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馆听讲座:《续〈金瓶梅〉》
作者:不详 时间:2009/3/11 10:22: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35
主持人: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主讲人:孙玉明(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玉明先生,大家欢迎。
今天这一讲是文学馆持续了几乎半年的《点评〈金瓶梅〉》系列演讲的收官之作,即最后一讲。这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是讲《〈续金瓶梅〉》。在前11讲里,各位学者对《金瓶梅》的作者版本、人物形象、女性悲剧、情节进程、叙事艺术、文学史地位等诸多方面,畅所欲言,为我们打开了重新解读《金瓶梅》的一扇窗户。在前面的讲座中,有学者在谈到《金瓶梅》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文学史地位时,谈了《金瓶梅》续书的情况。为能使我们对《金瓶梅》续书有个大致全豹的了解,有请孙先生专章论述续《续〈金瓶梅〉》。
我对《金瓶梅》的研究其实并不深,因为从事《红楼梦》工作,也不得不看看这方面的东西。中国一批搞小说研究的学者往往都强调《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巨大影响,甚至提出一个口号叫“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对这个我是持不同观点的。《金瓶梅》对后世是有影响,但它的影响是不是那么全面,是不是没有它就没有后面的某一部作品呢?我们可以说没有曹雪芹就没有《红楼梦》,但是说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这有点绝对化。那一年在普陀山开《金瓶梅》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所一共去了六个人,当时有位东北的老先生问我说怎么来这么多人,我开玩笑说我们都是找“妈妈”来了。他还犯愣。我说,你们不是一再强调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吗?所以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娘”,我们来找“娘”了。
后来,在大连图书馆发现了一大批才子佳人小说,东北这些先生又提出一个口号说,“没有《金瓶梅》就没有才子佳人小说,没有才子佳人小说就没有《红楼梦》,才子佳人小说是连接《红楼梦》和《金瓶梅》之间的唯一桥梁”。有一次在东北开会,我就这个反驳过他们。
文学的交流和影响是难以分开的,我对我们所的研究生一再强调,你们必须选修戏曲史的课,因为小说和戏曲的互相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从骨子里来说,《红楼梦》受中国古典戏曲的影响更大,例如《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这些戏曲乃至于明末清初和才子佳人小说同时产生的才子佳人戏,它们的精髓是歌颂人生歌颂爱情。从《金瓶梅》来说,是形式上的继承,但是有没有影响呢?影响很大。很明显,里边潘金莲的语言和王熙凤的语言真是太相似了,尤其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里选过的那段话,春梅在山洞里发现了西门庆收藏的宋蕙莲的那双小鞋,然后,潘金莲守着西门庆在那儿骂。那段话绝对精彩,绝对像王熙凤开贾琏的玩笑。这些地方是非常相似的。
中国文学史上有个现象,一本书一旦火了,影响大了,马上就会出来一系列的续书,除了续书之外,还有仿作。才子佳人小说有好些也是受《金瓶梅》的影响,首先在书名上,像《平山冷燕》,就是从书中人物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
