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感言:小小“好奇心” 激起千重浪
作者:不详 时间:2009/1/16 19:22: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238
一、“好奇心”:令押题者大跌眼镜
“好奇心”这个作文题一出,令广大师生大跌眼镜。2008年是奥运年,中国先后发生了许多大事:南方雪灾、“藏独”干扰圣火传递、汶川地震……每一件都牵动着国人的心,考生在备考时准备这方面的素材,应是情理之中的,也是能够用得上的。结果,虽然也有考生用了这些材料,如“好奇汶川地震中幸存者何以顽强地活下来”等,但这样写明显是牵强附会,不切题,难得高分。
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怀想天空”,据说与有的地区模拟卷作文题“我飞翔的天空”撞了车,导致舆论哗然。从这个意义上看,2008年的命题在反押题方面可谓做得很出色,起码回避了各地模拟卷中的题目,甚至回避了考前信息发布会上专家的预测(让考生有话说、设题无陷阱、虚实结合等江苏作文的命题套路)。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好奇心也正是人文精神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高考升学压力大、学生陷在书山题海里迷失了好奇心而难以自拔的现实,命题者旨在引导学生恢复对世间事物敏感新鲜的感性认识和在功利教育背景下渐渐模糊甚至失去的好奇心,使学生能重新拾起好奇心,走进文学、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多观察、多思考、多感悟、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这个意义上看,这道题出得又在情理之中。
二、培训:大学教授给阅卷者讲哲学
6月11日上午培训时,阅卷领导小组特地安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骆冬青教授从哲学层面为广大阅卷者作了专题讲座,以防阅卷者对考生审题方面有缺陷、写作时乱贴标签等现象判断不准。骆教授强调,“好奇”不等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从佛教中引入的一个概念。佛教认为万物皆由心生,这里的“心”是一种心态、心性。因此,切题之作必须研究好奇的心性。好奇心作为人的心性,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处于一种初始的地位。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的本性”,“求知”在古希腊语中与“看”相关,好奇心就是东看看西看看,停留在“看”的程度上。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是“浅薄的好奇心”,它与深刻的高素质的研究是相去甚远的。“好奇心”是名词,不带对象,一旦开始盯上对象,再死死地研究对象,就偏离题意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多数考生用的“牛顿被苹果砸”的例子就不是好奇心所致,它只能是牛顿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他脑海里想了很久,苹果下落只是激发出了他灵感的火花,这是只有牛顿才具备的一种潜意识,是一种直觉的顿悟,而好奇心是一种直感,不应该是直觉。
这个讲座听下来,阅卷者茅塞顿开,但同时心里压上了一块沉重的石头——如此高深的审题陷阱,学生能破解吗?
三、正评:佳作不多、文体不丰、问题不少
1.佳作不多。
优秀作文不是没有,少数聪明的考生还是能审透题意,写出体现江苏文化大省风采的佳作的。但总体来说,佳作数量不多。
2.文体不丰。
好的作文题应促使考生多写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记叙文,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考生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卷负责人何永康教授特别强调这一点。然而笔者对自己所阅的试卷作了统计,44~54分之间的作文中写议论文的占75%,55~62分之间的作文中写议论文的占71%。这说明考生作文中文体比较单调,大多数考生在高考中不得不写自己并不擅长的议论文(高中生写议论文一般徒有架子,没有深刻的见解)来装腔作势地凑字数,因而阅卷者也只能整天置身于三段论式的“新八股议论文”中体验“审美”疲劳,在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的素材中饱尝被苹果砸、被电灯照、被镭辐射的痛苦。即使有少数写记叙文的,也只知道不停地重复小时候的故事,生活素材幼稚拙劣。
3.问题不少。
每年高考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作文,2008年也不例外,但2008年高考出现的问题作文较往年更多。除了写作水平等原因外,大多是内容上难以让阅卷老师判分。而在这当中数量比较多的主要是游戏人生、藐视高考的作文。如有的考生只是将作文题抄写一遍,然后用一个省略号,再写上“未完待续”四个字就交卷了;有的考生对作文题大加挞伐,瞎写一通,最后还“好奇如此写下去阅卷老师能给我多少分”,看似写出了好奇心,实则极不严肃;等等。总之,这些问题作文中不乏低俗的内容,这至少可以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2008年的作文题目的确有难度,让个别考生无话可说;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出有些学校只抓应试教育而不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这些现象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四、总结:专家诚恳忠告
