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宽容——《罗密欧与朱丽叶》赏读

作者:章国华  时间:2009/2/21 11:46: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06
  自己感动自己是一种情感的胜利,自己征服自己是一种理智的升华。莎士比亚,一个响彻世界剧坛的文化精英。本•琼生曾赞誉他不是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而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曾多次作为一种爱情的悲剧赚取了我们多少廉价的泪水。应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所有经典的文学剧本一样,它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与文本深度也是超越它本身的。
  有如中国梁祝爱情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让许多人感动之处也在于它的悲剧性:在两个家族仇恨的围剿中,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了一份悲剧的爱情。可在他们这里,死亡不再是痛苦与恐怖的代名词,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生命是付出代价的最底线,然而对于他们来说,坟墓可以幻化为美丽的灯塔,墓窟可以变成欢宴的华堂。在这里结束生命痛苦的文字线条却是那样的流畅与富有激情,死亡阴影的色彩是那样的艳丽夺目,似乎痛苦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有价值,死亡是他们最炙热最深刻的情感。丰子恺曾说过,人生可以分为三种生存境界:现实人生,艺术人生和宗教人生。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中,两位主人公面对残酷的现实一步步演绎时,他们始终做着我们所做不到的事,在无限的痛苦选择中,他们酝酿着最伟大的幸福。可以说,他们的爱情也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感,而是上升到了一种人生信仰,上升到了宗教人生的生存境界中。
  我们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宗教信仰式的爱情与当时家族仇恨与家长制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了他们殉情的悲剧,然而在浪漫的殉情悲剧中,他们的行为方式还体现着另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宽容精神。我们说宽容是人们在生存空间里最容易接受的前提,但要宽容,首先要让自己处在示弱的地位,被动的地位,牺牲的地位。这也就说明了宽容意识既是一种最容易被人接受同时又是最难以付诸行为的思想品格。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中,一开始朱丽叶的表哥由于家族的仇恨刺死了罗密欧的朋友,而罗密欧为了替朋友复仇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哥,接着帕里斯又因家族与个人仇恨向罗密欧决斗……。而最后所有的仇恨与复仇都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双双殉情才得以凄凉的和解。两个家族的仇恨使得他们爱情发展的空间很小很小,但他们的宽容意识最终却放逐了一切仇恨对错的角逐。由此可见,他们爱情的伟大之处也在于他们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小空间,他们最终也没有以恶抗恶地将仇恨的矛头指向任何人,而是以自己伤害自己的方式化解了所有不共戴天的矛盾,以双双殉情的结局结束了世世代代的悲剧。可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也不仅仅在于他们追求自由,反抗封建伦理与家长制上,还体现在他们博大的宽容意识上——对家族仇恨的宽容,对命运捉弄的宽容,对所有悲剧的宽容。现代人之所以没有伟大的爱情,也许正是在于缺少伟大的付出与宽容。
  莎翁曾说“人生即舞台” ,我们说人生的舞台上没有配角,每个人都是主角。《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也不仅仅是爱情版本的专利,而是以一种美好的精神期待普遍地生存了下来。在人生的舞台上,正如马建勋在《圆点哲学》(P106)中所讲:人生之所以有意义,根本不在于生活本身是否美好,而在于人们对美好人生的不懈追求。应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有在注定的悲剧中去随波逐流地承受生活,而是以一种宽容的人生理念去创造了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因而,死亡也成了他们信仰中一种高雅的表现形式。同时他们悲剧中所蕴涵的宽容精神也使我们看到:仇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拥有仇恨而拒绝对它反省与宽容。可以说在人与人生存的法则中,只有双方都善于宽容,所有的悲剧才会结束。
  有人说苦难与悲剧是与美好理想的东西相衬托而存在的,人间有多少苦难与悲剧的存在,背后就有多少幸福与美好可以追求。尼采也曾在《生存哲学》(P80)中说过:所拥有的东西大部分都因拥有而变小了。而我们可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正在于美好信仰在悲剧的失落中而增加了我们感动的空间与分量。
  “如果我所憎恶的人不肯下地狱,那就让他上天堂吧。”(周国平语)这也许是宽容精神的最高境界吧,这也许正是我们现代人所最缺乏的宽容内涵。宗教的人生,宽容的胜利,在自己生存的空间里给别人同样多的生存权利,这也许正是我们在欣赏《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所体会到的另一片真实的心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