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当博士看自主招生
作者:熊丙奇 时间:2009/4/29 19:49:40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469
在网站举行的调查上,超过95%的网友,对复旦的做法表示支持,认为“不拘一格发现人才,给偏才、怪才展示的机会,方能体现大学的气度和魅力”。这种一边倒的支持,多少有点出乎意料。要知道,就在去年和今年早些时候,清华大学给“美少女作家”蒋方舟以及4位中学生降低60分录取的优惠时,舆论却是有赞有弹,甚至批评声超过了赞成声。
关于自主招生的意义,这几年来,经过高校自主招生试点、陈丹青先生辞职、贺卫方先生罢招等事件的争论,已经得到较为一致的看法,即有助于打破“一格一格降人才”的招生录取格局,在招生中,让学校、导师可以充分考察学生,也让学生可以选择学校、导师。但是,真正到实践,却普遍担忧公平:高校的这种自主招生,是否给一些有权有势者以升学的绿色通道,从而剥夺其他人平等的高等教育受教育权利?
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三轮车夫被复旦录取为博士,就不难得到一边倒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人们看不到任何“有权有势”运作的可能,复旦知名博导录取三轮车夫做博士,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攀附权力,而完全是出于爱才。而这种爱才,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书写了诸多美谈。但是,反过来,假如复旦大学此番录取的是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高官或者老板,可以想象,绝对会得到另一种一边倒的结果。
如果进一步沿着这样的思路,来看高校的自主招生如何得到社会认同,路径就十分清晰。首先,导师自主招生,对人才培养负责。这个三轮车夫是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看中的,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掷地有声,代表着导师的声望、学术标准与见识。同样,如果有个高官被某教授录取为博士生,也可用这么一句话来公开表达录取过程的话,大家也会相信这位导师的声望、学术标准与见识。我国的研究生招生普遍采取的统一笔试再加面试考察的方式,表面上由国家负责(统考把关)、学校负责(专业课考试把关)、学科组负责(面试把关)、导师负责(最后决定录取),所谓层层负责,但实际上谁都不负责,对招来的学生,导师可能第一个就不满意,但却不得不招。而在已经实践的本科自主招生中,面试专家,也是“隐身”的,人们看不到他们,所以很难知道,他们做出的评价,能否与他们的声望与学识相符。导师负责制的魅力,就在于导师敢当,而不是有责任无担当,社会能清晰知道谁的责任,一个负责任的导师,可能拿自己的学术声誉为代价乱招收学生吗?
其次,录取过程公开透明。如上所述,导师怎么评价一个学生,最终录取谁,是导师的自主权,而监督自主权的利器,就是公开、透明。如果录取学生的信息不公开,那么,导师也在暗箱里,无法对学术声誉负责。事实上,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招来质疑,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在各高校的自主招生公示中,公众所能获得的只有学生中学、姓名、科类等简单信息,而无法获得他来自何家庭、中学学业成绩、大学对其进行评价等更详细的信息。在美国高校中,学生录取信息是可查的,比如,一所名校,录取了一名SAT(高中学术水平测试)中等、中学各科成绩中等的学生,貌似极为不公,可是,学校给出的材料显示,这名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他要用不少时间去勤工助学挣学费;父母学历很低,在家庭中他根本无法接受到良好教育;更重要的是,这个自己谋学费的同学,还利用时间去社区做志愿者,学校由此认为,一个出身这种家庭背景的学生,花比其他学生少的时间学习,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足够优秀,完全可以录取。面对这一材料,谁能否认大学的公正呢?在这样的大学面前,是质疑多,还是崇敬多呢?
其实,大学的学术自治,学术管理,强调的正是教授对自身学术声望、对学生培养质量负责,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的行政化管理,把教授的责任与声望,淹没在了表格、分数之中,当高校真正建立导师制,也就让学术管理的土壤逐渐恢复,大学的自主招生公信力也就不难确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