在阅卷工作的总结中,何永康教授分析了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特点,指出了阅卷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代表专家组对今后的作文复习工作提出了诚恳的建议。何教授的建议概括起来有6条:
1.进一步写好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2008年很少有考生写自己的生活,这是不正常的。
2.要加强记叙文、议论文的文体训练,做到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是什么,写出中规中矩的记叙文、议论文。
3.一定要学会根据题意写文章,理清思路,慎重选材,切不可拿不相干的素材往提示语上靠。
4.要清醒地自主地审视作文命题的提示语,不要受其心理暗示影响,不要把提示语当作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而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
5.要进一步加强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的训练。
6.要用足60分钟时间写作70分的作文,训练答题节奏。
五、思考:今后作文命题及训练的建议
为了能真正考出学生的水平,笔者针对命题工作提两点建议:
1.让学生真正有话可写,写自己的话。
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虽然出得有一定的背景,指出了中学应试教育的症结,但命题者也应体谅学生的苦衷,不能好高骛远,出一些似新实怪的题目,让学生望而生畏。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么千篇一律,要么让人感觉内容空洞,这样怎么能达到高考甄别和选拔人才的目的呢?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高考作文拟题时还是应少设陷阱,让考生真正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2.不回避热点。
对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不要刻意回避,如2008年全国卷Ⅰ提供了包括捐款、救援队等6条与抗震救灾有关的素材,要求考生完成作文;四川卷命题作文“坚强”则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生活,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空写“好奇心”。事实上,有些问题也不是想回避就回避得了的,有时反而会给少数人带来猜题押宝的好奇心。如“怀想天空”和“好奇心”,虽然回避了热点话题,却也有少数地方的考生做过类似的题目,这又如何能体现高考的公平性呢?
就阅卷情形来看,建议广大高三师生在未来的作文训练中做到以下几点:
1.文章贵在以语言取胜。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好的语言能一下子吸引人的眼球。即使是讲同一个道理、同一件事,语言优美的作文与语言一般的作文分差往往在5~10分。
什么样的语言才是最好的语言呢?笔者认为,一是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如同样是写风,一般考生往往写成:“微风吹来,使人感到格外凉爽”,也算是通顺的了;但有位考生却这样写道:“风微微地拂过脸颊,使浑身的汗毛战栗,激活了全身的细胞。风就这样吹进了心房,思绪如一朵朵春花绽放,一个叫‘好奇心’的东西也悄悄萌发……”作者用拟人、比喻的手法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这就是个性化的语言,属于作者自己的创造。这样的语言无疑是考场制胜的法宝。二是化用书本的语言。如一位考生的文章开头这样写道:“画船听雨,深巷杏花,廿四桥经年的明月,也许只是遥远的记忆……天光云影,野渡舟横,这如梦的江南总让人好奇。”短短几句,却化用了多首诗词,一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令人读之心旷神怡。
2.文章巧在构思新颖。
构思一定要与众不同,一定要有自己的故事,不能重复别人的生活、别人的事例。如论好奇心的重要,用牛顿的例子最多拿基本分,但用别的例子就能高出3~5分。写自己好奇父母的箱子之类的幼稚故事只能在55分以下,但若能换个对象,如写对“梅”的好奇心,或用拟人手法写对某物的好奇心,再结合其他要素就能得65分以上。
3.文章好在立意深刻。
写议论文若只就提示语进行正面展开,如写好奇心能带来成功、发明、创新、质疑的,得分最多在53~55分之间;但若能看出好奇心的负面效应,做到辩证分析就能得60分以上。
由此可见,作文训练的关键应在立意、构思、语言三方面下工夫。这三点没有问题,就能得到基本分;而如果其中还有其他突出亮点,得分就更高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