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数》教学思路及课后反思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7 7:55:2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56
  《说数》是广东省语文教材必修3中“科学小品”单元的课文,教材是将其作为“基本阅读”课文来编排的。因此我在设定《说数》教学思路时,一开始便将其定位为“一堂新课标指导下的科学小品文阅读课”。基于这个定位,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把握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生动性特征,体会科学小品的文章美。二、从文章的描述中感悟数字美、数学美。三、拓展研究,认识科学美和科学精神之美,培养课外阅读科学文章的兴趣和能力。
  归结起来,这三个目标首先是立足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提炼的能力,指导学生把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征,由篇及类,掌握阅读一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其次是重点培养学生感受鉴赏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学会从文本中感受数字美、数学美;第三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学会由文本中感受科学美和作家们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之美,并由此联想到其他科普类文体的阅读和写作。
  明确了这三个教学目标后,接下来就是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五个步骤:一、导入;二、梳理文章结构;三、分析文本(准确美、生动美);四、拓展阅读;五、知识迁移。(详见教学设计)
  具体操作时,我的指导思想是教师指导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基础与拓展相结合,传统教法与新理念相结合,力求展现高质、高效的课堂。
  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我花了些心思。这是一篇以讲授知识为主的科普类文章,如果课堂上采用满堂灌或者一对一的提问方式,势必会形成沉闷的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这也是传统教法无法突破的障碍。为了更大程度上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能动性,我从一开始的导入着手,处处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导入我从传统诗词入手,引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并在课堂的开头就让他们养成了张口发言的好习惯。接下来的梳理结构环节,我让学生们小组讨论交流,推选最佳示意图上台展示。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氛围。分析文本环节,我针对要解决的两个问题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学生活动。一是大组是非抢答,以竞赛的形式体现,在抢答过程中培养学生“眼明、嘴快、心细”的能力,并将阅读重心引导到文本上,从字句上体会科学小品的准确美;二是自由发言,学生找出文中生动的句子后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感想,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后的拓展阅读和知识迁移,仍是重在让学生“堂上练”和“堂上说”,把握时机巩固已学知识,并扩大学生视野,培养课外阅读科学文章的兴趣和能力。从整堂课来看,学生活动的反响较好,学生有话说,并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个别同学的发言更是突破了传统思维,精辟独到,赢得全班的掌声,相当精彩。整个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让人较为满意。
  在知识拓展方面,除了第四部分拓展阅读(法国学者法布尔《昆虫记》节选)和第五部分知识迁移(科幻小说欣赏)以外,我在整堂课中的其他部分也注意了进行适当拓展。比如导入部分的诗词名言,我说上半句,让学生回忆下半句,便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还有在讲授准确把握文本信息时,我提到了修饰限定语的功用,并提醒学生注意“有时”“常常”“特别”“一般”等副词在科普类作品中的作用,这也是对修饰限定语教学的一种拓展。因而在课堂的信息量上,整堂课的设计是达到要求,比较充实了。
  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不是对传统语文课的否定或反叛,而是对传统理念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因而我的设计还比较注重对传统优秀教学经验的传承。课堂中我多次采用诵读教学,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美和文字的张力。词语的教学也是立足文本,吸收了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总的来看,学生并没有在热闹的课堂活动中冲昏头脑,而是学到了扎扎实实的知识。
  上完这堂课后,我感觉自己的整个设计比较流畅,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会了阅读科学小品的方法,并体悟到了文章揭示的数字美和数学美。但在知识迁移部分,我觉得不很满意。原本我引入科幻小说欣赏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之美,并联系课本文尾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科幻小说与科学小品毕竟不属于同一体系,在这里将这种文体导出对学生来说比较具有迷惑性,似不妥当。那究竟怎样引导学生体悟科学精神之美?这个还需要好好思量。因为阅读课的教学关键不是老师说,而是学生自己用心体会,用语言表达。而怎样才能调动学生说?或者各位同仁可以集思广益,一起来想想办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