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恨与恩

作者:霍月伟  时间:2009/6/18 7:11:30  来源:yongheng64 转发  人气:255
  第一次看到那些书本、复习材料碎片漫天飞舞、高考生在旁尖叫欢呼鼓掌的照片和视频时(《早报中国》本月11日报道),不禁想这比较像是电影里美国高中生做的疯狂之举,现在场景怎么会搬到中国的中学里?
  一些中国网民直斥这些撕书的学生无知、可悲、缺乏责任感,在编辑会议上呈现照片时,有的同事看了也摇头叹息,很不以为然。我虽万分同情那些事后要来收拾打扫的校工,心中却还是免不了悯然:是要积累、压抑了多少的情绪,才会出现这样的“爆发”?
  一名中国网民就留下这样的评语:“可以理解,当年也有过类似的心情。等最后一门考完,看着那堆资料,心中那个恨啊……”
  不止一名网民也回应说,其实他们学校高考后也有考生集体撕书发泄情绪的情况,但都是在教室里撕,没有搞得像陕西省汉中市汉台中学这些高考生“六月飘雪”这么公开。还有声称为该校学生的网民自招,高考生集体撕书是学校的“传统”,已非首次发生。
  高考成为前途第一关
  一年一度的中国高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考试,今年就有1020万名考生赴考。在北京的同事咏红日前写了个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调查结果,就充分显示,一名中国年轻人进不进得了大学,进不进得了重点大学,日后收入可以天差地别。这就难怪高考为什么竞争会这么激烈,为什么会被视为可以改变一生命运,紧张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守候在考点外的家长,那些凝重的中年人神情,已经成为外电每年这个时候固定发出的风景。
  不过,与此同时,高考也已成为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批评、怨言多多的一种国家制度。
  中国今年4月才上映了一部主旋律电影《高考1977》,描述了1977年中共元老邓小平决定恢复高考后,在黑龙江插队的一群年轻人想要抓住高考这条出路却得突破重重障碍的过程。
  不过,网上影评显示,中国社会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观感是不同的。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的老一辈观众,对高考更多的是感恩之情,因为当年那意味着自由、解放、生命转折、历史契机……
  一名年轻网民却在网上发了个《不看〈高考1977〉的100个理由》的帖子,提出的理由除了认为电影只顾大力讴歌美好,遗忘了当年还有更巨大的一群年轻人并没有被高考解救(注:1977年高考的录取率为4.7%,今年预计平均录取率接近62%),也没有对当初政治造成的苦难作出深刻批判,更直指:“无论谁举出多么客观、多么正确的理由,我们的高考以及中考、月考以及周考,都在最大程度地消耗着每一个中学生的大好年华与个性思想。”
  后面这句话,似乎就是撕书学生所要发出的呐喊……
  中国政府其实已在探索高考改革。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去年就曾说过,高考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确定,将在分省实施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通过分层次考试、多元录取等多种形式进行探索,即不单单看一次考试,而要结合综合成绩、平时表现和高考成绩三方面。
  但就像中国任何方面的改革一样,高考改革将会进行得小心翼翼、循序渐进,用赵沁平的话来说就是:“在老百姓能接受的情况下一步步推进。”
  毕竟,就跟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一样,高考是许多中国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对农民、弱势群体子女而言尤其如此。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