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诗人元稹de浪漫婚姻

作者:佚名  时间:2009/6/10 17:12:2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989

  这次婚姻不仅仅受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压榨,以及当时文人两面性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桎梏和多子多福的戕害。元稹的《遣悲怀三首》有这样两句话“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诗人引用这样“邓攸”、“潘岳”两个典故,哀伤像韦丛这样的女子竟然无子。
  元和四年十月,元稹为韦丛营葬,葬于元氏祖茔,十月十三日下葬。妻子下葬,元稹却未亲自送葬,白居易〈代答三首〉之二《答骑马入空台》中有记载即“君入空台去,朝往暮还来。我入泉台去,泉门无复开。鳏夫仍系职,稚女未胜哀。寂寞咸阳道,家人覆墓回。”与元稹自己次年在所作的《琵琶歌》中亦有此说说:“去年御史留东台,公私蹙促颜不开。”可见韦氏葬于咸阳时,元稹并未前往。纵观元稹与韦氏婚后,其仕途平升,韦氏一族功不可没。而可悲的是,韦丛逝世时元稹却因为“去年御史留东台”而未去送葬,可以想象韦丛孤魂在咸阳不见元稹会是多么寂寞,多么悲情。
  四、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薛涛,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公元768~832)。  唐代女诗人。字洪度,一作宏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薛涛的父亲薛郧原为长安城里的官吏,母亲裴氏,“安史之乱”时流亡蜀中,薛涛天资聪慧,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自幼就显示了过人的才华。一天薛郧闲坐庭中,忽然对着井边的梧桐树吟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8岁的薛涛应声而接:“枝迎南北鸟,时送往来风。”薛郧先是欣喜异常,继而愀然久之:女儿小小年纪,已显美女才人之态,自古红颜多薄命,不知日后的命运会不会就隐藏在这两句诗中?
  14岁时父亡,其父死后,家里贫穷,她就担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担,一个弱女子要想糊口谋生,除了凭借自己的美貌和歌喉、凭借自己的才学之外,别无所谋,年轻的薛涛成了歌妓,十六岁时入乐籍,但她卖艺不卖身。她姿容美艳,性敏慧,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德宗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薛郧的一位旧友为了巴结韦皋,便把薛涛介绍给了韦皋。韦皋听说薛涛诗才出众,且出身不俗,是官宦之后,就把她召来,要她即席赋诗。薛涛即席写下一首《谒巫山庙》:“乱猿啼处访高唐,一路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尤是哭襄王。朝朝暮暮阳台下,雨雨云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韦皋看过赞叹不已,传阅给席间众宾客,大家也都叹服。薛涛这首诗写的是过巫山神女峰、《谒巫山庙》的情景。其实这样的诗不算特别出奇,只不过自从宋玉的《高唐赋》以后,巫山云雨已经成了男女欢爱的代言,薛涛却偏偏写出了点惆怅怀古的味道,大有凭山凭水吊望,感喟世事沧桑的味道。尤其最后一句“春来空斗画眉长”更是隐隐指责前人沉溺女色,这样的立意出自女人之手已是不易,出自一个官妓更是殊为难得。
  韦皋对薛涛另眼相看,把她捧成了蜀中首屈一指的交际花。韦皋是个敢于破旧除新的人,他看薛涛实在是才高,寻常男子也比不过,干脆让她做了自己的女秘书,担任校书之职,帮自己处理公文。薛涛才能出众,做女校书有实无名。韦皋觉得委屈了她,就想上书朝廷,让朝廷下旨封她做真正的“女校书”。这件事后来顾及影响不好而作罢,但韦皋这么一闹腾,薛涛的“女校书”之名更广为人知了。当时有个叫王建的诗人千里迢迢地写信赞美薛涛:“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
