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写作如爬山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1/24 16:29:4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74
编辑部评论员,属于职业作者,写稿比较规范,质量较有保证,稿件虽然也有被毙的时候,但这种情况极少;但党报的编辑部评论员另有写评论员文章的重任,不能经常写新闻时评。社会通讯员来稿,一天几百封、上千封,但质量极难保证,每天所收邮件中只有几篇是可用的。
作为时评编辑,常遇到如下情况:选题不好,也写不好;选题好,角度不好;选题好,写不好——以上三种情况的稿件占来稿量的大约98%,而这些稿件可以说都难以走上版面。有时版面缺稿,不得已修改一些“选题好,写不好”的稿件,但修改完一看,稿件基本上重新写了一遍。这种情况比较痛苦。
现在,每发现一个好作者,作为编辑都及时与之沟通,但稿件质量仍然不令人满意。即使一些很有名气的时评作者,稿件质量也时有起伏。
所以,我想,时评写作有没有一点“捷径”可寻呢?
新闻时评是新闻报道深化的需要,因“深化”故,其写作较消息、通讯显得复杂一些, 写好需要一定的“笔力”。但,时评写作也不是说没有规律可循。
选题问题
和写其他文章一样,时评写作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写什么”,当然也就是“选什么题材来写”、“选什么事”来写。 选题成功与否,是一篇文章走向成功的前提。 但选题本身也有两个基本前提:如果不是亲历的新闻事件必须确保所引述的新闻是事实而不是子乌虚有;其次是不能对新闻事实断章取义,歪曲原新闻所述事实。不保证这两点,时评从源头上就立不住。
在保证这两点的基础上,下一步如何走? 选题如爬山,选择一座什么样的“山”来爬呢?
首先,写时评要敢于冲着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写,所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敢于碰热点题材,时评就会失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时评的使命,本就是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不敢于碰热点题材,时评作者本身也将是个失败的创作者,难以在时评圈内立足。
同时,“虎山”作为风险过大之“山”,也要慎爬。向“虎山”行,是感觉自己能打死“老虎”或者能绕过“老虎”轻松过山,如果不能做到这两点,还是不要爬的好。这就是所谓“知己知彼”,量力而行。
一般来言,风险高的“山”,需要立意、角度、语言表达上有较多的闪转腾挪之功,爬上去颇费一番气力。有些题材,受时代政治、社会、习俗等方面因素影响,是时代语境所避趋之的,这样的“山”,最好先不要触及——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有些限制的东西“融释”了,再写不迟。
其次,忌爬平庸的无特点的“山”。平庸的无特点的“山”,难见新奇,时评作者要忌赶这样的“大流”。 比如,前一段上海规范发展马路摊点,来了一批稿子大谈规范发展马路摊点的做法对于民生的意义——第一个大城市采取这样的做法,还是值得一谈的;但过了一段,郑州又解禁马路市场,结果一批作者又蜂拥写之,而主题仍如昨,这样就没多少意思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些“小山”,别看不高,但很有特点,写起来也很有意思。苏轼言:“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其实虎丘只有30多米,但“小山”人文底蕴丰厚,“爬”起来也很带劲!
