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艺术精神的比较分析
作者:吕晓薇 时间:2008/12/17 21:23: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63
首先是文体功能和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精神的影响下,诗词曲具有了不同的文体功能和价值取向。
唐代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大鼎峰,经济高度繁荣,物质丰富;政治高度清明,国力强盛,再加上交通十分便利,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文化高涨。唐代诗人总体上具有博大的胸襟,广阔的视野,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顽强的意志力和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使他们具有巨大的创造力,情感表达明朗壮大,诗歌艺术浑融完整。从文体功能上唐诗强调社会的功利性,继承发扬中国古代一贯的“诗言志”传统,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言诗歌乃“补察时政,裨补时阙”。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上,其主导倾向是强调美善相兼,美从属于善,主要追求社会功利。文人诗歌经常出现的主题是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社会治乱、历史兴亡,关心民疾、抨击时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显得庄重严肃,具有温柔敦厚、情理中和的情感基调。盛唐诗重风骨、兴寄及声律辞采,以豪迈乐观的精神气魄,综合建安文学的英雄性格,写实精神和屈原以来的理想精神,兼采六朝诗的声律、词采、技巧,形成其文质兼备、雄浑悲壮的气象,最完美地体现了美善相兼的价值追求,成为文人诗歌的典范。如杜甫的《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以社会视角正面反映内忧外患、万方多难的现实和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悲壮沉郁,融自然景象、国家危难、个人情感为一体,焦虑忧闷中对国运常存有着坚定的信念,悲中含壮。诗境雄浑开阔,寄慨遥深,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古今世事的变迁,具有历史的纵深感;谈人事联系自然景物,诗人目视万里山河,纵论千秋历史,忧念时局,感慨万端,构成一个阔大悠远笼盖宇宙的境界。
宋代实行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守内虚外,外族入侵不断。国家的安危不定,统一不遂,社会的动荡不安使不仅豪放派的辛弃疾成为爱国主义词人,就连婉约派的李清照晚年也多忧国之作。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文化的高涨,促进了词、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发展。如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城市发展使市民阶层增多,为适应娱乐需求,在勾栏瓦舍出现曲艺、说唱等艺术形式。词重美轻善,主要追求审美价值。从根本上说,审美功能乃文学的本质功能,它通过三种方式发生作用。文学描写的自由天地和理想境界使人的情感愿望得到一种借代性的实现,借以抚慰人的心灵情感。二是情感转移,借助文学暂时疗伤。三是感情宣泄,人的情感需要不断的协调平衡,平日郁积的情感更需要宣泄,文学正满足了人的这一需求。主流词论也强调词的审美价值,如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言:“镂玉雕琼,拟化工而回巧,裁花剪叶,夺美艳以争鲜。是以唱云谣则金母词清,挹霞醴则穆王心醉。……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它是一篇唯美主义的词学宣言,词以巧夺天工的丽语,五彩缤纷的色彩,愉耳悦目的音乐和娇美动人的歌女来表达人性、人情,给人带来多方面的审美享受,树起词体追求唯美主义的大旗。在创作实践上,词是追求审美价值的美文学,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上它都以追求美创造美为己任。由人性人情出发词创造了多种美,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塑造青春美、自然美的形象,宋词描写众多鲜活而充满生机的青少年男女形象,他们美丽、纯真,多才多艺,对生活充满热情、理想,具有浓郁的青春气。如晏殊的《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上片通过自然景物描写,以清新亮丽的春景图展示给读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下片通过女伴们的猜笑、逗乐,展现出采桑女轻巧、纯真、活泼、可爱的形象。