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美化议论文的“猪肚”
作者:江西省吉水中学 徐菊根 时间:2008/11/23 0:49:3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27
那么,如何安排结构和运用好材料呢?如果全部由一个事例加上说理评析,这会显得死板一块,毫无变化。如果全部引用历史人物作论据,虽有历史厚重感,却又毫无时代气息。所以,笔者根据近年来的高考佳作,总结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些经验和大家交流。
文章中间可分三部分来进行写作。分论点单独占一段或置于每个部分的开头,既能统领下文,又使之显眼。第一部分最好选用尖端材料,即人无我有,具有震撼力,或鲜活的,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的材料,比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汶川地震中典型的感人事迹,’08奥运,神七问天等等。如:
因为爱,洪战辉成了家喻户晓的感动中国的青年,他用平凡而朴实的行动,把自己“雕琢”成一位有爱心又充满责任心的“天使”。他不因贫穷,不因父亲是精神病患者,而丢弃父亲以及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他不愿意接受捐助或施舍,他吃苦耐劳地挣钱,替父亲负起家庭的责任。贫困算不了什么,苦难只是一种磨炼。只要有爱,天使为什么雕琢不出来呢?(2006广东满分作文《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
这段文字对感动中国人物事例的运用,证明了“只要有爱,就可以雕琢心中的天使”的论点,又带有时代性。
第二部分宜使用常规性材料,即历史人物的事例,用概括性语言加以浓缩,也即一二句话组成排比句,这样,可连用排比性事例展示丰富的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涵,形成气势。
例1:我们相信自己时,也要相信别人。这是由事物的多变性和自我的局限性决定的。(分论点)唐太宗接纳魏征等人的进谏,于是有了开明盛世;朱元璋接受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的建议,于是国泰民安。相反,那顽固的马谡置王平的忠言不顾,自认为“熟读兵书”,结果痛失街亭,丢掉性命。别人的意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唯明智之举。(评析说理)(2004年山东优秀作文《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例2: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上面两段文字都运用了三到四个事例,正反展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第三部分可用道理论据,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或诗词来充实,这是对权威的借重,可以加强文章的可信性与说服力,又可以使文章富于变化。不过,引用时要忠实原文,不要随意改动,也要准确理解名句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
例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的选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是文天祥的选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选择。他们所关注、倾心的是国计民生,天下大业。“东窗密谋莫须有,风波冤狱天也哭。”这是秦桧的选择;尽管“君恩深似海矣”,可是“臣节重如山乎”?这是洪承畴的选择;不顾“痛哭六军俱缟素”,只会“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吴三桂的选择。他们所追逐、渴求的是高官厚禄、醉生梦死。(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
例2: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在上面的文字当中,作者信手拈来有代表性的诗句,串联成文,具有表现力,给人以内容的厚重感和诗意的回味。
几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文章便显得有些变化而不刻板。当然,写好议论文的中间,不唯有这几种方法,也不一定要拘泥于这一顺序,可灵活选择。只要材料丰富,又能巧妙安排,“猪肚”,会是一个漂亮的“猪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