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指导需要梯度——《夏感》课后反思
作者:江苏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顾剑云 时间:2008/11/14 7:14: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741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写景抒情散文正是训练朗读能力的非常适合的文本材料。我们一般会看到这样的模式和惯例:教师范读,提出朗读注意点(停顿、重读、语速、情感),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或个别演示,品味完语言再读。在学生预习非常充分,理解全文内容情感的情况下,这样的朗读训练对一部分朗读基础较好的孩子,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大部分还不会掌握朗读规律及对朗读不感兴趣的孩子,长此以往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因此,在上《夏感》这课时,我尝试从文本出发,寻找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进行有梯度的朗读指导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这篇课文,朗读训练的重点应放在重读及节奏上,要读出夏天那种火热、急促的、美好的氛围,并注意文中感情递进的句子及修饰语。
刚上课,我让学生齐读了一遍,不出所料,读得很整齐但没有感情。提出朗读的最终目标——情感,而要读出情感,需要注意重读和节奏等。
首先解决重读,给出了三个含修饰语的句子: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B、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让学生自由读,找出句子中的重读词语,学生基本能体会到修饰语需要重读,总结规律——突出景物特点的修饰语一般需要重读。
其次是节奏,学生平时齐读经常拖拉,节奏拖得较慢,不适合读这样“火热”的课文。
所以要练习朗读情感递进的句子,同样给出三个句子:
A、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自由读,找出需要连读的地方,学生在反复练习之后,能找出每句最后的部分连读可以读出句子应有的力量和“火热”的情感。
接着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似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重读及节奏的朗读训练。最后需要检测成果,按照一贯的思维,这时候应该让学生齐读或个别朗读。但齐读的模式太过陈旧,学生很难提起兴趣,而个别朗读总是让那些喜欢朗读的孩子得到表现和提高的机会,而不能面向全体。所以我采用了全班演读的形式,选了几段精彩段落,以下是演读安排:
[女领]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女合]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男合]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男领]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男女领]你看,
[女合]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男合]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
[众合]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男领]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男合]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众合]快割,快割;
[女合]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众合]快打,快打。
[女合]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
[男合]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男领]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女合]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众合]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演读的安排是按照声音与情感的搭配,男女生声线与内容的搭配原则设计的,学生最后怀抱浓厚的兴趣,很有感情地完成了演读,夏天的火热在这个秋风飒飒的季节,在教室里重新被点燃,我们都陶醉其中,被这美妙的乐声所感动,更为感动的那是我们合作演奏的音乐。
这为下一步品味文章语言提供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每品味景物、人物的段落时,让学生再读那些段落,反反复复地在文本中走来走去。使得教室中不仅是书声琅琅,而且书声动人。
我们在教学中,抓住了朗读训练的梯度,就可以帮学生总结朗读时的一些规律,可以作规律积累,每一次的朗读都要提出新的要求,不断地推进朗读成效,这也正符合现阶段对语文课容量充实,有效的要求。
对于朗读的有梯度的训练,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文本的理解,对词语、句子朗读的研究,抓住这篇文章在朗读时的重要点,不可贪多,抓住一两个点进行扎实的训练。
二、遵循朗读训练的原则。从词语朗读训练、句子朗读训练再到全文整体朗读训练这样的模式以外,还可以依照情感逐渐推进的原则进行训练。如余映潮老师曾经上过《纸船》一课,就曾用水一般的柔情来读,用金子一般的心来读这样的情感推进的方式来进行朗读训练。具体的梯度安排还是要依照文本的特点来定。
三、教师做好朗读多种形式的积累,扎实的有趣的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也才能达到较好的朗读效果。
四、通过对词语、句子内容情感的品味,来达到最终的朗读训练效果。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更好地积累语言,切不可脱离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单纯的反复朗读训练,这样便不是语文课的实质有效的朗读训练了。
x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