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等级考试挑起传统文化传承大梁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2/15 9:39: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22
  “文言文也应设立四六级考试”的提议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媒体纷纷报道,此一事件也成为近期文化界一个炙手可热的重点话题
  “在学校中加强文言文的教学很有必要,这不是复古,也不是赶时髦,而是普及传统文化的救急措施。”就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问题,前不久,云南师范大学彭国钧教授在一次会议上如是说。他还建议:仿照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形式,国家也应设立文言文四、六级考试。
  “文言文也应设立四六级考试”的提议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媒体纷纷报道,此一事件也成为近期文化界一个炙手可热的重点话题。文言文等级考试果真能挑起传承传统文化的大梁吗?
  文言文等级考试是否可行?
  “文言文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这个根千万丢不得。”谈起设置文言文等级考试的初衷,电话那头78岁的彭国钧老人忧虑之情溢于言表。
  彭教授认为,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大部分是靠文言文记载下来的。亿万炎黄子孙的精神文脉、民族气韵,更是依赖文言文的滋养才得以发扬光大。“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前贤们在读书、做学问时的会心感受。多读、多背好的诗文,有相当数量的经典诗文做基础,说话、做事、写文章就能得心应手,应对自如,同时在潜移默化的熏陶濡染下,自身的文化气质无形中也会得到升华。
  对具体的设置方式,彭教授说:“参照钢琴、琵琶等的考级办法,文言文也可以分为十级考试,并详细划分出参加不同等级考试的人群学历结构。”
  “如果文言文等级考试真要设立的话,当然也是一件好事,对我们传统文化是个继承和发展,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用路漫漫其修远兮来形容。”南京大学文学院严杰教授对彭教授的观点表示赞同。
  但相对于赞同的声音,反对者好像更多。对这一问题,网友“黑客大象”认为,设置等级考试完全没有必要,考级是为应对社会活动而提供服务,脱离这个基础,就算制定了也没有实质意义。作为中国人,只要懂得和理解这一经典文化传承即可,大可不必以此为借口,大操大办。现在名目繁多的各类考试已经够多了,如果将此强加在学生身上,那么“减负”又从何谈起?
  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白平也明确持反对意见。他指出,提出文言文等级考试应该有社会大背景,文言文等级考试并不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措施,跟传统文化根本挂不起钩来。
  另外,在长期关注教育问题的北京绿洲家园教育咨询师萧宇仁看来,设置文言文等级考试存在很多弊端,不仅起不到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而且还会养肥一批专吃考试饭的人,靠死记硬背获得所谓的学历。
  其实,不论是支持文言文等级考试,还是反对文言文等级考试,大家探讨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形式问题是个什么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博大精深的,想要一下就通晓或者无论是谁都通晓,肯定是苛刻而不切实际的。其实,在大声疾呼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方面,彭教授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如当初有专家呼吁“每人读《论语》100遍”一样,此声一出,网上铺天盖地的讨论和质疑随之而来。
  对于设置文言文等级考试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萧宇仁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精神、是思想,而文言文是语言、是工具、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的经典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要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需要掌握文言文,但掌握了文言文并不一定就能学好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不能过多地纠缠于形式,挖掘其内在精髓才是最重要的。
  早在今年两会期间,有专家提出应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建议,也在文化界激起很大波澜。北大教授孔庆东对此非常不以为然,他以其一贯戏谑的口吻在博客里写道:“孔老师认为他们说得还不够狠,为了不忘我堂堂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政府应该下令,全国人民都写甲骨文,因为那些所谓‘繁体字’,也是从甲骨文、金文,一步一步简化来的……”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入文化精神领域,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在白平看来,文言文所属性质是一种“死”的语言,全民经常读读古文,这对个人修养很有好处。文言文跟英语不一样,英语是人和人之间用来交流的,如果现在社会用文言文交流,那这个社会就返回去了。
  从“每人读《论语》100遍”、“恢复使用繁体字”到如今的设置文言文等级考试,在业内人士看来都过多地突出了其形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内涵是“天人合一”,强调和谐,主要体现在儒、释、道三家的学说里,儒家的积极入世、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的出世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佛家的因果报应、追求灵魂与肉体的和谐,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
  就在对这件事情的争论尚未平息之时,又传出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要求其博士生必须会背《论语》,否则不准予答辩一事。在杨叔子看来,堂堂一个博士,连祖国传统的经典文集都不了解,还有必要学其他知识吗?理工科出身的杨叔子是搞机械制造的,但他从不忽视文科知识的学习,他也希望现在的科技工作者增加一点“文人气”,不要一味去钻金钱与效益的“牛角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对当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价值,而且对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有借鉴作用。但是如果单纯地去追求形式,不领会其内涵,这些作用就无从体现。”萧宇仁说。
  传统文化教育是个多面工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像古人那样每天朗读、背诵很多的古文是不太现实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天树说。
  以强制性的手段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尴尬境遇。但现实中,这种强制性做法果真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吗?
  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萧宇仁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传统文化教育要多管齐下、并力而行。在学校,可以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编一套传统文化的教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把传统文化的精华编入教材,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上,可以借助互联网、电视、电影等音像资料,制作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电视剧来传播传统文化,如韩国的电视剧《大长今》,对宣扬其传统文化的效果就很明显。另外,还可以仿照青年歌手大奖赛、超女等节目形式,在全国每年举办一次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大奖赛活动,使人们在轻松愉悦地看比赛之余,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就此问题,某些学校的做法与专家的建议可谓是不谋而合。2005年9月,石家庄市庄园小学开始组织学生诵读《论语》、《弟子规》等经典篇章,并聘请专门的国学老师做指导。2007年暑假,该校还特别推出“国学讲堂”,模仿古代课堂风格,一至三年级学生每周穿汉服上一节国学课。
  “穿上汉服,坐在国学讲堂里上课,这个看似是形式的变化,其实引发的是内容变化,以往给同学们讲礼仪,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现在穿上汉服,可以直接给学生示范,就非常形象了。”该校国学老师麻昌友介绍,穿上汉服授课,在讲解古代礼仪、典故的时候,学生们更容易接受了。
  在这方面,北师大第二附中的做法也值得借鉴。走进校园,古代先贤的语录随处可见,广播里经常播放的是古曲、古乐。各种文学社团进行古诗词朗诵、古诗词写作,营造出一种很浓厚的文化氛围。长期耳濡目染,传统文化就会自然而然地植根于学生心中。
  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其实,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正如一些网友建议的那样,端午节我们可以带孩子们在家门口“挂艾蒿、系菖蒲”,去读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讲述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民间由来,增强孩子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核;中秋节可以边吃月饼、边赏月,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浓浓温情。另外,还可在咱们的古运河里搞个龙舟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既可懂得团结合作的巨大力量,又能在这些民俗文化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真谛。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无聊 于12-16 11:23发表评论: 第1楼
  •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吗?在现实生活中你有多少次用文言文?几千里年的封建思想才是我们要拼弃的,民主与自由才是中国人民最需要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