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并非我们的知音  杨键

作者:杨键  时间:2008/11/3 15:30:4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69
  他所讴歌的田园是他的至爱,并非我们的至爱,他的梦里有桃花源,我们的梦里没有,他对死的超越仅是他本人的超越,并非我们的超越。
  我本来以为陶渊明只是一个平民性质的边缘诗人,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他一直活在时代的核心,即使后来隐居了,他也在那个中心燃烧着。
  陶渊明二十来岁时在江州做过州祭酒,不久辞职,因为他不喜欢时任江州剌史的王凝之(王羲之儿子),王去世以后,他才又回到官场,在桓玄手下做事。桓玄有野心,很快夺取了帝位,并将晋安帝囚禁在浔阳。陶正任刘裕部下的参军,参与了解救晋安帝的行动,从这样重要的事件可以看出陶渊明还处于时代的核心。但是,他在晋安帝复位的第二年被任命为彭泽县令后的八十多天就永远地离开了官场,这一次的彻底告别使得中国文学上出现了一位最伟大的诗人。陶归隐田园的形象成为以后中国所有乱世里的经典文人形象。
  陶渊明标志性的伟大贡献有三样。他原本是一个努力想要有国家的人,后来失败了,但他很快就悟到自然就是他的国家。陶对“自然”的认识达到了他所在时代的巅峰,今天看来也没多少人可以超越。身处易代之际,他对“气节”两字的追求显得扑塑迷离,但对“自然”两字的追求则相当稳健,对自然的回归使得他的诗歌葆有一种自然的清新之气,一种奇异的弹性,又通过自然达到了一种无我的浑然之气,是他开启了后代中国诗人对自然的不断思索与亲近。这是他的第一大贡献。
  第二大贡献,是更高层次上对自然的认识,也就是他所说的桃花源。“桃花源”实际是一个没有阻塞,没有理解障碍的知音世界。知音世界不可得,陶于是有了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感。寂寞,是中国古诗和古代山水画最重要的特征,没有知音也,桃花源不可能也。因此,公元五世纪的陶渊明在他后来的岁月、在今天以及以后依旧在寻找知音。在最高级的自然的意义上,桃花源本来存在,只是世人不识,将其放弃了,放弃之深、之彻底,在我们这个时代最为严重。
  第三大贡献是对死亡的超越。“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正是从陶渊明,中国的诗歌在面对死亡才开始镇定自若起来。在《古诗十九首》的年代,人们还在为生命的短促而悲叹,陶则是重大的转折点。他之所以能这样,一是自然的救赎,一是佛教思想的渗透。颜延之说陶“视死如归,临凶若吉”,陶自己也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他对死的无惧,究其根本还是来自对自然的顺应,以及对内心自足体系的顺应。因为陶的出现,在中国诗歌里,儒和道就有了一次最为正派、圆满和水乳交融的结合。
  陶一生只有一百二十余首诗,却成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进”虽不成,却因为“退”而成就了独善的大境界。陶有两句诗最能打动我,“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中国文学,总的来说只有两条路,一条以屈原为代表,一条就是陶渊明,这两个方向塑造了最精彩的中国人。
  陶渊明去世后的四百余年,白居易担任了陶家乡的地方官,他经常去拜谒陶的故居,再过三百余年,朱熹去了陶故乡附近的地方做官,他也是陶的仰慕者。但是陶最伟大的知音却是在他死后六百年出现的苏东坡。苏爱陶,甚至说自己就是陶的投胎转世。陶是深微、幽隐的,昭明太子萧统、写《诗品》的钟嵘,也只是见到他的片鳞只爪。所有历史上类似于源泉式的诗人都是很难认识清楚的。陶是白居易、朱熹、苏东坡的知音,但并非我们的知音,他所讴歌的田园是他的至爱,并非我们的至爱,他的梦里有桃花源,我们的梦里没有,他对死的超越仅是他本人的超越,并非我们的超越。也许,我们早已来到一个反田园、反桃花源、反超越的时代,也就是说,一个反陶渊明的时代,但同时,也正是一个激烈呼唤陶渊明再来的时代。(作者系2008年华语传媒奖“年度诗人”。作品曾获首届刘丽安诗歌奖、《作家》杂志诗歌奖和柔刚诗歌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