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高考“状元”有什么预期?

作者:熊丙奇  时间:2009/6/28 20:31:22  来源:北京青年报转发  人气:291
  记得几年前,一名大学生很苦恼地告诉我,高中母校准备邀请他回去给学弟学妹做讲座,鼓励学弟学妹认真复习应考,考上名牌大学。母校邀请他,是因为他是当年全省的理科状元,可是他不想回母校讲课,在大学里,他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已经有好几门不及格,心情正糟着呢。
  实在难以推辞母校的盛情,他只好把自己的处境告诉了母校的老师,没想到,老师告诉他,没关系的,你只要讲你高中的学习经验就可以了,同学们都很羡慕你,大学那段生活就不必提了——你一直是我们学校的骄傲。
  今年高考前夕,中国校友会网趁势发布最新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通过对恢复高考32年来的状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状元普遍追求名校和热门专业,轻视了职业规划,导致最后的职业成就低于社会预期。更有教育战略问题专家透露:30年来全国各省状元,无一在政界、商界、文化界有杰出表现。
  看了这个调查报告,我想起了当年和那位“状元”的对话。对于调查报告所称,“状元普遍追求名校和热门专业,轻视了职业规划,导致最后的职业成就低于社会预期。”我不得不说,报告的主持者,实在误会了社会对“状元”的预期。
  状元产生于高中学生,那么,社会对中学生的预期是什么?在我接触的中学家长中,对孩子的最现实预期,就是考上某所大学,而对应这个预期,则是在高考中考出某个分数。大家对状元的关注,只是因为他成为了这种预期中的“最成功者”。所以,虽然有禁止炒作状元的三令五申,但每年高考之后,各地都会关注“状元”,是人们认为状元们由此前程似锦,功成名就吗?非也!——谁都知道,这状元不比科举时代,而需要再读大学,再找工作——而是用状元,来激励后来者,挑战题海,获得高考的高分,成为高考制度的成功者。
  在这种环境下,社会对状元的预期,恰恰就是考上名牌大学、热门专业。试想,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之下,状元是分数最高的那位,意味着他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学校,任何专业,假如高考状元放弃名牌大学,放弃热门专业,去读了一所高职学校,老师们、家长们又该用怎样的语言,去劝诫孩子们努力学习,考出高分呢?“状元=名校+热门专业”,正是成功学的最经典案例呢!近年来,媒体之上,关于北大、清华、港校对高考状元的争夺报道,不是一再加强人们对这种状元对应名校的认识么?
  而且,如果社会对人才的未来发展,真有高的预期,那么,就不可能关注一个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所取得的阶段性、局部性成绩,更不会为了取得这阶段性、局部性成绩而扼杀这个人才的发展潜力,而会从个性、兴趣、职业规划等多个角度来培养并评价人才。可是,众所周知,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中,为了高考的高分,多少中学以及家庭采取了完全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管理方式,以至于很多学生在高考之后烧书,进入大学之后,放松学习,犒劳自己为获得大学机会而付出的艰辛。
  就如和我交流的那位状元,高中老师和同学,以及他的家乡父老,早已在他成为“状元”,考上“名校热门专业”那一刻,认定他已经成功了,至于他上大学是否取得好成绩,未来职业是否得以发展,都已经不重要了——即便大学学习很不理想,也丝毫不影响“状元”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前不久,我曾到江苏某地参观,当地官员说,这个地方是教育强县,盛产状元,由此可见,对于成功教育的定义,并不是看受教育者最终的职业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们还对学生的高考成绩如此关注,是因为高考录取制度,强调的正是分数,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遵循的是“高分=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模式,只有改变这种评价与资源配置模式,才有可能让大家的视野,从分数转向人才本身,在这种情况下,高考卷面上的状元将淡出,每个学生才有可能依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去发展,成长为职业领域中360行的状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