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疑处疑之——《陈太丘与友期》新解

作者:章国华  时间:2009/2/22 18:38: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44
  前段时间,路桥区教育局举行了区教坛新秀展示课活动,我们有幸欣赏了《陈太丘与友期》同课异构课的教学。我们欣赏执教者那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节奏,欣赏执教者水到渠成的课堂机智,更欣赏执教者精致无比的教学设计。只是听完课后,有一点遗憾,觉得现在同课异构模式很大程度上还是在教学手段上异构,我们是否可以深入到教学内容上去异构一下呢?所以我们想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新解,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与完善。
  从学情上讲,通过注解,学生基本上很快能理解《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的内容,对这个简单的故事,也能说出很多道理。有学生说文中友人不守信用,因为他没有按时到达;有学生说友人没礼貌,他骂陈太丘不是人;还有学生说陈太丘的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因为他面对元方的回答感到惭愧。对于元方的做法,有学生认为他回答友人的话是有道理的,但入门不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既然友人已经对自己说错话感到惭愧了,就应该原谅他,而不应该这样没礼貌;还有学生认为元方做得对,对待不守信的人就应该这样,并且认为他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因为他毕竟只是个7岁的小孩。
  把这些已有的解读当作教学内容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们觉得好的文章总是能常读常新,经典的文章更是意蕴无穷,解读文本更应该于无疑处疑之。否则,我们往往会因为忽略掉文中的细节而遗落了一些值得解读的空白点,因而无法在原创的意义上“异构”教学内容。
  细读文本,我们发现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深思:友人问元方时有这么一句话,“尊君在不?”从“尊君”一词,我们可以明确知道,友人是很尊敬人的,即使面对才7岁的小孩。元方回答了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发怒了,不仅发怒,而且还骂了一句非常难听的话,“非人哉”。“真不是人啊!”这句话说得很重,不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和能说的,更何况元方说的话也是事实呀。所以这里就有一个矛盾,刚才友人用了“尊君”,结果马上就骂出了这么难听的话,他的态度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应该是有原因的。
  补充文章空白点,我们猜测有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友人是个没有礼貌,没有教养或品质很低的人。这个可能成立吗?文中有两个依据很能说明问题,第一个依据是:开始友人见到陈太丘的小孩时用了“尊君”,结尾友人面对一个7岁的孩子感到惭愧想道歉,并想拉他的手。第二个依据是:据史料记载,文中的友人比陈太丘官大两级,陈太丘有这样一个顶头上司,而友人竟然能对属下7岁的孩子道歉认错,说明他是一个品质不错的人,所以第一种可能被排除。
  第二种可能:友人之所以说这么粗鲁的话,说明他迟到有无法抗拒的事因,因而一时急躁说了气话“非人哉”;后来认识到自己说话卤莽,感到惭愧,想对下属的小孩元方道歉。应该说,天有不测风云,友人完全有可能遇到了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但事后他就马上赶来了。这样的话,友人虽然在时间上迟到失信了,但在行动上,在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上他却做到了最大限度的诚信,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他是一个不守信的人。
  第三种可能:元方回答友人的时候态度很傲慢。文中元方答话时只用了一个“答”字,到底回答的时候是一种怎么样的语气、语调、表情,文中没有指明,但我们从文中结尾元方“入门不顾”这个行为可以判断,他说话有傲慢的可能。这种傲慢源于7岁孩子简单的思维与单纯的做法,源于7岁小孩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也源于7岁小孩肤浅的礼貌观、守信观。
  第四种可能:两人相约而行,要去做的事情可能很重要。因为从友人发了怒,还骂了那么难听的话中,我们可以猜测这不是一般的事情。再从陈太丘等了很久后才走,也说明事情的重要。
  更有可能的是以上诸多可能全部出现,才导致了一个很尊敬别人的友人态度上出现这么大的反差,一时发怒,气急地说了句“非人哉”。
  因此,依据上述推测,可以说,在因故被迫不守时的情况下,友人已经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守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更加可贵的守信。试想,你会因为要按时赶赴某个约定,而对发生在身边急需救助的人袖手旁观吗?因为不可抵挡的原因,即使迟到了很长时间,你却还要赶去,这表明你这次虽然失时了,但仍然拥有守信的精神与品质。元方年幼,思维简单,自然认为友人只要没按时赶到就是不守信用,只要是骂自己的父亲就是无理。在孩子眼里,他怎么会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守时与守信,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不守时的行为与守信的品质会同时存在一个人的身上呢?同样,他也认识不到,父亲在等了很长时间之后走掉,在常态的情况下是有道理的;但友人如果是因上述某种不得已的缘由而迟到赶来,那父亲的离去让友人生气,说出气话也是情有可原的。虽然在守时上来讲,陈太丘是守信了,而且很耐心地等了很久;但他不明缘由仅仅因为友人迟到就不愿多等,那从其行为本身来说,在诚信精神上又是比不上友人的。也就是说,陈太丘没有做到最大的诚信。
  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友人一前一后态度有那么大的变化其实是合情合理的。首先友人是一个很谦虚的人,虽然刚才一时气急对属下说了比较重的话,但毕竟他在守时到达这点上没做好,所以即使自己官职比陈太丘大两级,即使自己有比陈太丘更可贵的诚信品质,即使自己有很多正常的、合理的、甚至是高尚的理由迟到,他还是向属下7岁的小孩道歉,并想拉小孩的手,虽然小孩走了,但他毫无责备之心,对于一个小孩,还能要求他做到怎样呢。
  而文中也正是省略了太多的细节,所以让人感到特别的突兀,这也是语言很简练的《世说新语》的特点。当然这里可能有一个必然存在的误解。首先,我们无法强求元方这个7岁的小孩理解友人是在万分紧急情况下赶来的,更无法以成人的眼光责备元方的行为与认知。同时,在万分情急和特殊的情况下,我们也无法责备友人对属下说出气话,更无法苛求友人在不得以失时情况下最大程度做到了守信的品质。当然,我们更无法责备已经在道德范围内做到了起码守时的陈太丘。而现实生活中像这样无错的错误和无法寻找责任的误会,该是多么平常地发生呀。
  所以,我们想说一句,人世间的世事是复杂的,每人多一分宽容,世界就少一分矛盾多一分和谐,理解万岁!
  我们这样以接受美学的理念,抓住文本关键的语句与情境作了自圆其说的解读,其价值不在于是否权威,而在于是否通过抓住文本、挖掘空白点培养起学生一种创造性的解读品质。
  (浙江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  318050)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