收祖国语言文化这份珍贵遗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