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与重构:景点导游词,由文本导向山川人文

作者:鲁迅中学 蒋平  时间:2009/7/15 10:19: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28
  在苏教材必修三专题一“祖国土”第一板块“江山多娇”的教学中,我采用双文本教学的策略实施教学,理解《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两文中的重要语句,将两文在结构、内容、主旨、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如行文结构方面的比较:均采用总分结构,《祖国山川颂》总分总,先总领全文,点明要旨,再分写:自然美景与历史变迁,祖国与我们的联系,赞美母语,抒写四季朝暮美景及见闻感受,再总写以升华主题。《长江三峡》先总写游感,再分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特点。研习两文写法,《祖国山川颂》采用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法,从山川自然到历史文化,由物写到人,运用排比、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浓墨重彩地把祖国的美好表现了出来,给人以鼓舞与自豪感。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充满了抒情的色彩,融情于山川美景之中。《长江三峡》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以某一景点为主,定景换点,移步换景,景随时变,具体再现景物特征,瞿塘峡之“雄”,巫峡之“秀”,西陵峡之“险”,引发读者耳目直觉。还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引用等多种表现手法,绘声绘色地状写三峡奇观。如对杜甫咏三峡诗的引用,古时歌谣的引用等,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三峡的特点,丰富了文意。
  教学至此,我觉得仅仅是对文本的一种理解,一种解释,一种感受。虽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到热烈讴歌祖国的情怀,触摸到语言的表达技巧,但仍缺少了一种深度,缺少了由学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化,仅停留于阅读阐释文本的层面。于是我就想到了不妨让学生创写导游词。先让学生选择《祖国山川颂》、《长江山峡》中所涉及的景点,结合文本的信息,写一段有关这一景点的导游词。引导学生在读了《长江三峡》之后,写出关于“三峡”的景点导游词,如:
  王亚琴:“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大家眼前所屹立的就是闻名中外的巫峡了那远处矗立在浓雾翻涌,云蒸霞蔚之中的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让我们随船进入峡口去看看吧,眼前所矗立的是万仞高峰,便是神女峰,这里有凄美的神奇传说,有神妙莫测的云雾,有阳光下透明的白色羽翼……
  下面我们将进入巫峡迂回曲折的画廊去大饱眼福,感受山峰奇绝连绵的壮丽,领略变幻无穷的姿态,现在是峡陡江急漩涡漫布,简直让船前行迂回,正好给我们以充裕的时间来欣赏这苍莽浩荡的壮美自然,在这里岩石浸入江心,绿草葱茸,层林尽染,鹰击苍穹,定让大家深感祖国江山的壮美与寥廓。
  任婷婷:看过雄伟的矍塘峡,那么接下去就要去巫峡了,你看这就是巫峡,巫山十二峰,峰峰有奇绝,直插云霄,高不可攀,山如斧削,俊秀婀娜,树木青葱,好像都踮着脚,张开迎接晨曦,那金色的阳光透过乳白色的云雾仿佛在亲吻树木呢!看,神女峰!好像一人对江而望,传说有个渔人出外打鱼,不幸被风雨所袭,船沉江中,他的妻子就一直在峰前眺望,三百六十五天,肝肠寸断,情深似海,就应了那一句老话“远山近水皆有情”。
  师评:两位同学写的都是关于“巫峡”的导游词,一详一略,王亚琴的导游词的特点有二:一是能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如比喻、引用、排比等手法,揭示出巫峡之秀美,使游客沉浸陶醉;二是言之有情,能注意与游客之间沟通对话,用“大家”这一称呼能让游客倍感亲切。而任婷婷的导游词的特点是多用短句,更富于口语表达特点,四音节语言的运用富有节奏感;同时又能引用传说,说明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久远的历史。从课文中整合出有关信息来写,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都较强。
  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来写景点导游词的基础上,对有关导游词的写法进行归纳、点拨,以帮助学生学会写景点导游词,导游词的写作要求是:一要有知识性。二要口语化。三要突出趣味性。介绍景点,可不失时机地穿插趣味盎然的传说和民间故事,以激起游客的兴趣和好奇心理。语言生动形象,用词丰富多变。善用修辞方法,化静为动,揭示出景点之美。语言幽默风趣,气氛轻松。情感亲切,文明、友好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四要突出重点。每个景点都有代表性的景观,每个景观又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它的特色内容。
  在此基础上再提升课堂境界,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自然山川人文景点,通过创写家乡的名胜古迹、自然人文景观来讴歌祖国。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而我们家乡的山水风景、人文景观、历史名物等等,可爱者甚繁,是家乡人的骄傲,已然成为家乡的自然历史文化符号。请同学们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段,或铺陈,或定景换点、移步换景,或生动介绍,来创写家乡的山水人文景观的导游词,要求选择其中的一处来写,字数不限,抓住景点的特征。
  学生们创写了关于家乡名胜古迹、山水人文景观、新开发的旅游区等方面的导游词,如“兰亭”、“东村梅海”、“沈园”、“越王台”、“小舜江”等地的导游词,其中有关于名胜故迹的,也有关于家乡新开发的旅游产业园区的,还有关于本乡本土的地理自然风光的,内容丰富多彩。
  请同学们在课堂上作导游解说,师生一起参与点评,生趣盎然,同学们沉浸于优美的导游词之中,深切感受到祖国山川风景名胜的美,惊诧于自身的非凡创造力,优美的语言表现力,真切、自然、鲜活、动人,学生们听着,感受着导游的讲述,沉浸于山水人文之美感之中,如临其境,激情飞扬!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吸收,一种阐释,一种积累。其实从阅读存在的事实出发,阅读不只是吸收与解释文本的过程,还有唤醒记忆,引起联想,激发阅读者主体意欲表达的欲望,因此其实质是一种内隐化了的写作,阅读的过程是大量的隐性语言也就是人脑的内在语言在活动,思维在活动。因此进一步认识阅读的心理机制,有助于提高阅读与阅读教学的效率,为什么写作教学停留在写作方法层面上,仍不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准,其原因或许也就在此。阅读有其自身的独有的心理机制,阅读是人与书(文)对话的过程,如同一朵浪花推动一朵浪花,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阵风吹动另一阵风,文本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意识。
  像本专题中板块“江山多娇”的教学,像本课的教学,教师在处理好教材《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双文本的知识、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修辞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活活学活用课文内容,以创写“导游词”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进行萃取,重组信息,形成新的文本,这是一种“寄生”。米勒认为,“每一部作品中都有一系列‘寄生的’东西,即存在着对以前作品的模仿,借喻,乃至存在着以前作品的某些主要精神。但它们存在的方式既奇特而隐晦,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既有升华又有歪曲,既有修正又有模仿。”(美国米勒著《重申解构主义》.郭英剑等译,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3页.《米勒:修辞的解构主义》),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文本出发进行写作,符合文本写作中“寄主”与“寄生”的关系理论。
  走出文本,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家乡山水人文,名胜古迹,再在课堂中虚拟导游角色,以自己创作的导游词来呈现。这是一次对于自己的意义世界的重构,完成了一次新的转化。板块“江山多娇”的教学,从学理上来说,是基于解释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互文性文本理论而实施的。这种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是一种教学突围。在阐释文本的过程中重构文本,在走进文本的同时又实现着对文本的超越,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在强调走进文本的同时,我们应当给文本搭建更高的“解读建筑物”,还原历史,引向生活,运用语言,建构思想文化,让学生诗意地栖居于语文的世界中,尽享语文的风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