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课改的超级老师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1 22:34: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89
  《香菱学诗》教完了,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突然惊喜地发现《红楼梦》中一向被人解读为喜散不喜聚、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羸弱多病的林黛玉,如果用新课标的要求来衡量,她居然是一位学识渊博、乐教、能教、善教,且颇具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她若在今天课改的课堂上出现,肯定是一位倍受学生喜爱的超级老师。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课改理念的实践者形象。
  一、她是一个自信且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好老师
  当香菱向黛玉说明求教之意时,黛玉欣然应允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当仁不让,乐为人师,率真、自信溢于言表。林黛玉不但自己充满为人师的信心,而且还帮助香菱树立学习的信心:“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在她的激励之下,坚定了学诗的信心。
  语文课改,无论是语文的教育理念,还是语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向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否真正投身于课改实践洪流,自信心的有无是非常重要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课改教师,首先要树立自信心。试想,如果老师都没信心,学生怎能有信心!
  二、她是一个善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揣摩和积累的好老师
  在关于学诗入门的对话中,我们看到林黛玉不愧是一位善于精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好老师。首先,她要求香菱读诗要读精品。古人云: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她认为,学诗就应该学王维、杜甫、李白等人的一流诗歌作品,这样,就能为自己打下正确而良好的根基。此外,还可以读一些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二流作品,以便进一步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她对于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三四流的通俗之作是看不上眼的,告诫香菱“断不可学这样的诗……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语文课改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要坚持进行质高量多的课外阅读。但学生阅读的现状却是:他们很少光顾学校的图书馆,对经典名著是敬而远之,而对大街小巷中的书店、书屋售卖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书籍却信手取来,上手即读,如饥似渴!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作为课改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林黛玉的阅读危机意识,要有林黛玉那种阅读经典、精品的“法乎其上”的意识,要让有品味、有质量、有影响力、有生命力的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去占领学生的课外阅读阵地,使他们从小就在潜意识里形成健康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自觉远离浅近通俗的“文化快餐”,自觉拒绝接触被歌德称为“马桶文学”的有害读物。
  其次,黛玉教育香菱读诗要循序渐进。她要求香菱先学诗佛王维的五律百首,次学诗圣杜甫的七律一二百首,再学诗仙李白的七绝一二百首,并告诉香菱要以这三人的诗歌“作底子”,而后阅读陶渊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人的作品。可见,在林黛玉的思想意识中,阅读必须要有一个高起点,然后以此为圆心,循序渐进地扩大阅读领地,最终达到厚积之目的,从而为作诗薄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语文阅读指导实践中,我们也应该给学生定一个阅读的高起点,这个高起点就是课标要求的阅读篇目,然后再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让学生从小就接受精品的熏陶与滋养,使他们打下良好的文化根基。
  三、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当香菱读毕黛玉圈定的《王摩诘全集》中的一百首准备换杜甫的七律时,黛玉两次笑问:“共记得多少首?”“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当听到香菱的肯定回答后,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后来,香菱在黛玉的启发下谈了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难能可贵的是,她还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有个性地解读了“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意境。此时,黛玉不失时机地和香菱探究“上孤烟”是套用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说,讨论“上”字从“依依”化用而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幅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幽发微的和谐动人的教学画面。在画面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思维不断地向纵深挺进,知识的探究讨论也不断地向前推进。
  作为课改实践的语文教师,我钦佩林黛玉的善教,钦佩她对启发、点拨火候的艺术把握,我们应该自觉地去探索严而不苛、引而不发的教学艺术,去探索课堂和谐轻松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愉快地自由地徜徉在语文的世界里,尽情地领略语文世界的旖旎风光。
  四、她是一个极具平等意识而又善于鼓励的好老师
  黛玉指定韵部要求香菱按韵作诗,香菱很快就写出一首咏月诗歌。这首诗歌虽然符合诗韵,但堆砌词藻,内容毫无新意,缺少真情实感,显得相当幼稚。宝钗看了,直截了当地评价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而作为老师的黛玉,她的态度与宝钗截然不同,她首先肯定这首诗歌的优点,说它“只是措词不雅”。其次,帮助香菱找出失败的原因:“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最后,鼓励香菱要敢于大胆创新:“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香菱在黛玉的鼓励下苦心经营,很快就作好了第二首诗歌。第二首诗歌显然要比第一首好,但多写月色,有些跑题,黛玉看后仍鼓励她,委婉地提出批评,“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同时又严格地要求她“还得另作”。香菱在黛玉的引导鼓励下,又“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地作起第三首诗歌来,终于在梦中写出了新巧而有意趣的具有真情实感的咏月诗。香菱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能俯下身来平等地和她共同探讨学诗得失的好老师——黛玉。
  我们知道,在学习中,学生的作业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老师只是像宝钗那样一味地说“不好”而不指出错误所在和原因,那么,学生就可能永远迷失在错误中。因此,作为课改实践的教师,我们要学习黛玉对学生的平等意识,更要学习她对学生的鼓励期待意识,诚如是,我们的“香菱”定会越来越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