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过好高考作文“审题关”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2/22 15:26:3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25
  “入室由户”,要进入作文之“室”,必经通过审题之“户”。此“户”是写作的第一关。过好审题关,应注意:
  释文看懂题目中每个字词的含义,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例如写《欣赏》,题意有二: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认为好,喜欢。可欣赏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仪表风貌,也可欣赏文学艺术、风景名胜等。若把“欣赏”等同于“观赏”、“赞赏”,那就偏题了。写《历史在这里微笑》,此题运用拟人手法,“历史”解释为“过去的事实”,“在这里”指某个时期,“微笑”是对某事表示满意和赞扬。“历史”是个大概念,所以某事应指大事件,例如1998年“抗洪”的伟大胜利,今年抗击“非典”的辉煌成果。释文,应先知学词的本义,再掌握它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唯有透彻地理解题意,才能保证审题的准确无误。
  探幽在看懂题目字面义的同时,还要透视其隐含义,把握题目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读〈师说〉想到的》,仅就“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谈感想,不免有陈旧感;如果由古及今,论述尊师重教、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那就有新意了。又如以“杂”为话题写议论文,倘若对“杂”作两面观,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分析“杂”的利弊,以及我们如何以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对待“杂”,那就有了深度和广度。有些考生写《面对上海》,把上海本质特征作为贯穿线,写上海的形成、上海的过去、上海的机遇、上海的巨变、上海的城市精神、上海的发展前景、上海人的胸怀气度、上海人的历史使命,立意深刻新颖,富有时代光彩。审题能探幽,靠的是理论修养的“内功”,这需要作者不断地修炼。
  明旨写看材料作文,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既接受材料的限制,又从中得到启示。例如,一只鸟在林中鸣叫,一只鹫听到了,朝着声音猛扑过去,说道:“鸣叫得这么好听的鸟儿,吃起来味道一定好极了。”有学生提炼的观点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不完全符合材料的主旨,应该是:应尊重客观实际,正确认识事物间的联系,不可主观臆断。因为,鸟的叫声好听与肉的味道好吃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又如,有一幅漫画:两位国人坐在公园的长凳上,一边吃水果,一边说:“外国的城市真干净。”“中国人的素质太差!”他们脚下,满地都是他们剥下的水果皮。有同学认为此画讽刺某些人言行不一。不对,是批评某些国人不能从自身做起。若写话题作文(一般不规定主旨)应细读话题文字,明确写作范围,确定中心和体裁,然后“大题小作”。须知,话题作文审题中的“定向”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释文、探幽和明旨,在审题过程中相辅相成。要具备这三方面的真功夫,关键在于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解分析能力。
  高考作文审题训练
  作文考试,最关键的当然就是审题,审题正确,一篇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在高考中作文题型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话题”作文,有时是“材料”作文,有时是“命题”作文,有时甚至是以漫画为题,所以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千万不能偏于一隅,盲目跟风,揣摩试题。“材料作文”也罢,“话题作文”也罢,都不过是提供一个背景,让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关键是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学会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思考,引出自己的感悟和观点,这样在考试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任何文字既已写成了文章,说它一点不含作者的观点是不可能的,包括高考话题作文之材料;任何问题,只要变成了要求,即使它条件再宽泛,希望它不含限制,也是不可能的。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要求,只要有作文要求,就会有作文限制,只要有作文限制,就会有作文审题,所以若有人说高考话题作文无须审题,这首先在理论上就说不通。纵观近三年的高考话题作文,其要求都有“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这一条,这就明白白告诉我们,话题作文起码也是有范围要求的。
  首先作文审题要做到正确理解话题词语的含义,这是作文合乎要求的基础。对话题词义的理解不可脱离材料,应据材料定词义。汉语词语含义很丰富,如果没有语境,很多词其语义是很难确定的;在话题作文中,话题材料就好比词语的语境,话题中词语的含义应是明确而固定的。
  话题材料1: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一直在梦寐以求做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然而现实总让我们感到“残酷”,想参加演讲比赛,普通话却不标准;报名文学社,写作却是弱项;相当模特,身材又欠佳;学美术没感觉;唱歌无音不全……几多遗憾,几多叹息。也许只好“阿Q”一番,美神维纳斯不也是断臂的吗?有缺陷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请以“直面缺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分析:“直面缺陷”,“缺陷”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容易被误解为“缺点”、“错误”,甚至有些同学索性以“缺点”“错误”等词语代替“缺陷”行文,这是对话题材料的歪曲,对“缺陷”的误解。依据材料内容,“身材欠佳”、“没感觉”、“五音不全”等可明了,“缺陷”侧重指身体或生理上不够完备的地方,往往是先天形成的,后天难以改变的自身不足;而“缺点”侧重指那些可以改正的不足;“错误”与“正确”相对,是行为或思想上的过失,通过分析材料,可发现它们与“缺陷”都有着明显的语义差别。此作文命题者的意图很鲜明,启发学生进行辨证思维,“人无完人”,正视自己身上的不足,挖掘自身的长处,或在发展自己的时候扬长避短等等。,而理解的不到位,直接影响到选材及立意,使写出的文章与出题人的意图相去十万八千里。例如有的同学直接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引入文章,写勇于改错,或知错就改等,这显然不合适。
