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善良成为时尚——《善良》一课的教学思考

作者:蔡亚玲  时间:2009/4/20 16:36: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21
  党的十七大把建立和谐社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提高人民素质、民族素质,“善良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我国现在很多地区都在进行文明城市的建设。我们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健康。
  善良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帮互肋、同舟共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古训,应犹在耳。谁不渴望拥有一片美丽纯净的蓝天,谁不渴望拥有一个宁静优雅环境,谁不渴望拥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我们的事业如沐春风,使我们的生命永葆青春,使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人之初,性本善。但经历了“文革"的十年动乱,加上西方实用主义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人们逐渐变得冷漠起来。他们匆匆地在汹涌的人潮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漠然地与一切和自己不相关的人与事擦肩而过,他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不愿再牵挂别人的任何困苦。社会上还有一些人追逐享乐主义。 仿佛纪律、严谨、敬业、吃苦这些东西,都已经完全过时;仿佛孝顺、奉献、牺牲、宽容都是愚蠢。于是,眼看着那颗曾经晶莹的善良之心在红尘中慢慢被尘土侵蚀包裹,而后结成厚厚的茧。
  教完《善良》这课后,我心里确实有些沉重。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本质上自私的人,他们的生命终将是苍白的!前些年,有些学校对“善良教育”有所放松。再加上一些诲盗诲淫、教唆凶杀、抢劫、拐骗、吸毒等低劣文艺作品的毒害和影响,青少年犯罪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以致发生了大学高材生用硫酸泼害动物园的狗熊、五个男生逼疯一位女同学等恶性凶残事件,给学校的“善良教育”敲响了警钟。  我教这篇课文,就是想通过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问题,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善的态度。正确分辩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弘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
  对善良的评价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王蒙认为,善良与凶恶相对善良是稚弱的,常常败于凶恶的手下,但善良每败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 不能也,是不为也。即使自以为百分之百的代表着真理和正义也不应该滥恶。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王蒙的观点无疑具有震聋发馈的力量。他的观点的现实性和历史前瞻性是不容置疑的。作者通过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感染力很强。语言功力深,艺术技巧纯熟,哲理性强。。 我设计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关键句,揣摩作者的思维流程,领会重要句子的含义。我以为讲清以下四个句子的含义,就达到了对这篇课文较深入的理解。 
  (1)“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这句话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生存竞争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过程,有实力者往往战胜软弱者,而且为了追逐最大的利益,往往不顾一切,不惜损人利己,甚至践踏道德。但句中的“似乎”表明这些现象不是普遍的绝对的,而作者也相信道德原则并未完全被代替,这是他立论的基础。社会生活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犯罪,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犯罪,国家工作人员充当罪恶势力“保护伞”以及利用职权参与、包庇、纵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案件不断发生。陈希同、成克杰、胡长清、郑莜萸等一大批犯罪分子已被查处。但那些犯罪事实、数据仍令人触目惊心。现实是严峻的。
  社会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不觉地在孤独与冷漠中生活下去,蓦然回首间我们会发觉已经没有了善良,没有了那颗原本容易受感动的心,而只剩下麻木的干枯的躯壳和永无止境的疲劳与困顿。那种不择手段,损人得己的事就会经常发生,汽车因为超载出车祸,化肥堆在了马路上无人过问,破坏环境,损害公物的事就会缕禁不止。学生上课接听手机或相互大声说话,翻墙上网、打架斗殴,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就会泛滥成灾。
  善良是一种健康,善良是一种美丽,善良是我们行走于世间的完美人格。如果你内心的善良曾经沉睡,但愿在今天的震撼后苏醒。同是父母所生,同在这天地之间,我们这一生的价值,不该只为追求自己欲望的无尽满足。我们的价值,该是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有爱心才真美丽,懂善良堪称汉子。未来的社会要变得好,首先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不要变得冷漠,让爱永驻心中。
  ( 2)、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因为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相处,因为善良才能天下太平,善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丛飞将每次演出的所得倾尽捐给失学儿童,哪怕是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也未停止过他的爱心。三十年如一日,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农妇林秀贞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她给智障老人喂饭;给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换洗尿布;为去世的老人送终……被她赡养悉心照料的孤寡老人,度过了幸福的晚年,享年都超过了八十岁。爱国华侨 周善如女士籍贯四川,现在身居香港,是香港商界名人。她向井冈山市下七中学捐资50万元人民币。 可是,同在一方水土,却也在上演着老师无辜被打,保姆无端受虐的悲剧。家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善与恶进行着较量,真正的善良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真诚的同情与怜惜,无私的关爱与祝福。真正的善良,无须剪红刻翠,无须粉黛雕饰,它本身就是人们内心最原始的一种纯朴的纯洁的感情精华。 善良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至高至真的崇高的感情。在善良面前,凶恶能不退却吗?。