据文献记载,《续金瓶梅》之前还有个《玉娇李》,那本书现在已经见不着了。根据记载,书中讲托生,武大郎上辈子不是受人欺负吗?他老婆跟了别人,到了下辈子他变成个美男子,淫乱得一塌糊涂;西门庆则成了个傻瓜,坐视妻妾外遇。这是种轮回报应。
到了丁耀亢的《续金瓶梅》,里边这种东西也很多,但细挖一下,能发现《续金瓶梅》跟《金瓶梅》以及《玉娇李》很不一样。中国古代小说作者——尤其像《金瓶梅》这种书的作者——一般把自己的名字隐藏得很深,现在提出的作者有四十多个人,还没有敲定一个,就是因为藏得太深。但丁耀亢不是这样,他把自己暴露得一塌糊涂。他用笔名紫阳道人来写小说,但在前面用真名写了个《太上感应篇阴阳无字解》。然后,再请他的朋友们用化名写序,但在小说里处处透露出自己的东西。这部书在表面上打出一个旗号,皇帝曾钦颁《太上感应篇》,他觉得既然皇帝下了指示,那我就帮皇帝来注释《太上感应篇》,纯粹空洞的注释不行啊,于是就用小说来注释,写了《续金瓶梅》。
这是书打出的旗号,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丁耀亢自己是非常相信佛的。古代的文人官场失意以后,往往“逃禅”,像白居易、苏东坡等,当官没当好,就听佛说佛去了,用这个来安慰自己。现在的文人官场失意就“逃红”——逃到《红楼梦》里去了。大家知道现在有些大作家搞《红楼梦》,就是因为官儿没当好。
一个作者有其特定的时代,如果那个时代特别信佛道的一套东西,那他从内心透露出佛道禅的东西并不奇怪,另一方面能看出这是个幌子、是个烟雾弹。
古代写色情小说的作家从《金瓶梅》到《肉蒲团》到《续金瓶梅》,总要打出一个冠冕堂皇的旗号出来,说我写这些东西是作为反面教材来看的,要从书中看到教训,戒备自己不要去犯相同的错误。但实际上,那些具体的情节描写起到的是相反的效果,只能促使大多数人都做了贾瑞,不看反面,只看正面。
所以作品客观的效果和作者主观的意图是相对的,作者所说的只是个幌子,拉大旗作虎皮。而《续金瓶梅》的作者敢于在书中暴露自己,这是很不一般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丁耀亢这个人物。
我为什么研究《续金瓶梅》?这还有个渊源。丁耀亢跟我是一个乡镇的人,我们村和他那个村走山路小路的话,只有十几华里。所以从小就听到了有关他的种种传说,后来我在山东大学外文系读书,又看到台湾人写的文章说《醒世姻缘传》也是丁耀亢写的,我的兴趣就非常大了。放假,骑着自行车到处跑,去调查他的东西。调查来调查去,不但没有发现他是《醒世姻缘传》作者的材料,反而发现了许多相反的材料。通过这些,积累了有关丁耀亢的材料。
大家知道《续金瓶梅》也就算个三四流的小说,影响不大,这些年大家提到它不是因为研究它而研究它,而是因为研究《金瓶梅》牵涉了研究了它,它是沾了《金瓶梅》的光。
有关丁耀亢的材料还是比较多的,我从五莲县的一个村子找到了他的族谱。这个族谱很有意思,是他的一个后裔保留下来的。爷俩个光棍,老头是个老光棍,老婆死了,儿子也没娶上媳妇。老头天天喝酒,醉得一塌糊涂。据说他是村里唯一一个认识字的人,他就把族谱视为珍宝。“文革”期间红卫兵抄家,他把族谱随身揣在怀里,整天醉醺醺的,谁要想收族谱他就跟谁拼命,这样把族谱保了下来。我去借,说要用一个礼拜。老头很痛快,让我带到山大,袁世硕先生也看了几天,然后我又挂号给老头寄回去。现在那个老头可能已经去世了,不知道那个族谱去哪儿了。
丁耀亢,字西生,——有人看到这个就望文生义了,因为《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西周生,在“西生”中间加个“周”,就成了他了。其实,同名同姓的人多的是。——号野鹤,这个号是用了《搜神后记》里的一个故事,他自己加以改造的。《搜神后记》中有个故事,说有个人叫丁令威,出去修仙学道,一千多年过去了,回来以后变成了一只仙鹤,停在华表上。地方上的人拿石头打它,它也不飞走。后来绕着城郭飞了一圈,声音很凄厉地做了一首诗:“有鸟有鸟丁令威,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旧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然后就飞走了。
