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与现代接轨,用经典为人生奠基
作者:周新 时间:2009/7/14 10:32:1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32
但是从“五四”以来,传统与我们的断裂已经百年有余。换言之,较长时期以来,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反传统的”价值体系之中。试想,“五四”以后出生的中国人,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哪怕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出生之日已身处反传统、批儒学的氛围之中,他们对儒家等经典传统文化究竟能有多少认识?致于“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人,就更不必说了。从这一层面上讲,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确实是先天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身心受用的资源,必须立足于“现实与传统的接轨”,继承、发展传统人文价值体系,使其流进我们的血液,变成我们的灵魂,这样,传统经典才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奠石。
一、立足现实,让传统与现实接轨。
首先是要继承。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丰富自身人格内涵,提高生命质量的必然选择。如何继承呢?一是要了解。应该说,我们了解经典传统文化的途径还是很多的,如央视“百家讲坛”,市面上发行的各种版本“国学读本”,渗透于教科书中的传统人文价值观,等等。二是要有取舍。传统的人文价值体系里,很多是糟粕性的东西,必须毫不犹豫地摒弃。如“三纲五常”之类,如“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之类。三是内化。即自觉将传统的经典人文精神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使之逐步变成自已的性格要素和人格内涵,如此才能提升人格品位和精神境界。
其次是要发展。前文曾提到过,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反传统的人文价值体系之中。这里的原因,除了现代史上特殊的文化现象外(如五四运动、批林批孔、破四旧),还因为现实社会有其不同于古代的特质——民主与科学。
还是以传统儒学为例吧,孔孟之道是不关注科学的,甚至把科学视为雕虫小技;它强调循规蹈矩,遵守旧制,缺少创新精神和怀疑精神。因此传承传统人文精神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人文价值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在传统人文价值体系中增加民主与科学、生命与自然,合作与创新等新的元素。
第三是要接轨。之所以要特别强调传统与现代接轨,是因为传统与现实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强调接轨就是强调要正确处理这对矛盾。一方面,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根据现实社会的要求为传统的人文价值体系注入新鲜血液,使中华民族的人文价值体系成为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科学体系。
二、张扬传统,我们任重道远。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继承也好,发展也好,不能流于肤浅的口号和感性的躁动,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唯有如此,发展传统文化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遗憾地是,长时间以来,以儒、道、释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只存在于大院深宅教授学者的“学术研究”之中,源头虽有活水,却没有顺畅流于广大民众中间,尤其是没有顺畅地流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田。这一现状直接倒致了中小学生传统价值观的缺失。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现行教材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发展,尤其是与现实社会的接轨是非常欠缺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有针对性的读本欠缺。虽说类似“国学读本”之类的书不少,但是编者不是专家、就是学者,没有考虑这样一个现实,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状态,广大老百姓是绝不会或者说绝没有闲心来座下来研读的。而对广大中小学生而言,这方面的书则更显艰深晦涩,其可读性就更差了。二是我们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精华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一点,也可能似是而非,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和现实社会所要求的人文价值观接轨,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想,要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所突破,还是得从编写读本入手。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立足于“让传统与现代接轨”,编辑了“校园经典人文读本”,以期产生“传承传统文化”,“用经典为人生奠基”的效果。
三、关于读本的几点说明。
“校园经典人文读本”从构思到选文到编辑,前后用时2年有余,虽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编者还是感到非常欣慰,总算是为学生、为社会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儿。下面对读本的特点作三点说明:
1、关于单元主题。关照现实社会对人的健康成长的要求,精选传统人文精华,并按其人文内涵分为若干小单元。
2、关于选文。古今结合,古今互补,古为今用。即围绕单元主题多角度选取经典文章。原则上,一篇文章一个角度,每单元四篇文章,3篇古代、一篇现当经典诗文。所选文章一是避免了和初高中语文教材的冲突,二是努力使文章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有冲击力,能突破耳熟能详的一般性理解。
3、关于经典积累。每篇课文后面,分别有一个“经典词语”、一个“经典人物”、一个“经典名句”、这是从单元整体出发,着眼于“质”的考虑,丰满其血肉,厚实其内涵。而“经典常识”则是从“量”的方面考虑,旨在帮助学生丰富传统文化视野,拓展知识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