二是讴歌人性人情,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芒,崇尚生命自由,展示对美好恋情的赞美向往。如声言“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身莫负”的晏几道,如“浮名利,拟摈却”的流落市井的“奉旨填词柳三变”都体现了一种中有生而贵适己的情感态度,力图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让现世的生命自由舒展。宋词第三种类型的美,即悲剧美,悲情就大量充斥在宋词中,有政治、战乱摧残生命的身世家国之叹,更有爱而不得的痛苦迷乱,悲剧美也成为词的感情基调。它们的真诚、深沉,再加上词人与读者的精神同构,宋词带领人进入一幅幅美妙的精神画卷,让人得以宣泄释放内心幽深细密的感情,以“诗意地栖居”。然而完成宋词大美的还因为词人对形式美的追求。从产生时的配乐歌唱,到“词别是一家”的重音律协调的维护,再到柳永、周邦彦的大量创制词调,都完善着宋词的音乐美,可惜的是现今却不能恢复其原貌了。语言上呈现富丽、华美与清淡、质朴并举的风格,形象化的又颇具文化内涵的表达,使短小轻盈的词意境隐约含蓄而深远。
元代蒙古族统一中国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轻视知识分子,经济剥削残酷,吏治极度黑暗。文人内心的愤懑和人民的反抗情绪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受其影响,批判社会黑暗、抗议民族压迫,关注平民命运成为元代文学主要思想特征,这种特征在元曲中也有充分体现。由于重视供应军需物品手工业得以发展,城市经济畸形繁荣,市民阶层增多,为戏剧的兴盛创造了条件,为戏剧的兴盛提供了演员、观众和演出场所。具有通俗化、叙事化、平民化倾向的元曲占据文坛的中心,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由雅及俗,由上层到民间,由抒情写意到叙事写人大转折的开始。元曲追求平民的审美趣味,具有以俗为美的审美特征,钟嗣成在《录鬼簿序》中称其为“蛤蜊风味”。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的美:一是寓庄于谐,正言若反,表现平民的谐趣美。如兰楚芳《四块玉》:
我事事村,他般般丑。丑则丑,村则村,意相投。则为他丑心儿真,博得我村心儿厚。 似这般丑眷属,村配偶,只除天上有。
化丑为美,心真情厚,体现了平民阶层同甘苦共患难的爱情婚姻观。二是在笑声中否定丑恶,追求滑稽美。如张鸣善的《水仙子》:
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 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哄。 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歧山鸣凤, 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
用三个通俗的比喻剥开明君贤相的外皮,揭露讽刺统治者表里不一、欺世盗名、以假乱真等不和谐,在感到滑稽的笑声中否定丑恶。一改宋以前文人对朝廷始终保有的向心。三是人穷志坚的悲壮美。元曲塑造了众多平民形象,这些平民不再是不行的顺民,而是勇于追求生活权利,不畏强暴,具有自救、救人的狭义斗争精神的斗士,充满悲壮美、崇高感。如元代伟大的杂剧作家关汉卿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如谭计儿、窦娥、王婆婆等。此外完成元曲平民化审美特征的还有在表达方式上追求直率美,放言无忌,敢爱敢恨,真情流露。语言上追求通俗美,元曲多用通俗流畅、活泼风趣的口语言情状物,既曲尽人情物态,又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其次,在对人的认识和表现上,诗词曲各有不同。钱谷融在《论“文学是人学”》中言:“人是各个时期个体文学描写的中心”,“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最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2]P512一部文学史也是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史,诗词曲这三种文体又体现了各自对人的认识和表现的不同。
文人诗歌是从伦理角度认识和表现人的本质和情感,更重视人的社会性、理想性层面,表现符合当时政治道德要求的情感,塑造符合伦理规范的理想人物,因而其思想情感内涵带有伦理化倾向,它呈现为一种情感形态,即以社会为本位的群体情感。
而词主要是从生命的意义上来认识与表现人的本质与情感的,它更重视人的自然性情,肯定根据生命快乐原则产生的情感、愿望、要求。词的思想情感内涵带有世俗化倾向,它呈现为另一种情感形态,即个体情感。
曲对世俗化有继承又有超越,由追求贵己重身、任性适意的个性解放发展到对社会黑暗和平民非人道处境的关注,为平民鸣冤,表现出鲜明的平民化倾向。
由以上对诗词曲艺术精神的比较分析,也可以明显看出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由雅及俗,由上层到民间,由抒情写意到叙事写人,由注重政治教化逐渐回归到注重审美的文学本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