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只有高考作文能够成为大众话题

作者:不详  时间:2009/6/11 0:09:18  来源:yongheng64 转发  人气:336
  每年高考语文一结束,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就会出现在网上。2009年各地的作文题目在网络上已经相当齐全,而且,有些知名网站开始了知名作家参与写作的活动,更加慰为壮观的是,关于高考作文题的讨论很快就能成为舆论的焦点。
  这无疑是一种很值得关注的现象,只不过或许是因为历年如此,大家对此都习以为常了。然而,如果换个角度来对待,我想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每年只有高考的作文才能够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而别的科目则少有人讨论呢?
  原因想必很多,其中最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的,恐怕就是语文作文自身的特点。语文的作文题目,本身就是历届高考各科试卷中最能体现灵活性与创新性的重点内容。而且,“文以载道”,作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能够根据自身的感受、体会与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写作。这符合人文意识浓厚的传统文化特点,更符合道德精神大家谈的历史传统。
  的确,高考的作文题目能够成为大众的话题,也即是道德精神大家谈应该不算是坏事。但是,相比较对于作文的热议,又该如何去理解与说明其它科目,尤其是数理化等科目的话题无人谈及,无人敢谈,甚至无从谈起的现象呢?
  这显然是个看似多此一举的问题。毕竟,在很多人看来,谈作文是无可厚非的,而谈理工,谈科学,根本就是枯燥的味如嚼腊。不过,笔者认为不能如此感性的来看问题。尽管道德精神的谈论有广阔的空间,但代表严谨与缜密的理工学科,同样应该有充足与丰富的话题,而现在世人对此漠不关心,恰恰说明了人们在科学精神方面受到了侵蚀,在科学素养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科学素养的概念包括三个主要部分:1、具备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理解;2、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3、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理解。2005年,我国再次进行了公民的科学素养调查,基本上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我国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2、我国公众对传统知识的了解程度之高和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程度之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3、我国公众从总体上还不具备基本程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4、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进步迟缓。
  其实,不用去看严谨的调查,就是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得出以上的结论。在国内主要的新闻门户网站上,科学知识的信息往往是最少的,每天只有廖廖数条,而且往往都是不具备严谨科学精神的奇闻怪谈。电视节目也是如此,据调查,科普方面的电视内容,美国点20%,欧洲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已达15%上下,而我国,只有6%。相比之下,明星娱乐的花边新闻却是连篇累牍的呈现在网络之间。迷信求签,迷信星座,迷信周公解梦等相关的内容,充斥着网际。据调查,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了二三十年。
  当然,在以作文为代表的道德精神成为大众话题,而数理化等各科目遭遇冷落,其中的原因也与试卷内容的死板疆化与抱残守缺有关。这些科目的试卷内容,往往仅以纯粹的计算与公式的套用出现,无法结合现实中的科学进步与发展,无法融入到活生生的实际运用中来,更无法激发人们的好奇之心与讨论的热情。但无论如何,我想这恐怕也不能成为大众对其他科目只字不谈充分理由。毕竟,大众不关心科学,谈不起科学是目前有目共睹的事实。
  行文至此,我想当只有高考作文能够成为大众话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隐藏在背后的许多问题。的确,在国人的科学素养,以及高考自身等诸多方面,还需要我们大家持之以恒的努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