  ( 3)、“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乐观。”
  这句话是对善良的性质的较全面的概括,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善良”的深层含义。这句话阐释了作者在上文论述善良在与凶恶作战的过程中尽管常败,但每败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的观点的原因。
  善良是一种智慧,主要表现在把自已放在一个超出善恶之争的世界,是—种宽容的态度,坦然面对生活,自然是幸福的,善良是一种远见,是因为离开善良与恶作斗争,或许就化为恶,而恶是没有出路的。善良是—种自信,是的,一种超乎寻常的自信,我们都是人类,何必相互戕害。因为善良代表着人、代表着历史、代表着文明、代表着理性、代表着科学。善良是—种文化,一种人类进步的文化,一种从蒙昧到文明的文化。善良代表着快乐,一种不被恶打扰的快乐。善良是—种乐观,—种对明天更美好的向往。
  沧海横流,一身正气;公仆本色,风范永存。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祁爱群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权高更思责任大、位高不移公仆心,在廉洁奉公上始终坚持“警钟长鸣”,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他们的生活是节俭朴素的,精神却是富有的,他们拥有人世间最美好的心灵、最丰富的情感和最高尚的精神境界……
  善良的人,即使没有巍峨高山的冷峻与清峭,也可以有平川凡壑的踏实与稳健;即使没有牡丹玫瑰的雍容绚丽,也可以有芙蓉海棠的高洁与典雅。善良的人,即使不能居庙堂之高来兼济天下,也可以处江湖之远独善其身。拥有善良,就拥有了生命的方向,即使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中穿梭,也会永远来去从容,两袖清风。
  (4)、“事情往往是这样……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这句话是扣紧首句“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与超拔联系在一起”展开的具体阐述。小孩子天真,不谙世事,不知人世险恶,所以善良;真正参透的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因成熟、超拔,不会滥用权力,所以也善良。
  让我们翻开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 就会发现有些人内心残忍恶劣的愿望竟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泄。文革更是给这种迫害心理提供了宣泄和暴露的极大机会。使多少人成为牺牲品。现实是多么严酷啊,假如我们不警惕,历史悲剧就会重演,当今现实生活中,以强凌弱,好人受气的事不是时常发生吗?
  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但是坏人一定没好报。像有人看见有别人被撞倒了,好心的人将他送去看伤,他还说是好心的人给撞的,并要求赔偿。正因为有这种"好人不一定有好报"的事发生,才使好人越来越少。所幸的是,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社会风气越来越好。南方遇到严重雪灾的时候,我们多数人都能积极行动起来送温暖献爱心,捐款捐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得无限美好。
  在分析了四个重要句子的含义后,我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发散思维。要求学生以自己阅读过的关于善良的名人故事及名言或在生活中见到过的善良的行为为例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善良的人?经过充分计论,统一了思想认识。
  中国古代第一教育大家孔夫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善良教育”占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成白话就是:“你们这些后生子,在家自然要孝顺父母,外出自然要敬爱兄长,少说大话而诚实可信,博爱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事做好了,就可以学习文献知识了。”孔夫子的“善良教育”思想,成了儒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修齐治平”)这条儒家的仕进道路,正是从“修身”(即自我修养)迈开第一步的。 
  “善良”不只是像字典上说的“心地纯洁,没有恶意”那样简单,也不是人们平常所理解的“心眼好”那样笼统,而那些贫穷困苦的弱势群体只是善良的低级形态。真正的善良不但是心眼好,富有同情心,还有真善、大善和深善之分。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讲到代表民族脊梁的四种人,就是大善之人。“埋头苦干的人”,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执着于某一项事业的人,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诸葛亮、王安石、曹雪芹、钱学森、孔繁森、牛玉儒等:“拼命硬干的人”.当指那些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农民领袖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戚继光、郑成功等。“为民请命”指的是为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如海瑞、包拯.、况钟、任长霞.等,“舍身求法”可以解做为追求某一种规范(诸如公平、正义等)不惜牺性性命,类似舍身取义,如玄奘、林则徐、谭嗣同、林觉民、李剑英等。正如作者王蒙所认为的善良是一种高超的智慧,人不能滥恶。善良是社会中不为过时的道德准则,是与凶恶相对立的价值观念,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属于更文明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它是一门深奥的做人处世的功课,要我们尽自己的一生去学习、去实践。
  讲授了这篇课文后,我更加坚定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融入“善良教育”的决心。人群中,每个人都像一个齿轮,你我之间的接触,难免会产生磨察,而善良便是当中的润滑剂....有了善良,寒冷的冬天也会春意融融,有了善良,整个天堂都会向您俯就。把善良给别人,也给自己,那么人类将与日月同辉;留一份善良给世界,那么世界将与星宇同寿。珍爱善良,拥有善良,洒播善良,那么,你将会开一树灿烂的红花,既使自己美丽,也使别人温暖。最后,我呼吁: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像王蒙一样喜欢善良。并用实际行动去播种善良,收获希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