这是一个仙人的故事。丁耀亢在《续金瓶梅》里就利用这个故事再发挥,说丁令威五百年后又变成了一个人,就是西湖边上的一个铁匠丁野鹤。丁野鹤临死的时候说,五百年后还有一个人,就是我的后身。过了五百年后,果然有一个人名姓相同,来此罢官而去,这是谁呢?就是说他自己了。
丁耀亢的生卒年基本上可以考定,现在我们看的一些材料说法不同,比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把他的生卒定为1620—1691年,这是错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定为1607—1678年,也是错的。《辞海•文学分册》定的是1599—1669年,这是对的。叶子振的《小说琐谈》定为1599—1670年,和1669年差一年,这是叶子振先生当时看年龄忘了去掉虚岁。丁耀亢活了72岁,《辞海》的那个算法是对的。
丁耀亢的族谱里写得很清楚,他们家世为荆祖。“荆”是哪儿?就是现在的湖北。他的祖上是谁呢?明代朱元璋的时候有个将军叫铁枪丁兴,那是他的祖先。这一支分下来迁到了海州,海州就是现在的连云港一带,从日照沿海扩展开来,然后有一支到了诸城,第一个叫丁推,丁耀亢的父亲是七世,丁耀亢是八世。他父亲是丁惟宁,比较有名,官至侍御史,可是命运不太好,第一次是和湖北巡抚没处好关系,被罢官回家了,第二次是得罪了首相张居正,又被罢官了。
从丁耀亢的出身来看,虽然他的父亲是高官,但他有点像《红楼梦》里的贾环,是庶出的。丁惟宁娶了第一个媳妇,没有留下孩子就去世了,后来又续娶了一个,生了哥儿四个。这时他又娶了个妾,生了丁耀亢和他弟弟。丁耀亢一共弟兄六个,一个是亲兄弟,四个都是同父异母的。家庭矛盾不少,更何况丁耀亢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虽然家境比较富足,但生活有点不好。丁耀亢在明朝末年的时候赶考,一次次不中,后来跟他儿子一块儿去考,爷俩双双落榜。再后来,他的儿子20来岁时死了。这个打击非常大,他就隐居在相家沟了。
丁耀亢非常聪明,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文名,曾经到南京投靠在大书法家董其昌门下,当董的幕宾,一帮人结诗社。但很不幸,后来碰上了明清之际的巨变,在这场巨变中,丁家遭遇很惨,他弟弟和侄子都被杀了,还有一些亲戚也都遇难了。他自己又参加了刘泽清的队伍,在里面担任书记员一类的职务,积极参加抗清反清,最终也失败了。
他在《续金瓶梅》以及一些笔记中说,土贼比清兵更狠,二次三次的抢劫,使丁家损失惨重,房子也被烧了。等清兵走了,发现家产荡然无存,土地都被别人抢占了。于是他到县衙打官司,偏又遭了冤案,贪官受了别人的贿赂,还把他们家罚了。官司输了以后,丁耀亢曾到胶东避难。所以,《续金瓶梅》里吴典史怎么治吴月娘那一段,就是丁耀亢在《出劫纪略》里记的自己的遭遇,里边还点到一个刘学官父子,人很好,仗义之人,笔记里实有其人。所以,他写小说实际更多的是把自己的经历揉到里边去了。
丁耀亢面临没法生活的困境,于顺治四年到了北京,投奔他的一帮降清的朋友,然后又由顺天籍拔贡,有了当官的资格,在北京城里建了一所房子,像一艘船的形状,叫“陆舫”。没事的时候,召集一帮朋友喝酒做诗。这段时间写的诗叫《陆舫诗草》。为了能活下去,什么民族大义气节、反清抗清大业全没了,都装在肚子里了。后来任命在河北当了个教谕,相当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官不大,够不上品的。但这个时候创作量大增。
清朝的文人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诗词曲赋小说什么都会,但往往都写不好,丁耀亢就是一个典型,写了好多戏曲好多诗,写了《续金瓶梅》,但没有哪个能让他成大名。
