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50字。共1课时,图表式教案。
八 说 数
上海市市西中学 姚杰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史,认识科学发展无止境的规律,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2、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数学之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领会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抽象道理的写作手法并学会仿写。
说明:
著名作家、诗人路也曾经说过:“以前不知道数学如此之美,如果我在中学时就读过《科学是美丽的》,定会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传统的科普文章重在解说所要说明的对象,传播科学知识,文章侧重说理,语言也显刻板枯燥,加上“数”在许多人眼中又是那样单调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多纠缠于文中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而应遵循“自习自研、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教师巧作导语、巧设疑问,努力引发学生的共鸣,通过对文章写作思路的梳理以及学习文章对抽象概念如何进行形象生动的表达,掌握本文准确性、生动性的语言特征,从而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艺术之美。同时让学生培养生活中的科学意识,即认识到科学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人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尤其是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了解数的发展,领会科学的精神。
2、 难点: 探究科学家笔下的数为何有如此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抽象的内容 说明得具体生动的写法。
说明:
科学求真,艺术尚美.沈致远先生的这篇科学小品文以生动、流畅的文字,对数字的形成与演变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特别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诠释数字的形式与内涵,使枯燥的数字洋溢着灵性和生气,让数学天地充满诗情画意,熔真、美、情、理于一炉,引人入胜,回味隽永。课堂中,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本文如何把科学与人文有机的结合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而对文章语言的品味鉴赏,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抽象枯燥的内容表达得具体生动的。同时,通过仿写这一语言实践形式,着重培养学生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话题导入
设疑激思
引发兴趣师: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字情结的民族。据不完全统计,一部《唐诗三百首》,嵌入数字的诗就达一百三十首之多。同学们能否说出其中的一两首?
此外,大圣人孔子还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些的数字,成了人生中一道道里程碑,记录了我们的成长。 普普通通的数字原来拥有这么丰富的寓意,又是这么的有趣,数字与文学乃至我们的人生竟是如此的息息相关,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沈致远先生的一篇科学小品文——《说数》。 (师板书课题)学生自由发言,含数字的诗句举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芦花皆不见”……话题的设计要切合文意,切忌空泛。通过问题的提出,可考量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而自由发言,既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更为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找准话题是使学生更快进入学习情境、提高阅读文本兴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