  其次作文审题要做到准确把握话题材料的思想情感,材料作者的观点态度,及出题人的命题意图。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仔细地分析材料的语言、措辞,揣摩材料的语气,关注能揭示作者观点的词句。如果是叙事性材料,则研究材料的情节发展及结局。
  话题材料2:春节前,某市组织了一次到偏远地区扶贫帮困活动。参与这次活动的人们目睹了山区农民的生活状况,不禁感慨万千。一位成员说:“山区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长年吃苦受累,一年的收入不够某些人的一顿饭钱,十户八户找不到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样的生存质量太低了。”另一位成员接口说:“可话又说回来,有些人住着豪华别墅,坐着高级轿车,白天忙得昏天黑地,晚上醉得稀里糊涂,这样的生存质量就高了?”同行的人们陷入了沉思。
  怎样的生存状态才算是高质量的呢?读了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生存的质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审题分析:从两位成员的对话内容及语气可确定,农村生活物质贫乏,辛苦劳累,生存质量低;但城市某些人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但精神生活空虚,其生存质量也不能说高。结果很多同学写这篇文章时,不去琢磨原材料的含义,不理睬原材料作者的情感倾向,一相情愿地认为农民虽然物质上苦了点,但精神愉悦,安居乐业,生存质量比城市高。这是不顾原材料出发点,置原材料作者对农村生活质量的否定而不顾,不负责任的想当然,完全背离了出题人出题意图,甚至走到了材料主旨的反面。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误,就是不能仔细分析材料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及作者的态度所致。
  另外,在审题过程中,如果所给材料是议论性的,或命题人对材料稍作议论、说明,那么材料的观点倾向就比较容易明白,但如果材料是叙述性的,那么理解起来可能就困难些,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根据情节发展走向加以分析。例如课文《项链》,莫泊桑若对虚荣有半点的原谅,大概他不会让玛蒂尔德在付出了十年艰辛、美好青春之后,还让她再承受悔恨的煎熬,以他如椽之笔他定会给她一个较好的安排。《项链》的情节发展及其结局,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寄寓在其中的对不良社会风气的强烈不满。
  20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材料写到:“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得救的结局,正是对传统助人美德的肯定与弘扬,而这一点恐怕也正是本次作文“心灵”属意之所在,故学生作文时选材与立意对此都不可忽略。
  话题材料4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相互羡慕对方的自由或安逸,最后互换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一只因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认识,可以编故事、寓言等。
  如果不看材料,单就“幸福”二字去写的话,那么这篇文章要写跑题只怕很难。但有了材料,我们就不能不正视材料对于话题的限制。这则材料,其故事结局是两只老虎都死掉了,这显然是通过安排一个“悲惨结局”批评了盲目“羡慕”的恶行,出题人意图很明显:在对幸福的认识、追求中要学会正视自己,珍惜所有,适合的才是幸福的,追求幸福不能盲目——这应该是这篇作文写“幸福”的一个认识上的原则。
  现在我们改动一下材料的结局,改动一下材料的议论:
  ┅┅最后互换位置,不久两只老虎都得到了幸福。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
  同样是“幸福”的话题,在对幸福的认识上,我们的写作角度就要转变:幸福是追求到的,不是等到的,那些敢于追求的人,往往会得到幸福;幸福是没有公式的,幸福是一种感觉等等。之所以这样思考,那是因为故事的结局对老虎的行为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作者在引导我们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幸福,或者说作者在以这种方式要求我们这样思考幸福这个问题,这应该也是阅读理解的一个原则问题。
  最后作文审题要注意分析话题材料的范围、限制。话题材料的限制,可以是明的也可以是隐的,可能是故意设的,也可能是材料本身具备的,学生作文时不可不明察。例如“心灵的选择”“心灵”之于“选择”限定了选择的立意要求。虽是明的,但不可不仔细思考。再比如,2003年高考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篇作文最大限度开放了话题观点,但却限定了话题选材,文章所写必须紧扣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或再说明白些必须紧扣感情亲疏对认知的影响,脱离感情谈认知,脱离认知谈感情,都是不妥的。作文的这种限制,甚至可以说是与材料、话题伴生的,或者说是不制而制,考生不可不谨慎。
  话题材料5
  阅读下面这段对话,根据要求作文。
  孩子:这条路上有什么好看的东西吗?
  老人:有啊,有石头,有水流,有风雨……  
  孩子:那有什么好看的?
  老人:石头旁边长着小花,大河浪里藏着歌声,暴风雨后挂着彩虹……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能发现美丽的就是敏锐的眼睛,敏锐的思维。要想发现美丽,更重要的是一颗充满爱与希望的心。请以“善于发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限制在这个范围。
  如果哪个学生不管材料,就话题直接去写“发现”,离题的可能性很大。这篇作文材料限制了“发现”的范围只能是有关“美”的,而不能是其他的诸如“真理”、“科学奥妙”甚至“敌人”等等,即使是,也要从“美”的角度去写,这只怕很难,那就不如捕捉“美”的典型材料去写来得容易了。
  总之,高考话题作文极大限度地放宽了审题要求,但并不意味着不要审题,甚至有些审题要求是与作文共存的,只要有人出作文题,就有作文审题要求,这一点只怕也是勿庸讳言的,所以,我们依然提倡话题作文离不开审题,正确的审题,是作文成功的保障。近几年高考因跑题或偏题而被判低分的不乏其人,切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作文殆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