后来,丁耀亢终于升官了,升到福建惠安的知县,七品的芝麻官。从河北回山东老家,顺路看望老母亲,冬天从山东出发,到杭州时不走了,不去当官了,就在西湖留下来。他自己说,60多岁的人了,身体不好。在杭州流连了七个多月,找了一批原来的朋友如查继佐等人,就不往福建去了。为什么呢?猜测一下,有几方面的原因:一、自身已经60多岁,在官场上没有多大前途,当不当官无所谓,还不如在西湖玩玩呢。二、他骨子里的反清思想、对清朝的仇恨在碰到查继佐等人后又复燃了,对比他们,感到羞惭,晚节不保啊。这种情况下,索性就罢官了。
他住在旅店中,时间长了就开始写书,写了《续金瓶梅》。他在杭州七个月,访友写书,把当官的事都忘了。等辞官的报告批下来后,他又去往当官的路上了,干么呢?去玩玩。因为听说福建的风光很好。于是在夏天把书稿让朋友做了序,手头还有钱,就直接在杭州找人刻板了,一共有六十多回。自己倒去福建了。等他冬天从福建回来,就带上书版一块去了苏州,把书版托付给朋友的孩子陈孝宽,让他帮忙出版,自己回到了诸城。
这时是顺治十七年,顺治十八年年初《续金瓶梅》就出来了。可是,现在这样的本子只有几本,为什么呢?后来丁耀亢因为这本书被皇帝下诏抓进了监狱。康熙四年被抓,书版被禁毁,民间流传的《续金瓶梅》也要求都献出来付之一炬。这时多亏还有些盗版的流传了下来。
丁耀亢入狱以后,因为有朋友担保,坐了几个月牢放了出来,回老家呆着。没过两年,眼睛瞎了。这时就起了个号叫“木鸡道人”,取意“呆若木鸡”,活到虚岁72岁去世。
清朝统治者抓他的时候,是说他写了淫秽的东西。但实际上是因为《续金瓶梅》里有强烈反清的内容。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放在靖康年间,就是宋金两国交战的时候,借这个来影射明清易代,反映的是自己在明末清初那一番痛苦的经历。里边反清的因素很多,所以才被抓。
《续金瓶梅》作者的经历和小说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咱们多讲讲作者,小说大家可以自己找来看。
下边我讲讲在我老家流传的有关丁耀亢的传说,顺便考辨一下,民间传说的东西我们是不是要全盘相信?不敢。但是传说的东西有些是否有来历?有些有,有些未必。
举例来说,有人认为恭王府是大观园的原型,这就是胡扯了。但是恭王府和《红楼梦》有没有关系?有。这有明确的记载,鬼子六奕訢也喜欢《红楼梦》,他后来重修园子的时候,有些景点确实是参考模仿了《红楼梦》。有好多学者说,清朝的文字狱多厉害,《红楼梦》是禁书。其实,《红楼梦》在清朝从来没被禁过,只是江苏的一个巡抚曾经提议要禁,把书版烧了。但乾隆皇帝下来,都没有禁的。而且,慈禧太后喜欢《红楼梦》喜欢得不得了,她自比为《红楼梦》中的老太君,五十大寿的时候,还画了《红楼梦》人物图。因为慈禧太后喜欢,所以鬼子六以及一些妃子都喜欢。
咱们往往以偏概全,所以对历史的材料应该认真梳理一下。
说回丁耀亢,第一,丁耀亢是诸城五老之一。几个人都非常倔,丁耀亢有个书斋叫“煮石草堂”,这个“石”指邱石常。他和邱石常是好朋友,两个人谈论诗文不合,会动起手来。邱石常回家建了个房子,叫“烹鹤亭”,因为丁耀亢号“野鹤”嘛。于是,丁耀亢就建了个“煮石草堂”,要把邱石常的“石”给煮来吃了。传说是这样。其实呢,查一下史料就可以知道,“煮石草堂”这个词是取了唐人的诗“归来煮白石”,表示自己要隐居了,不去当官的意思。
第二,丁耀亢进京赶考为什么考不中呢?说是因为他的文笔太好了,皇帝不敢取了,说“中了诸城丁野鹤,天下文墨数不着”。这是个传说,地方上往往把他捧得太高太高。
第三,说他当年要被抄家的时候,他的表弟刘墉刘罗锅要救他。查史料,这绝对是错的,丁耀亢死的时候,刘罗锅才几岁,他们两个没有表兄弟关系。这个所谓的刘大人是谁呢?是安丘的刘宪石,也就是刘正宗,是个大学士。当年丁耀亢和刘宪石关系极好,老百姓一辈辈的传下来,说丁耀亢和刘大人关系好。我们诸城有名的刘大人是刘罗锅啊,所以传来传去就把刘大人附会到刘罗锅身上去了。实际上根本不是一码事。
