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发掘冰山下的内容——从《陈奂生上城》的教学说起
作者:同安一中 谢道鸿 时间:2009/5/28 16:39:57 来源:谢道鸿原创 人气:686
但让人尴尬的是,这么一篇曾经好评如潮的小说,一篇具有“辨证的主题,巧妙的情节,出色的心理描写”的小说,竟然遭遇了一些中学老师的冷落。在教学实践中,我就不止一次地看到有的老师以学生不能理解文本为由,对其进行冷处理的现象。比如,只热中于讲“跳坐弹簧椅”、“拿枕巾擦油嘴”这两个细节,对人物取笑一番之后,便草草收场。更有甚者,有人竟怀疑该小说的价值。近来我在网上就看到一篇《中学生为什么不买〈陈奂生上城〉的帐》的文章,是江苏省泗洪中学一位老师写的,他对文本从语言到故事情节再到人物塑造均加以否定,认为小说“概述性的叙述语言太多,几乎没有生动形象的描写”,“太平铺直叙,没有什么波折”,“静止的交待塑造人物,塑造方法太蹩脚”,愤激之情溢于言表。他得出的结论是:“《陈奂生上城》选入教材也许是个错误,因为高中学生根本不买它的帐。”
应该说,当今的中学生阅读《陈奂生上城》有一定障碍,这是事实。因为改革开放这二三十年来,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学生难以理解陈奂生的一些思想感情,是很自然的,但这决不是我们冷落甚至抛弃《陈奂生上城》的理由。事实上,在中学教材中,学生“不买帐”的课文何止《陈奂生上城》这一篇?比如《逍遥游》,比如《滕王阁序》,比如《兰亭集序》,比如《归去来兮辞》,比如《哀江南》,等等,许多中学生刚接触它们时都兴趣不大甚至头脑发涨,但在老师的教授之后,不少学生最终都有了“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兴趣油然而生。
海明威曾经说过,一部好的作品有如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有八分之一,沉入水中的是八分之七。我认为,《陈奂生上城》之所以不被我们一些老师看好,主要原因还在于老师没有潜心研究文本,没有发现这座冰山下面的八分之七,于是低估了它的价值。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学生不能跟文本对话,与文本有隔阂,正是需要老师指点迷津、激发兴趣的时候。此时此刻,如果老师的欣赏水平不能高于学生,就可能造成在教学中无所作为、与学生一道冷落文本的现象。
那么,小说《陈奂生上城》这座冰山,其沉于水下的八分之七在哪里呢?我认为,应该不是陈奂生在招待所里“跳坐弹簧椅”、“拿枕巾擦油嘴”那两个细节,尽管那两个细节老师可以讲得津津有味,但它恰恰是浮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是学生基本能够看懂的文字,是老师只需稍加点拨的文字。刘国正在《〈药〉的教学处理》一文中就说过,老师讲课要“讲学生不懂的东西,不要讲学生懂的东西”。我的理解是,他说的“学生不懂的东西”,也就是一部作品的八分之七,是作品的精髓所在。它需要我们去发掘才能显现其价值,也就是需要我们从“无”中看出“有”来,从不起眼的文字中领悟出精彩来。
《陈奂生上城》共有三部分,每个部分都蕴藏了冰山下八分之七的内容,这里我姑且以第一部分中的几处备课所得为例加以说明。我以为,该部分至少有四处是属于值得我们发掘的冰山下的文字。
1、第三自然段:“稻子收好了,麦垅种完了,公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自由市场开放了。”作家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用5个“了”字?这种以“复笔”为“重笔”的写法,意义何在?
2、第五自然段介绍陈奂生45年来的人生境况,用了“解放前……解放后……文化大革命……1978年决分以后”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其中第四个词语的表达方式与前面三个词语的表达方式有明显不同,作家没有参照“解放前”“解放后”的写法,来一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或“粉碎‘四人帮’后”,而是写了一个具体年份“1978”,这是为什么?
3、第六自然段写陈奂生半夜起来与妻子闲谈。这一段写得比较概括,用笔很淡。交代陈奂生“无忧无虑”、激动得夜不能寐的原因,是“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这些文字究竟是说明什么呢?是表现陈奂生容易知足、卑微可笑吗?
4、第五自然段买帽子的愿望:“今年好像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脑,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不行。” 陈奂生的这个愿望是物质需求(生理需求),还是精神需求?这些文字在文中有何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探讨,品出了文本中这些平淡文字里的一些真味,有了一些收获:
第一处的5个“了”字,是为了加重语气,表明主人公此时此刻所有农活都已经忙完了,做好了,没有丝毫的精神负担,凸显他上城路上彻底放松的感觉——“悠悠”的心情。
第二处的“1978年”的具体交代,是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作家笔端含情之处,这一笔与开头的“一次寒流过后,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样,十分含蓄而又深情地歌颂了那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盛会。
第三处写陈奂生夜不能寐,表面上是写农民朋友容易知足,知足得让人匪夷所思,实际上是以此写陈奂生昔日生活的辛酸、今日温饱生活的来之不易,表现了中华民族长期贫困的历史。舒婷曾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用诗歌形象地描述了这一辛酸屈辱的历史,将它说成“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
第四处写买帽子的愿望,应该说不再是物质需求。一是陈奂生对这一顶帽子有了一定的非物质的标准,即“簇新的、刮刮叫的”;二是写他“今年好像变娇了”,这“好像”二字,强调的是陈奂生的主观感觉,这是他在摆脱了欠债日子之后精神上的微妙变化。著名的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类,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并认为这五类需求是依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陈奂生买帽子,应该说是属于安全类需求:今天,那顶四十多年来一直无缘于他的帽子终于不再是奢侈品,他终于意识到了“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的滋味,他找回了做人的尊严。
这一段文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奂生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可喜变化。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变化,也是农民兄弟的变化,是中国农村和中国历史的变化。用作家本人的话说,“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用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同样作了描述,那就是:“簇新的理想”、“挂着眼泪的笑窝”、“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等。
这段文字在情节结构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为后来陈奂生住进招待所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家说,他是“流着眼泪写”《陈奂生上城》的。一些中学生甚至老师为什么感知不到作家涌动在作品中的情感呢?“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是说《红楼梦》的。解读《陈奂生上城》有这样艰难吗?没有,无论怎么讲,《陈奂生上城》都不可能像《红楼梦》那样隐晦、深刻。我们之所以无法走进高晓声,无法走进《陈奂生上城》,主要原因还在于自身的惰性,我们习惯于停留在作品的表层,没有花费时间、花费功夫去探索蕴藏在冰山之下的价值,看到的只是冰山上的那八分之一。
古人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周恩来同志也曾说过:“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是的,发掘作品深层的内容,引导学生赏析他们不经意的阅读处,“讲学生不懂的东西,不要讲学生懂的东西”,永远是语文课堂的价值所在。为了不冷落、不怠慢《陈奂生上城》,我曾经花费了不少的时间潜心钻研文本。我翻阅了《小说面面观》,翻阅了高晓声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翻阅了与《陈奂生上城》同期的作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芙蓉镇》(古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我似乎又回到了中国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那个时刻——那个春潮涌动的时刻,那个走进新时代的时刻,我的耳边再次响起《春天的故事》的旋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我不禁由衷感激高晓声们的辛勤劳动,是他们用自己敏锐的目光为我们捕捉到了珍贵的历史镜头!我庆幸自己终于读懂了《陈奂生上城》那冰山下面的些许东西,也庆幸自己终于理会了作家“流着眼泪写”的情感冲动。备课过程中,我几回热泪满面,掩卷长思。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