简言之,处理好“选题”问题,是时评写作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角度问题
角度问题,属于“怎么写”的范畴了——是“怎么写”的第一步。角度问题,就是“从哪儿下手”或“如何看待一件新闻事实”的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座山,视角不同,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和观点。 比如,泰山,你可以说它有地质科学价值——岩层比较古老,太古代的变质岩层是地球最古老的岩石,距今已有25~28亿年;可以说它有文化价值——从古到今,留有大量的石刻书法和诗文;你可以说它是一座宗教之山,有道教、佛教建筑,有佛经,有道士;你可以说它是一座帝王之山,当你站在泰山之巅,看到群山如拱,你就知道历代帝王为何那么喜欢到泰山行封禅大典……所以,你关注的角度不同,对一座山的注解就会不同。需要注意是:一座本来能爬得上去的“山”,如果角度选不好,仍然有爬不上去的可能。
如果形象一点,我们可以把写文章的角度,比喻为爬山的路径,这就很容易理解了。一座“山”,有缓坡,有悬崖绝壁,也有虽险峻却仍可攀援之处。写时评,不是“条条道路都可通向山顶”。因为,选哪座山爬——即选题,有“高压线”问题,从哪条路爬到“山顶”——即选择哪个角度写文章仍然存在“高压线”的问题。“悬崖绝壁”就是“高压线”,这样的路,从一开始“爬山”时就应该努力避开。如泰山,从红门到中天门到十八盘到山顶,可以;但后山是悬崖绝壁,不好爬。
爬山,有大家习以为常的大路,也有偏僻奇崛的路,选择哪条路呢?我以为,别人都走的路就不要再爬了,要选一条别人未走过的新路来爬——这条别人未走的新路,其实就是一个“新的角度”的问题。写时评要尽量找到这样一条新路。这条“新路”,要保证“可走,能至山顶”。
行文问题
如何行文,是“怎么写”的第二步。也是整个文章落实到纸面上的过程。
俗语说“为人宜直,为文贵曲”。但我以为,写小说“曲”好,时评写作则不要“曲”。
所谓“不曲”,是指观点直白、明确,论证上逻辑清晰: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没必要绕圈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文章的三大部分最好一目了然。即多用演绎法,少用归纳法,这是由新闻时评的“新闻性”所决定的,也是快餐化的时代生活所需要的。
举例来说,选择爬的山是一座光秃秃的山(是什么);你就得考虑这座山变秃的原因(为什么),是人为砍伐造成的?还是土质、岩层所致?还是植树方式不当造成的?还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还是缺水造成的?不管哪种原因,要找到;找到原因之后,你就针对原因,提出绿化良方(怎么办)。如果是一种原因造成的,你就针对这一种原因,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即可;如果是综合原因,那么,有几种原因,你就得提出几种解决办法。
写时评首先要掌握这样一种简单的结构——这样说,并不是拒绝其他结构逻辑,因为文无定法,风格越多样越好,但时评作者最好先掌握这个写作模式。现在的问题是,许多时评作者,不会走就想跑,结果文章写得云山雾罩,让人混沌难解。
结构之外,行文中另一个问题是时评的语言表达问题。写时评,文章结构要“直白”,语言风格却要“曲”,委婉一些——起码要做到这么一点: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而又要让人感觉没有一句过分的话。
“曲”之外,语言还要明白晓畅、简练。注意少用定语、形容词;多用短句、单句,少用长句、复句——汉语和英语不同,汉语用短句、单句显得漂亮、干净。时评整个文章的语气还要注意张驰有度,忌剑拔弩张。
现在时评语言不理想是个全国性的问题,通讯员来稿中用词不当、句子不通顺、拖泥带水、发泄多而理性语言少等现象比较严重;可以说,在通讯员来稿中找到一个文笔流畅、风格稳健而不需改动的文稿非常难——这可能和“重外语、轻汉语”及汉语整体教学方式不尽科学等整体环境有关。
时代语境问题
最后强调一下“时代语境”问题。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提到“时代语境”的概念,其实在时评写作的整个过程当中,都必须高度重视“时代语境”问题。
所谓“时代语境”,就是时代舆论环境所能容许的语言表述自由度。党报的权威性,要求时评语言表述必须准确、稳重。
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语境”。“时代语境”决定了题材的能否触及、看问题的角度是否可行和语言表述的张弛度。
正因为“时代语境”决定了写文章的三大问题,所以,如果“时代语境”摸不清,便没法写文章;即使写了,也是白写,因为很难发出来。
在我们这样一个和平年代,社会需要的更多是理性的建设性的良言,而不是破坏性的冲动。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写时评,应把达到这样一种“老熟”境界作为毕生之追求。
一篇稿子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很容易,但经常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却很困难——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凡间,有七情六欲,要永远做到理性、不动气,太难了。
所以,写时评,谁也无法抱以取巧、侥幸的心理,而颇需要自沉其心的修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