第四,我从小听到的一个故事,说丁耀亢过城门的时候,清兵不让过。他跟清兵说,我给你讲个故事,你看能不能让我过。清兵爱听故事,就说行。讲的什么故事呢?有一帮人,在一艘大船上,结果大船被一条鱼一口吃了。这条鱼有多大!鱼吃饱了以后,就在水边躺着,动不了了。一只鸟过来把鱼给吃了。那这只鸟又有多大啊!小鸟吃饱了落在一座山上休息,这座山是一个在洗衣的妇女头上挽的发髻。这妇女一看,有只鸟落在头上,便摸下来说拿回家给小孩玩。听见鸟肚子里边有好多声音,就把鸟摔死了,剖开肚子后看到一条鱼,鱼肚子里还有一帮人,还在唱啊玩啊。他们什么都不知道,说光觉得一阵黑,以为是日全食呢。妇女一说,船上那帮人才恍然大悟。然后说:“一阵腥臊,不见大明”。意思是在清兵的腥风血雨中,大明王朝不见了。
大家想想这个“一阵腥臊”指什么?指清兵;“大明”,意指大明王朝。后来我找到了丁耀亢的一个剧本,里头有个短剧《化人游》,才知道故事是从这儿来的。老百姓口耳相传这个剧本,没记全,讲来讲去就变成一个走了形的小故事了。
《续金瓶梅》有两条线,接着《金瓶梅》的第一百回开始写,一条线索是吴月娘及西门庆的儿子孝哥,两个比较好的仆人玳安和小玉,玳安和小玉结婚了,对孝哥非常好。虽然说的是在宋金时期的事情,但实际上却都是丁耀亢在明清易代之际的亲身经历。
另一条线是写西门庆等人,说他们在阴间受尽种种拷掠,见识了很多事情,比如见到宋代的大奸臣蔡京、童贯如何在地狱中受到惩罚,这就是因果报应的东西。像潘金莲、庞春梅在阴间受的苦还抵消不了罪孽,再转生为人还要受到种种磨难。转生的整个大背景就是金人和宋人的战争时代。这是吴月娘一条线上的内容,完全是丁耀亢在明末清初亲身的经历。碰上瘟疫天灾也还好一些,千万别赶上战争,不管是富还是穷,不管是美还是丑,战争中统统命如草芥。
《续金瓶梅》的这一段内容描写是惨不忍睹的,但了解了丁耀亢的生活经历,看了他的杂文集《出劫纪略》记载的内容,就知道这是把自己的经历搬过来了。
两条线索交叉着写,场面很大,所以《续金瓶梅》的情节是很混乱的。从情节的发展、结构的搭配,从作者在前面加入大量说教类的东西这两方面来看,《续金瓶梅》也是个典范之作。典范在哪儿呢?是小说不能这样写的典范,是失败的典范。作为文学作品,它让人看不下去,每一回开头大量阐释注解《太上感应篇》,里边写着写着,作者抓住一个事就大谈特谈哲理性的东西和人生感慨。这已经不是小说了。过去的说书人为了吸引听书的,也不会这样说书。
这样写书是个失败。但丁耀亢毕竟对社会人生了解得很深刻,书里有些地方的描写、有些人物的塑造还是很精彩的。李师师是个名妓,在书里是个很可恶,但也很鲜活的人。他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描写得确实非常到位,但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是,他把自我的成分弄得太浓了。这在小说来说,是不允许的。小说不像诗,可以把自己带入,抒发感情。小说是要用形象来说话,要通过里边人物的活动言行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是用形象说话,而不是用理论性的东西来说应该如何如何。咱们中国大量小说的失败都在这里。
第二个失败,在于一种理想,这个理想说的难听一点是妄想狂的东西。明末清初出现的大量才子佳人小说,之所以失败,为大家不喜欢,原因就在于它们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而是理想的宣泄,而这种理想表达得又不好。实际上,才子佳人小说就是当时失意文人的狂想,一个才子在社会上被人瞧不起,却自认为很有才,然后写破诗到处给人看。作者通过小说表达自己的理想,甚至是白日梦。丁耀亢书中的理想在哪儿呢?在宋金战争中作恶多端的坏人能够受到惩处,狗咬狗让坏人得到报应。再一个,通过阴间地狱让坏人得到报应,像岳飞等人在地狱当了官很光彩,童贯等大奸臣是受尽苦头。这种理想化的东西掺杂在书里。他为了做幌子,《太上感应篇》的内容在每回里都有。
《续金瓶梅》出版以后,很快就遭到禁毁。顺治十八年出的,康熙四年就被禁被烧。有些人看出了《续金瓶梅》的被禁毁不是因为色情描写,而是因为反清情绪。
《续金瓶梅》被焚毁以后,马上又有书商给它改名叫《隔帘花影》,把里边反清的内容删除了,把主人公改名,又出版了。打的旗号还是吴梅村改的,实际是书商为了牟利盗版的。到民国年间,恰好反清排满成了时代主流,于是又有人把《续金瓶梅》改名叫《金屋梦》,删掉了大量的说教内容,把反清的内容又还原了。这是时代的需要,现在一般出版社出版的《续金瓶梅》,用的就是《金屋梦》的本子。
