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篇出彩五法
作者:不详 时间:2009/4/10 18:01:5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02
一、诠释式开头
诠释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或题目中所包含的某一概念的含义进行解释和说明,以此来点明题意,明确中心。这种方法往往适用于内在含义比较含蓄、深刻,或概念比较抽象、笼统的题目。如《用奉献雕琢心中的天使》(广东考生)(06年广东考题) 的开头:
“天使,顾名思义是上天派来的使者,它捧出爱心,温暖人间。有天使经过的地方总有欢乐和微笑。天使象征着美好――美好的心灵,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间……因此,每个人都希望有天使降临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带来幸福和欢乐。”
文章首先用诠释法点出“天使”之字面含义,继而引出其比喻意义,接着再围绕其比喻义并结合社会生活展开论述。可谓自然朴实,又紧扣题意。再如《请让我们“摔跤”吧!》(陕西考生)(07年陕西考题)的开头:
“摔跤,顾名思义,就是指行走过程之中跌倒。实际上,摔跤还可以是‘挫折’‘困境’等同义词的化身。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我们实际上都在经历着每一场艰难险阻的考验。俗语云:吃一堑,长一智。为了肩负起时代的使命,请让我们‘摔跤’吧。”
文章开篇诠释“摔跤”的本义,然后引出与之相关的同义词,再从中导出观点。可谓开门见山,又切中题意。
二、引用式开头
引用就是通过引用诗文或名人、名言、警句乃至歌词等来开头。这种引用或追溯题目的出处,或引用的部分之本身就隐含了题目的意义。如《怀想天空》(江苏考生)(07年江苏考题)的开头:
“古言曰:文以载道。那么,在现在虚伪、忙碌、铜臭味十足的社会里,有谁为我们撑起一片精神的天空?”
文章首先一句简单的引用便昭示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同时,通过设问提起读者的兴趣。可谓开篇出彩。
再如《一曲红楼 万声叹息》(浙江考生)(05年浙江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的开头: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梦》的可贵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本文开篇引用评论家舒芜的话来揭示题目的寓意,也最是恰当不过的。这种引用的方法,其目的就是借助引用,直接或间接的引出观点。
三、故事式开头
故事式就是用一个小故事(如典故、成语、寓言、漫画等),来阐述题意,明确观点。这个故事首先必须与题意有关联,同时要简短、生动。
如《肩膀》(辽宁考生)(06年辽宁考题)的开头: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行人,微弓着腰,担着沉甸甸的行囊,独自在山路上逶迤而行。‘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画的题目。”
文章直接以漫画的内容开头,不仅语意明确,而且内涵深邃。再如《月台――传递乡愁的海湾》(广东考生)(07年广东考题)的开头:
“昨日读了一篇文章,讲到‘板桥’是中国乡愁的真正媒介,是古代文化传递下来的精华。我掩卷而思,想当今最能传递乡愁的地方,怕是只有月台了。”
本文由读过的文章开头,趣味性强,又较有吸引力。
四、修辞式开头
修辞式就是采用比喻、排比、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来开头。这种方法往往较为常见,运用得好,能增添文采。如《悬一盏希望的灯》(福建考生)(06年福建话题作文:戈多今天已经来了)的开头:
“ 惨淡冥漠的昏色又一次覆盖大地,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个怅然的身影翘首在死一般凝固的孤独之中,如同那棵兀立的枯树。
就在绝望扑闪着羽翅悄然袭来的时候,一个声音响起:我是戈多!”
此一开头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又紧扣话题,并且形成悬念,吊人胃口。再如《微笑的脸》(江西考生)(05年江西话题作文:脸)的开头:
“ 微笑的脸,是三月的春风,将希望播种,把生命唤醒,用真诚酿泉;微笑的脸,是冬日的阳光,爱在左,同情在右,点燃信念的火把,温暖鳏寡孤独的凄凉;微笑的脸,是母亲温柔的手,挽起寂寞,抚平伤感,拭干无助的泪痕。”
这一段的开头,作者兼用了比喻和排比的手法,不仅使得文句整齐有气势,而且语言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同时,又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五、题记式开头
题记式就是开头用一小段话作为正文的引子。这一段话可以是直接引用的,也可以是作者自己概括描述的,但必须紧扣文题。如《菊•月 •山》(广东考生)(06年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的开头:
“世事缤纷,好坏参半。雕琢出你心中的天使,才能使你在大千世界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题记”
本文开篇借助题记,旗帜鲜明地点明题意,且语言简洁而概括。再如《如梅在雪》(黑龙江考生)(05年全国卷二话题:位置和价值)的开头: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本文以陆游的词做题记可谓一举而数得:一、扣住题目 ;二、增添文采;三、引发共鸣。
总之,文章开头的方法很多,让文章开篇出彩的方法也很多。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我们都应努力使文章的开头像“凤头”一样美丽而动人,因为只有这样,文章才能产生一种“把读不读两可的读者也吸引来,使之必读”的魅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