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作者:石述思  时间:2008/12/14 22:04:5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91
  1978年,伟大的中国高考得到恢复,太多寒门子弟得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改变命运的机会。30年弹指一挥间,尽管今天大学教育备受有识之士诟病,但我在没有发现普通人平等改变命运的新途径之前,仍会激情澎湃地拥护这项有些现代科举意味的制度,而且对于很多假借找工作难等理由妖魔化它的人表示愤慨。做人要厚道,一定要牢记中国大学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当前,有人甚至这么描述如今的四年大学生活——可以用鲁迅的四部书来总结:大一是《彷徨》,大二是《呐喊》,大三是《伤逝》,大四是《朝花夕拾》。而且校园里现在仍流行那句话:“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理由是这些课对未来闯社会没什么实际帮助。
  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我决定结合鄙人若干年前接受教育的经验,对中国大学的价值进行一下认真梳理。
  大学本来就不是搞职业培训的地方,是增加人的知识、能力、修养、内涵的地方——尽管所学知识经常落伍。比如我就挺倒霉的,学国外新闻史时赶上前苏联和东欧巨变,好厚一本书没怎么学就过时了。但这不妨碍你最后拿到一张宝贵的社会通行证——文凭,尽管目前扩招导致其严重贬值,但还是聊胜于无。
  其次,你可以建立自己最初的人脉关系——如果幸运地跻身名校,不少老师、同学会成为你未来闯荡社会的帮手,要知道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混,没有关系会事倍功半的。我现在就有在事业、婚姻都很受公众瞩目的同学,提起来很有面子。
  再次,你可以有生以来第一次独立地感知社会、感悟人生。运气好的话能完成初恋或N次恋,但成功率多年来都低得吓人。还有在实习时能深刻领悟你学的知识基本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你如果要找好工作,关系要远胜过成绩单,但所有单位都最终冠冕堂皇地告诉你能力相当重要。
  最后,你也许听从老师的教诲,结合自己的兴趣,不幸喜欢上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史哲等冷门学科,如果不下决心留在学校教书,那到社会择业之前一定多看几遍《大长今》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好汲取力量应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窘。当然你会永远怀念那些最初点亮你理想火光的恩师。我也感激老师的提点,但我选择在解决衣食问题以后,将那些不能当饭吃的挚爱当成了业余的精神寄托。
  记得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曾经这样表白:“眼看工作了,却发现自己好多东西都很欠缺,假如我重回大学,那样我可以根据自己工作中的不足,重新开始学习。”我担心他深造的结果会只是赢得了一张更高级的文凭。
  一位前中国教育部高官日前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用15年的时间全面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并通过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目前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这样的成绩单的确可喜可贺,但为了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未来能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结合若干年积淀的困惑,鄙人最近认真研读了西方人的大学之道,发现大学教育的灵魂有两点:一是培养人独立生存的能力,二是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觉得这恰恰是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短板。有关领导看了千万别急,世界都是平的了,权当他山之石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