现在有好些人提出,《续金瓶梅》里有很多糟粕性的东西。的确有些东西是糟粕,比如黄色的色情描写,虽然成年人可以看,但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触这类东西。像《废都》里大量的露骨描写,是不是美呢?我对这个持不同意见。咱们的定位有个很不好的地方,古人的东西有史料价值就可以研究,像《金瓶梅》。现当代的东西就不行了,就成了色情描写。
许多研究者重点强调的是丁耀亢的反清描写,但也指出情节结构松散杂乱的毛病。我不知道在座的是不是看过《续金瓶梅》。读的时候也不是太枯燥,能看下去,可是得跳着看,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也不是太有个性。但是写坏人坏事的时候还是很鲜活到位的,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我把大致的情节复述一下。刚才说了是两条线,吴月娘是其中一条。
《金瓶梅》研究界对吴月娘这个形象的评价是不一致的,有人认为吴月娘很好很善良,但也有人认为吴月娘很坏很阴险,说像西门庆那样胡作非为,她作为嫡妻,应该好好管他。有人立刻提出,她管得了么,她一个家庭妇女,西门庆有权有势。
一个文学形象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
可是在《续金瓶梅》里,丁耀亢把吴月娘写得非常好,他对吴月娘和孝哥寄予了无限的同情,甚至把大量自己的经历都放到了吴月娘身上。就是说,书中吴月娘的经历,都是丁耀亢自己家庭的故事。其中的孝哥落难也是,丁耀亢的弟弟当年被杀以后,他的另一个异母哥哥想谋夺他弟弟的财产,他弟弟的一个小孩被奶妈抱着连夜逃走,逃到五连的小王町——族谱我就是在那里找到的。因为丁耀亢自身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写到吴月娘、孝哥在战乱中痛苦和磨难很到位。
我们知道续一本书,要挂上前面的情节,丁耀亢在杭州写书时,没带《金瓶梅》,只能凭印象来续写。而续写又不是为了以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取胜,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慨,所以脱节的现象很严重。
如果大家看他的《出劫纪略》,他的诗文,都被融入他的小说里了。但是《出劫纪略》就可靠么?一般学者认为,这本杂文集可以作为研究明清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很好的,但里边有些内容值得怀疑。里边说他的师父是个神仙,当年他师父请他吃饭,有个参孩子——成人形的参,吃了就可以成仙,可他肉眼凡胎,没那个缘分。他看着就觉得是个孩子,不敢吃,结果他的书童丁胜吃了,成了神仙。这个记载可能么?是不可能的。
《出劫纪略》里记了一个刘学官,在丁家遭难的时候给予救济。在《续金瓶梅》中也一再出现一个刘学官。吴月娘遭到诬告陷害,这个刘学官救了她,并帮助她。这种代入意识把吴月娘变成了丁耀亢自己的化身了。
看《续金瓶梅》要了解作者,要是不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就可能看不懂。咱们古人不是说“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强调的是读某人的书,就要了解某人。可是咱们对很多小说的作者是不了解的,像《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作者,咱们了解并不多。但是,现在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又强调“杀死作者”,说看的就是这本书,不管作者是谁,欣赏的只是书中的情节故事、人物形象。这正好是相反的两种观点。
我认为看《续金瓶梅》是有必要了解作者的家世生平的,尤其是他的那些集子。