  薛涛追求幸福和爱情,但爱情却迟迟不肯垂青于她,直到元和四年(809)三月,41岁的半老徐娘才在梓州结识了诗人元稹。薛涛比元稹大11岁,但她凭借成熟美,凭借才华征服了这位京官。她本是被司空严绶做为“美人计”献给元稹的。这时的元稹新科未久,政治上刚正不阿。元稹是来调查一桩公案,又是一位不慕钱财的御史,但他同样抵御不了才色双全的蜀中女杰。虽然薛涛姿容美艳,能诗善书,名倾一时,但见面之前,恃才自傲、名满天下的风流才子元稹并没有把薛涛特别放在眼里。殊不知薛涛虽此时已年过四十,但风韵不减,从容优雅,才情卓异,非同凡响,于是元稹大为惊服,倾慕不已。薛涛似乎也从这个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诗人身上,发现了爱情的春天。两人一见面,薛涛走笔作《四友赞》,赞砚、笔、墨、纸云:“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媒而黯黯,入文亩以休休。”使元稹大为惊服。二人两相倾慕,缱绻缠绵,陷入了恣意浪漫的温柔乡里。元稹遇见薛涛便陷入了“薛涛井”中,而薛涛遇上元稹更是干柴烈火,这是等待了许多年才等来的爱情井喷。元稹以松花纸寄诗赠薛涛,薛涛则造十色彩笺以寄。薛涛对元稹付出了真诚的情感,以至若干年后,所作《寄旧诗与元微之》一诗,依然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这种永远也得不回应的感情,读来实在让人心酸: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自知。
  月夜咏花怜暗淡,雨期题柳为歌欹。
  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闲似好男儿。
  然而,好景不长,一年以后元稹完成了公务返京离开四川。两人挥泪而别时,元稹许诺薛涛,等他回朝复命之后,即将出任越州刺史,到时定会派人入川迎接薛涛,让她只管静候佳音。这正是薛涛求之不得的事。薛涛看似逍遥自在,其实一直在暗地里苦苦寻觅属于自己的知音,与她交往的男人中,郑资州和李郎中二人,都曾与薛涛都有过较深感情纠葛。在《送郑资州》、《别李郎中》的诗中,薛涛用了“雨暗眉山江水流,离人掩袂立寓楼”、“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离别恋人后的凄凉和对爱情的忠贞。无奈的是,薛涛每一次的爱恋,最终都不了了之,作为一个感情丰富的女人,她何尝不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归宿?所以,元稹离开之后,痴情的薛涛便在成都苦苦等待他的消息。可是,元稹到了越州之后,却记了自己的诺言,风流诗人的感情移情别恋,转身投入了名妓刘采春的怀抱。薛涛也审视度势,确认元稹和她没有共聚白首的可能,就不多作纠缠,接受了这个事实。尽管二人后来也有诗作往来,一诉相思,但对薛涛来说,也不过是聊胜于无的自慰罢了。元稹与薛涛从此再也没有机会相见,薛涛只能把一腔离愁寄予她的诗歌,她曾经写诗清楚地表现自己对元稹的欢喜眷恋:“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池上双鸟》诗中浓情蜜意,还有“朝暮共飞还,同心莲叶间”的表白,大有和元稹双宿双栖的想头,想来在情深意密的时候薛涛是想过嫁给元稹的。
  此时薛涛已经四十六岁,芳华已至秋暮。元稹和薛涛的一段感情,最后却终于因为元稹不过视薛涛只是无数个和他诗酒共乐的乐伎之一,在他去了扬州之后便中断了这份感情的联络。
  “万里桥边女校书”的美名远播,连盆地之外的名人雅士也都争相与她唱合。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
  薛涛与众男士的周旋流连,让韦皋吃醋了。韦皋发怒,一纸贬书送到她面前,将她贬往偏远的松州。薛涛是个聪明机警的女子,忽然醒悟自己玩得过火了,再怎么声名远播也是韦皋他们捧出来的。那些王公子弟,再怎么赞美留恋,数日之后,也是绝尘而去的事。真正和自己朝夕相对,能够掌握自己生死的,是这个叫韦皋的男人。心中的悲戚涌上来,小小的波折让她看清楚自己的处境和身份。艳名是虚名,才名是虚名,觥筹交错,男欢女爱都是假的,唯一真实的是——她是一个妓女,需要依靠别人的慈悲怜悯才可以立足于世。薛涛冷静地收敛起自己的悲切,在赶赴松州的途中写下了十首著名的离别诗,差人送给韦皋。 “十离诗”是:“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著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犬离主》)、《笔离手》、《马离厩》、《鹦鹉离笼》、《燕离巢》、《珠离掌》、《鱼离池》、《鹰离鞲》、《竹离亭》、《镜离台》。这十首诗是用犬、笔、马、鹦鹉、燕、珠、鱼、鹰、竹、镜来比自己,而把韦皋比作是自己所依靠着的主、手、厩、笼、巢、掌、池、臂、亭、台。只因为犬咬亲情客、笔锋消磨尽、名驹惊玉郎、鹦鹉乱开腔、燕泥汗香枕、明珠有微瑕、鱼戏折芙蓉、鹰窜入青云、竹笋钻破墙、镜面被尘封,所以引起主人的不快而厌弃。有离思而无离情,说是离思,却没有诚挚的苦意。一叠声的“不得”不像在作诗,十足地一封认罪书。薛涛的构思新巧,着眼的都是身边事物,不惊不奇,娓娓写来如泣如诉,韦皋看过以后立刻派人把她追回来,两人和好如初。
  后来,袁滋、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相继镇蜀,她都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薛涛是当时的大交际花,与她交流过的风流才子举不胜举。她亲自制作一种粉红色的小彩笺,这种笺纸做工特殊,清雅别致,她用这种笺写上自己的诗作,一时成为人们的收藏珍品,称为“薛涛笺”。
