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春末闲谈》课文研究

作者:不详  时间:2009/5/22 9:17:52  来源:渭洛游子 转发  人气:3598
  1、分析《春末闲谈》的思想。  
  《春末闲谈》是一篇杂文,发表于1925年。文章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治人术作了剖析和辛辣嘲讽,深刻论证了一切统治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及其“不能十分奏效”,热烈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2、细腰蜂的叙写在《春末闲谈》中起了什么作用?  
  细腰蜂的叙写使文章析理严密透彻,说理形象化,使文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以细腰蜂的毒针来比喻封建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显得新奇贴切。  
  细腰蜂的毒针在青虫身上一螫,麻痹了运动神经,便呈不死不活状态。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这就把统治者不管挂着任何美名的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形象的揭示出来。文章进一步分析,细腰蜂之于青虫,只需要它不动,这比较容易。封建统治者之于人民群众,却是要无知觉而能运动,这是无法统一的矛盾。无知觉就不能运动,也就不能贡献统治者以“玉食”,一有知觉,就能思想,会识破种种麻痹术,进行反剥削压迫的斗争。文章以此论证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不能完全凑效。  
  3、《春末闲谈》的知识性、趣味性特点。  
  丰富的知识性体现在文章的实例中,有中外历史文化知识,中外古今的各种麻痹术等;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学知识。  
  生动的趣味性既来自于知识性,又得力于作者生动有趣的叙述。这些有趣的知识经作者剖析,增强了文章的理趣。  
  知识性和趣味性都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都为论争“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都是不能十分奏效的”这一中心论点,使中心思想的论证严密而充分,说理透彻生动,在趣味盎然中使读者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  
  4、《春末闲谈》的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特点。  
  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语言特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又使说理文章风趣生动,避免枯燥无味或板起面孔说教的缺陷。反语的运用,有时能比正面的批判更深刻有力地否定荒谬事物。文章还常以貌似为治人者着想的口吻,行嘲弄和讽刺之实。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确使文章的战斗性大为增强,也常使读者忍俊不禁,读来趣味盎然。  
  赏析: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革命的主将,杂文是他的匕首和投枪.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杂文创作,奠定了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杂文奠基人不可动摇的地位.社会评论性杂文《春末闲谈》,以闲谈的方式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用形象化的说理,揭露了统治阶级\’治术\’的险恶实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必胜的信心.杂文语言凌厉尖锐,泼辣幽默.解读其思想,分析其杂文形象,即可洞见鲁迅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深刻思考. 
  文章结构 
  1.介绍细腰蜂捕捉小青虫为食料的特异本领.  
  2.由细腰蜂捕食手段联想到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的\’治术\’.统治者在理论上用\’圣贤之言\’将\’治术\’合法化,迷惑人民,实践上采取思想文化专制策略,与细腰蜂捕食性质一致,目的只有一个,长久巩固统治.  
  3.妄想长久统治人民的\’治术\’终将失败,人民群众必定胜利. 
  名家点评 
  刘再复:鲁迅杂感的美学价值,无可争辩的文学性,首先就在于他塑造了一系列的中国\’社会相\’类型形象.鲁迅所指的\’社会相\’,不是社会表层上的习俗风貌,而是社会世态的神髓,社会某种人群的灵魂.他的杂感,正是吸取了其他艺术品种塑造\’社会相\’形象的手法,用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杂感形式,来塑造\’社会相\’的图画.《文学的反思》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