有的学者说,《续金瓶梅》的情节结构写得很失败,全书以宋王朝南渡前后宋金战争为背景,以西门庆一家已死未死之人为描写对象,一条线是吴月娘等生者在阳间的经历,一条线是西门庆等死者在阴间的遭遇,再转生回来。总的是错乱不堪。我看过这小说后,都记不清谁转生为谁,后来慢慢能找到一点规律了。比如李瓶儿死后托生为银瓶,都有个“瓶”字,春梅托生为孔梅玉,都有个“梅”。这样还能找到点联系。
情节失败的第一点是缺少能贯穿首尾的一个故事。一般的小说必须确立一个主要人物,或者是两个,比如一男一女,这两个人的故事往前发展,其他的人物都是配合这条线索。不可能再拉出另外几条线来,那会显得杂乱无章。
像《红楼梦》那样的情节线索是不多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几部能像《红楼梦》这么大胆,好几条线索同时穿梭,但后来仔细看,这几条线索交织在一起还是为主线服务的,线头虽多,却一点不乱。《续金瓶梅》恰好相反,看这一段挺好看,看到后面想前面又想不起来了,看这书很痛苦,原因就在这儿。
第二,把书中一些很长的故事,截成许多小故事,没讲完又插入别的故事进来。再往后看,又出现了,可是已经想不起来了。这是结构凌乱的第二个原因。
可以说丁耀亢是不会编故事写小说的人。内容方面是以金兵侵略北宋的战争影射了清兵攻取明朝,这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一段被有些史学家拿来作为研究明清史的材料来用,但实际上我觉得还是《出劫纪略》中的史料更好。
在战争中没有贫富贵贱,人是没有作人的尊严的,如书里的有些感慨:“金珠如土,一朝难买平安;绮罗生烟,几处尽成灰烬。……”说的都是人在战争中的无可奈何的境况。
《续金瓶梅》中沿着战乱这条线看下来,是很触目惊心的。作者也不断有感慨,但我们看小说是希望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把你拴住,让人放不下这本书,而不是被动地从书里得到什么感受。读者得到什么是自己的权利,阅读需要一定的空间。丁耀亢就犯了这个毛病,写着写着就大发感慨,谈一段哲理,让读者看着就烦了。
丁耀亢写战争不但有直接笔法,而且触及到处于兵区的人民的痛苦。他写小说的手法虽然是失败,但对我们阅读这本书并不妨碍,只不过是需要读者跳着读。跳过说理,战争方面的描写,还是很感人的,让人产生很多联想。而且他对北宋王朝的黑暗腐败的揭露,也毫不留情。有些书,像《水浒传》,只是把矛头对准几个贪官,没有昏君,皇帝是好皇帝,只是因为用了奸臣才变坏了。而《续金瓶梅》则是把矛头直指皇帝,就因为皇帝是昏君,才会有那么多奸臣,亡国是皇帝的事。这是借北宋的衰亡对崇祯皇帝进行了指责。丁耀亢虽然主张反清,但他对明王朝恐怕好感也不多,他作为一个很有才华的文人,在明朝时屡试不中,自然会对这个王朝产生不满情绪。只是大敌当前的时候,一般会一致对外了。
现在又要重拍《红楼梦》了,最近媒体老来电话,我说对不起,我不接受任何一个采访。因为只要你一说话,报纸马上就出现你怎么怎么说。其实你根本没说,是他想说的,只是用你的名字说。你也没时间去计较。媒体是唯恐天下不乱。
人家国外的媒体对政府、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能起到监控的作用。咱们的媒体是为了赚钱,什么坏事都敢干。这是让人感到很悲凉的一个事,媒体,包括央视,是被什么样的人把持着?很低俗的人,要水平没水平、要人品没人品的人控制着,能好么!
在报纸上、网络上发出来的文章都跟“文革”的大字报差不多,我们写的跟刘心武商榷的文章,记者有些采访的话,不是我们说的。我们没有对刘心武半分的不尊重,我是一口一个“刘心武先生”叫着。他在咱们中国文学史上是做出过大贡献的人啊!他的文学地位在那儿摆着,我没有从人格上对刘先生有任何的不尊重,但是学术真理必须坚持。我说的语气是很缓和的,但媒体把味道给变了。
以上是一段题外话,有感而发。最后说一句,《续金瓶梅》这本书大家可以借来看看,稍微看看里边引人深思的东西,六十多回的篇幅,并不厚。
今天李希凡先生79岁生日。北京的习俗是“过九不过十”,一些朋友张罗了几桌酒席为李先生庆祝生日。我只好匆忙结束这次讲座,谢谢大家!