  薛涛自贞元初被罚赴边回来后,即退隐居住在於成都西郊之浣花溪旁。薛涛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
  薛涛一生爱慕者众多,却终生未嫁,即使是狂放不羁,被她视为知己的元稹,最终也离她而去。这也许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关,也许是她恃才自负,追求的是一种既浪漫、又忠诚的爱情。然而真正的原因,还是薛涛遇到的都是些自命风流、又薄情寡义的男人,正如她在《柳絮咏》所写的那样:“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在《春望词四首》一诗中,薛涛更是以伤感的笔触,抒写了自己对爱情的失望与悲愤:“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薛涛一生共经历过11位节度使,每一位都对她的才学美貌敬重和垂青,这是非常少见的,以至于她死后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她亲自题写了墓志铭,这是空前绝后的荣誉。如今望江楼有一副楹联:
  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
  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雨,要平分工部草堂。
  这副楹联写尽了一位女诗人繁华而悲苦的一生,锦江作证,繁华只是一梦,青春似这东流水一般流去,永不复回,但女诗人的精神财富却是2500年来的重要文化见证。薛涛坟在今成都市东郊、锦江之滨、望江楼公园东,四川大学校园内。
  五、风弄花枝月照阶,醉和春睡倚香怀。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途经华州敷水驿便宿于驿馆上厅,但恰逢宦官仇士良、刘士元等人也要住在上厅,与唐代的相关规定不符。元稹据理力争,却遭到仇士良的漫骂,刘士元更是上前用马鞭抽打元稹,打得他鲜血直流,最终被赶出了上厅……宦官反而向皇帝诬告,朝廷将元稹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四月上旬,元稹到达江陵,虽在政治上受到了挫折,但在贬所并不寂寞。元稹的老朋友李景俭(曾是元稹岳父东都留守韦夏卿的部下)、张季友、王文仲等也在江陵府任职,与是一起诗文赠答,宴饮出游,女乐相随。元稹曾作《襄阳为卢窦纪事五首》,较为完整的记叙了当时“偶逢游女暂相亲”,“醉和春睡倚香怀”, “暗觅金钗动晓寒”的境况。比如其中第五首为:“花枝临水复临堤,也照清江也照泥。寄语东风好抬举,夜来曾有凤凰栖。”总的说来,五首诗记叙了五种场景。场景中有华灯倚筵,有狂歌谩舞,有狂饮达旦,有拥妓而眠。丧妻之痛,在朋友相游,妓乐相陪中,竟被慰藉了。
  李景俭遗憾元稹的元配夫人韦丛不幸病逝,见元稹生活无人照顾,就在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春末夏初(一说寒食节),将表妹安仙嫔嫁与他作侧室,成就了元稹的第二次婚姻。元稹后来在《葬安氏志》中曰:“始辛卯岁,予友致用悯予愁,为予卜姓而受之。”从这时开始,元稹的悼亡韦丛的诗基本停写,将他所谓的爱情转注与安仙嫔。
  元和六年,宰相裴度去世。元稹在政治上失去了倚靠,转而依附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因山南东道管辖的溆州(今湖南溆浦县)发生少数民族暴动,元稹又随荆南节度使严绶到前线征伐。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秋,安仙嫔在江陵府给元稹留下一个孩子后,乘仙鹤飞逝了。元稹再次经历了中年丧妻的打击。元稹经历了“早年丧父,中年丧妻又丧子”的人生三大不幸事件。
  六、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元稹一度回朝。不久,出为通州司马(今四川达州)。三十六岁时,元稹在上司山南西道节度使(相当于今省长)权德舆做媒关照下续娶大家闺秀裴淑为妻。
  权德舆(公元759—818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人。曾任监察御史,太常博士、知制诰等职。宪宗时拜相,后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权德舆不仅是唐代封相的著名政治家,而且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元稹得此政治上的良师和文学上的益友,那真是三生有幸。元稹任通州司马期间(公元815年10月——817年5月),都是以治病、养病为名请假到兴元府的。若没有权德舆的照顾,元稹岂敢离开任所长达一年半载而空领朝廷的薪俸?元稹的病主要是思想病,所以,到兴元府不久,他又抓住了机会。新任山南西道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刺史裴郧带着女儿裴淑(字柔之)由长安赴任,先到兴元府权德舆处报到,欢迎宴会期间,元稹和裴淑一见钟情。通过权德舆做媒,元和十一年春(公元816年),37岁的元稹請假赴涪州,與裴淑結婚。元稹“梅花三弄”,第三次婚姻开始了。
