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原来也疏狂
作者:周道琴 时间:2009/3/19 17:22: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56
总之,印象中的杜甫是严肃的,是谨慎的,是沉重的,是肩挑家庭和事业,心怀祖国和人民的。
可自读了明代“公安派”创始人袁宏道所著的《徐文长传》后,对杜甫又有了一点新的认识。文章写徐文长在胡宗宪幕府作客时:“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徐文长的狂是有名的,作为一介生员的他对贵为巡抚,威震东南的胡宗宪,竟然“傲之”,狂得实在可以。当然他由才子式的疏狂一路狂去,终由佯狂而至真狂,且是后话。就在写他作为幕僚傲视长官时与之相比的竟有杜甫!
杜甫真有这么狂吗?原来这个少陵野老,在他五十三岁时曾做过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僚。杜甫长严武十四岁,与严父严挺之早就相识。在文学上,他和严武是诗友;在政治上,他们都接近太尉房琯。共同的爱好和利益使二人关系笃深,志趣虽然相同命运却天地悬殊。二人同时被贬,严武很快官至剑南节度使,在他入蜀途中,写信呼唤杜甫。为“酬知己”,杜甫欣然携家前往,投入严武幕府。也因此登上个人政治舞台的巅峰。《新唐书•杜甫传》记载:“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也许是二人平时关系太密切了,杜甫也随便惯了,观此时杜甫一幅醉汉撒泼模样。其酒后失态,怪诞狂放至此,一点也不亚于李白的醉酒弄权贵。也无怪乎“武恚目久之,曰:‘杜审言孙子,拟捋虎须?’”(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可见当时严武是很生气的,你称我父亲,我呼你爷爷,看谁厉害!还警告他别在太岁头上动土,别摸老虎的胡须。对人轻慢不庄重,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里是很忌讳的事,即便是好友,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何况是有恩于己的上级,更是不可冒犯的。因此《新唐书》及《云溪友议》都有严武“欲杀甫”的记述,尽管后人多方求证这是妄言,但让严武很不高兴毕竟是事实。作为一个知书达礼且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老者,有此举动确实让人费解。如果触摸杜甫的心路历程不难看出,他在严武幕府并不开心,直接为君国效力的情结一直苦苦地萦绕在他的心头。也许是身许社稷、心忧黎民的性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使他呆在严氏幕府委实憋屈,感觉有负平生。因此半年之后毅然辞去幕府参谋职务,作出了无悔于他心灵的选择,重新又踏上漂泊的人生旅途,把这种狂傲演绎到极至。
严武提到的杜审言,《新唐书》记载他是个矜诞狂傲的文人,曾与人讲:“吾文章当得屈宋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面。”意思是说,他的文章超过屈原、宋玉,书法也赶得上王羲之。杜甫也曾鼓吹“吾祖诗冠古”,又自称“诗是可家事”,可见杜甫的疏狂与其祖父竟有些一脉相承。
当然,对于这样一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他的这点趣事也只是让我们对他作为人的个体有了更生动、更立体的了解,毕竟瑕不掩瑜,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文学的贡献是谁也无法企及和替代的,只是知道的更多,了解的更细,我们就能尽可能的走近这位站在历史风口的老人,甚至听到他的喘息和心跳,同时也看到了他狂的可爱!
走近杜甫
杜甫,还是在幼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这个名字。我知道他是诗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不过那时他对于我来说,他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一个抽象符号,一座遥不可及的山峰。当我渐渐长大,当我捧起他的那些被后人称作“诗史”的巨篇,咀嚼着那浸透诗人心血的字字珠玑的语言,我仿佛找到了一条通向这座颠峰的小径;每读一遍,我仿佛向这位巨人又靠近了一步……
(一)
开元二十四年,24岁的子美开始了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东岳泰山脚下。乍一见泰山,青年子美心中的那股惊叹、仰慕之情便油然而生。由“岱宗夫如何”这一问,“齐鲁青未了”这一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接着,他用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笔描绘了一幅“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奇险画面,将神奇秀丽、巍峨高拔的泰山活现于读者面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比泰山更巍峨的是杜子的心胸、气魄。无疑,他将与泰山一起与日月争辉。
—— 一位年轻,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于此镌刻在我的脑海中。他,一袭玄袍,立于泰山之巅,青丝乱舞,剑眉浓密,万丈豪情!
(二)
可谁又能想到,整整20年后,当初那裘马轻狂的书生竟沦落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地步。《春望》中,诗人悲惨的遭遇与国家沦陷的惨相像电影一般,一幕幕呈现在我们面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然连续不断……诗人先翘首望景,再低头沉思,想望亲人。遥想远方的凄惨之状,眼望眼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一位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老者,我理解你此刻的万般辛酸!
(三)
我不相信,一代诗圣就会因此一蹶不振;我不相信“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会延续下去。他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与花鸟清樽,只因报国无门。
这不,当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大了一个大胜仗,正流寓漳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捷报来得太突然,“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已52岁的他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因为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做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这恐怕也是老杜生平第一首明快的诗吧!
——一位饱经忧患的国民,一位极富人情味的丈夫、父亲,你的形象在我的面前变得那么丰满、宽厚!
通过诗歌这座千年不朽的桥梁,我走近了杜甫,走进了唐朝,走进了历史的深处……
点评:
杜甫爱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所以他的诗又被称为“诗史”,高中教材选录了他的不少作品。本文作者选取杜甫少年、中年、老年三个代表时期用小标题的形式分节描写。全文行文自然、流畅,语言优美,小作者的文学素养不可小窥哦!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