主持人:孙先生年富力强,透出学术锐气,一开场就表明了自己不同意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之说,而且,更是指出那些艳情的才子佳人小说及《金瓶梅》续书之类,打着“戒淫”的幌子,行的却是“宣淫”之实。所以,我在此顺便提请各位,在我们有限的生命时间里,还是要多读好书,少读、不读滥书淫书。
孙先生简单介绍了《续〈金瓶梅〉》作者丁耀亢的生活经历,并说明其与小说情节有着一种对应。我们知道了,丁耀亢是官场不顺作小说,因此,书中充斥了过多的说教与一些妄想的理想。孙先生觉得,丁耀亢不是一个会编故事的小说家,在艺术上《续〈金瓶梅〉》是一部失败之作。孙先生还有丁耀亢的经历,剖析许多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其写作动机与丁耀亢相同,即多因个人的人生、仕途不顺。这点也很有趣。然而,并不是说,《续〈金瓶梅〉》一无可取之处,这孙先生也说了,《续〈金瓶梅〉》在顺治年间一问世,就在禁毁之列,丁耀亢本人也被治罪入狱,因为书里表现出明显的反清倾向。同时,他对战争屠戮和对崇祯皇帝昏聩的描写,还是能带给读者以现实的思考。
由孙先生讲到有关丁耀亢生平的传说,我又想到传说与历史的话题。前两天,我刚看到一份材料,称鳌拜并非有意谋反,而是康熙有意除之,对他搞的突然袭击。因为他手握兵权,要谋反早就反了。因此,要为鳌拜平反,并说在雍正和乾隆年间,通过对鳌拜追加“谥号”,等于已经平反了。这让已经接受了“康熙智擒鳌拜”的我们,面对历史,是不是又有点儿无所适从了?我们会问,哪个是真的呀?从中,我们又能感到,我们对于历史背后的复杂常常根本是无从知晓的。
我们有没有发现,拿《金瓶梅》与《红楼梦》来说,学者和作家的读解是迥然不同的。我打个不知是否合适的比喻,学者的解读像外科医生一样,是在对标本进行理性而冷静地解剖分析,而作家则更像刑侦专家,试图复原或再造原著的筋骨血肉。但因为原著是不可能复原的,所以这样做出来的复原就有可能是缺少,甚至没有艺术灵魂的。我是主张,作为读者,我们还是寻着学者的剖析,努力在我们的艺术想象里,立体地呈现出这个标本的内在貌相,由学术来获得一份文学阅读的审美享受。
从古今中外都不乏对文学名著的续写不难看出,续写的作家会作出对艺术形象不同的塑造。孙先生讲的《续〈金瓶梅〉》如此,《红楼梦》的续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程高的《红楼梦》后40回续书,是按照曹雪芹在前80里“草蛇灰线”的蛛丝马迹的探佚再造。最近,刘心武先生又立誓说要续写《红楼梦》后28回。因为他认为《红楼梦》原书是108回。而且,他从曹雪芹的伏笔中得出,林黛玉最后的终局是“沉湖而死”。但无论怎么样,从已有的对文学名著的各种续书来看,名著不可续,因为有多少续写出来的名著是费力不讨好的。
孙先生最后特别批评了媒体为商业利润而搞的新闻炒做,我们感到他自己是深受其害了。确实,我们有一些记者的新闻素质、文学修养是急待提高的。他们常常为了炒做,混淆是非,混淆视听,误导读者。好在孙先生现在已经“迷途知返”,开始对媒体的采访说“不”了。因为他感到自己在媒体面前,就像个被人耍来耍去的猴儿。而孙先生又姓“孙”,成了“孙猴儿”。(笑声)我觉得最近弄得沸沸扬扬的“红楼选秀”,就又是一场货真价实的炒做。许多参加海选的,连《红楼梦》都没有读过,所以才会出现海选林黛玉的要跳肚皮舞,海选贾宝玉的要练武术这样的荒唐场景。他们都需要到文学馆来听讲座啊!(掌声)
好了,让我们感谢孙先生。《点评〈金瓶梅〉》系列演讲到此全部结束了。再见。
[演讲日期:2006年12月10日;录音整理:程丽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