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的炒作价值大于其自身价值

作者:汪华斌  时间:2009/6/27 18:06:4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67
  年年高考,我们年年炒作高考状元;为什么,实际这是一个双赢的活动。教委是为了证明高考是公平合理的选拔人才,中学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教学质量;大学为了证明自己爱惜人才,而媒体是为了吸引人。就连高考状元的家人也有个人目的,不是有的高考状元家长还著书立说了吗。在这些共赢的纽带下,我们每年大肆炒作‘高考状元’;所以每年高考后有很长时间实际是在追逐高考状元的噱头中。然而高考状元能否能成才并不重要,因为制造噱头的人全部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目的。
  首先我们社会为什么会热炒高考状元呢,因为这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关系的产物;所以无论是高干的子女或老百姓的孩子,只要是高考状元就会有共同点的闪光点;那就是我们社会公平竞争的产物。在我们社会到处不公的今天,用高考状元来诠释公平竞争是合适的案例。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委一方面说对状元保密,另一方面却找媒体报道;目的就是鼓励高考的公平性,所以我们社会上上下下对高考状元都很热情;是通过这高考公平来掩饰实际的不公平。在方方面面的鼓噪中,我们这些有目的的人和单位全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其实在如今高考不能定终身的格局中,高考状元早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更何况今天的高考状元并不一定就是明天的人才,很多高考状元沉没了也是正常的。正因为今天的高考状元并不等于明天的炒作噱头,所以我们方方面面的人才会热衷于炒作。在我们这个关系与权势的社会,为什么没有人去炒作权势与关系;而要偏爱每年一次的高考状元炒作呢,实际就是为了掩饰权势与关系的真正作用。因为我们整天在权势与关系的阳光下,我们也需要利用别的闪光点来分散主义我们的失望点;所以高考状元的炒作也就是如此。
  我们这个从八股文中走来的社会,考试从来培养目标的是死记硬背的人才;所以我们社会的高考状元只不过是在一次比较重要的考试中发挥得较好的人。记得有一媒体记者采访诺贝尔奖得主、著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教授,问诺贝尔奖得主中有没有高考状元时,当时杨教授笑着回答说:“按照中国的高考标准,我们都是差生,在中学里,都排在十名以后”。为什么我们社会没有真正的科学家天才,因为我们的高考早就扼杀了。就如同今年最牛的满分作文者,总成绩却只有300多分;他被挡在了大学的门槛外,想成为文言文的天才都难。这就是我们多年推崇的高考,它的确培养了天才;最多只不过是当政治家的天才。因为高考通过的全部是样样都懂一些而不偏门的人,而这样的人刚好是当政治家的人才。所以我们社会无论学什么的,只要是从大学里出来的全部能当官;而且个个当的很好,这就是我们高考的功能。我们的高考状元如果正常的话,最后也是到一个官位也就失去了社会价值。
  如果说我们关注“高考状元”也是哗众取宠的话,我想大家更容易理解;如我们有的用人单位进了一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也要炒作一番,可最后单位用没有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单位的炒作目的达到了。我们的高考状元也是如此,没有关注高考状元的未来;只要目前炒作就行了。如果将来高考状元毕业卖猪肉,那又是一个炒作点了;这就是我们这个喜欢炒作的社会。
  其实在我们的高考制度下,高考状元也不是天才;充其量只是培养出来的考试机器。所以我们现在的高考状元肯定出不了天才,因为‘天才’不勤奋也能考出成绩才是天才。可我们如今的高考状元,谁不是靠考试和死记硬背出来的。然而就是在我们的实际竞争中,人们热衷于投机取巧;总认为高考状元能够带给大家捷径。就如同我们社会的人总容易被外来者骗一样,每次被人家骗了还没有认识;下次还是又上当受骗了。我们的高考状元梦也是如此,它只是我们参与推崇高考状元梦的人自欺欺人的泥潭;因为从来没有一个高考状元能够培养出第二高考状元,这就是社会规律。我们的高考状元不是天才,除了适应高考机器的踏实与勤奋外;没有任何天才梦。自己要适应考试机器,就得死记硬背地去拼搏;没有碌碌无为的捷径,这就是选择在中国大地安于现状方式的青春年月。
  我们社会需要的是坚韧不拔的精神,但我们却总在找捷径;我们的确需要挑战自我的勇气,但我们却总幻想复制别人的成功;我们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勤奋,但我们却总希望有诀窍。我们的高考没有诀窍,惟有勤奋才能发挥正常;惟有拼搏才能创造出好成绩。所以我们的高考状元如果说有价值的话,那就是他们肯定是勤奋者;没有投机取巧者能是高考状元。然而我们从大学出来的人都知道,高考成绩的确与大学的关联不大;没有见到高考状元必然是大学状元,也没有见到高考状元肯定就是人才的现象。正因为如此,高考状元只不过是我们社会一些有利可图之人的炒作;他们明的是炒作高考状元,实际是在创造自己的利益和财富;这才是年年要炒高考状元的原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