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迷信高考指挥棒
作者:王力根 时间:2009/8/3 19:45: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00
考试作文与平时作文不同,对于学生来说,考试作文是被动的,平时作文是主动的。考试作文其目的在于评估学生的语文水平,强调“载道”,于是考生要善于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被迫为文;而平时作文强调“言志”,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作文应是学生生命的跳动的形式,是他们直陈内心、一个大声说话并展示自已的机会。我们目下的作文教学收效甚微,就在于不知道这二者的区别,把平时作文也当作考试作文,本来应当通过作文诚邀青年学生写下并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思想、观念、感情和渴望,却成了逼迫他们“就范”,并借以评判他们的手段,老师对学生不是进行感情的交流,而是品头论足,耳提面命。这就使学生丧失了作文的主体地位,视作文为畏途。
当然,作为教育工作者,又不得不研究高考作文的特点。但,其目的在于不被其牵着鼻子走,了解其命题特点、精神实质以及剥作文训练的要求,以改善作文教学。今年(2003年)的高考作文,从命题方面来说,所给的话题有利于表现考生的理性思考和思维深度,有利于表现学生的思想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积淀,这就需要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大力提倡扩大阅读面,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思辨能力。考试之后,我们也会发现作文思维训练中确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关系,有几个考生能说清楚这“亲疏远近”和“正误深浅”八个字呢?足见其思维的缜密性多有不足。其实,韩非子的“智子疑邻”的寓言电有可存疑之处:当这个宋国富人,晚上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之时,想起白天儿子的忠告,为什么不可以觉得“他儿子很聪明呢”?难道只有怀疑自已朝夕相处的儿子是贼,才是正确的吗?富人怀疑邻居家老人,也许这老人平时手脚就不干净,富人又没有诬告他,为什么又不能怀疑呢?错在哪里?是不是韩非子有了富人总是“为富不仁”的偏见,才写了这则寓言?对此,考生中至今尚朱发现有所质疑之人。真正好作文,应是有创意、有个性的,能够对问题进行辩证思考的,有深度、有信度的文章。
不要迷信高考指挥棒。半个世纪来,中国的作文教学就是被高考指挥棒所误。50年代的作文,泛政治化,如:1956年的《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8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事》,1960年《大跃进中的新事物》,1961年《学习毛主席著作之后》,1965年《给越南人民一封信》等,造成猜套成风、套话成规的现象;恢复高考之后,仍沿着这条路子走,如“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北京)、《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河北)等等。于是又造成了整个社会“套话跟着说、空话不离口”的文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大力拨乱反正,一时真话泉涌,政治再也不是生活的全部。高考作文开始强调工具性,一时改写、缩写、看图作文、续写、回信等等热闹一时,却又忽视了人文性。只有近几年话题作文的出现,才使作文教学有了一线生机,但又多写道德文章,真正抒发性灵的很少。感受、抒发、兴叹的情感流露,尚无立足之地,“还高考作文以一份人情”,应该不是一种苛求吧?所以,我们不要太在意高考命题,要知道一条最简单的道理,人们并不是为了高考而学习写作的,只要我们在平时作文中做到陶冶性情、发挥潜能、张扬个性、培育心智,让作文活动成为“人的发展”一种需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还愁对付不了高考吗?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