  元稹在兴元府 “乐不思蜀”,直到他同裴淑的孩子元樊满了三个月后才动身返回通州。回到通州衙门,时间已经是公元817年8月间了。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元稹被任为虢州长史。
  元和十四年,元稹再度回朝任膳部员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升为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 二月,拜元稹平章事,居相位三个月。元稹为另一派宦官的李逢吉所倾轧,被外贬为同州刺史,长庆三年(823年)改转越州刺史。在越州期间,元稹不但与薛涛忽发旧情,而且与浙东名妓刘采春瓜葛联络。
  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元稹再入朝任尚书左丞(四个月)。大和四年(公元830年)正月,元稹自尚书左丞检校戶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诏命下,其妻裴淑不乐,元稹以诗相慰,淑亦以诗答之。元稹《赠柔之》:“穷冬到乡国,正岁别京华。自恨风尘眼,常看远地花。碧幢还照曜,红粉莫咨嗟。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
  裴淑约于順宗永贞至文宗大和(公元805─835年)年间在世。
  七、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
  长庆三年(823年),元稹改任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这时,元稹与薛涛分别已经十年了,已过不惑之年的元稹忽然旧情萌发,颇有意想把多年未见的薛涛(其时已年过半百)接过来“叙旧”,恰巧,他遇见了浙东名妓刘采春。刘采春,淮甸(今江苏淮安淮阴一带)人,一说越州(今淅江绍兴县)人。伶工周季崇之妻,当年也40左右,风姿绰约,正随着其夫(参军戏演员周季崇)在浙东演出。刘采春擅长唱歌,不但高歌声彻云霄,而且余音绕梁不绝,真有“半入江风半入云”的深趣。元稹立刻被刘采春迷住了,薛涛自然被抛在脑后。他开始与刘采春频繁交往,并作诗赠给刘采春。“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赠刘采春》赞美她“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选词能唱《望夫歌》”。采春在当时是一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
  元稹在诗中说采春 “能唱”,《全唐诗》录《啰唝曲》六首,以刘采春为作者,而《云溪友议》则说“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皆当代才子所作”,接着举引了她所唱的歌词七首,其中六首五言的与《全唐诗》所录相同。《啰唝曲》虽不一定是采春所作,但却是她所唱。其一  不喜秦淮水, 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其三 莫作商人妇, 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其四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据说,“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见当时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况。 
  采春的诗咏,虽不及薛涛,然而采春容华绝世,光采照人,一代歌伎,能诗善赋,多才多艺。元稹迷恋新欢,忘弃旧好,与刘如胶似漆。元稹曰:“她诗才虽不如涛,但容貌佚丽,非涛所能比也。”元稹留滞浙江七年,一次因酒兴大发,题诗东武栾:“因循未归得,不是恋鲈鱼。”同僚卢简求看到该诗,开玩笑说:“丞相虽不为鲈鱼,为好镜湖春色耳!”可见元稹与采春二人当时的暖昧关系。
  大和五年(831)七月二十二日,元稹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终年53岁,疑是服食丹药中毒身亡。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须眉 于06-13 16:11发表评论: 第1楼
  •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