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一部经典,写就一篇美文

作者:朱传庆  时间:2009/8/15 10:25:06  来源:幽幽妹 原创  人气:1385
   纵观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发现不少高分作文都取材于经典。研读经典,引用、化用、活用、借用其中的材料,对于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创作个性化作文的一条捷径。2002年高考作文优秀卷《昭君出塞》的有关情节就出自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孔雀东南飞》是原诗的一种改写,2004年浙江考生的《一曲红楼   万声叹息》引用《红楼梦》素材创作而成,2008年福建高考高分作文《一蓑烟草任江平》则大量运用庄子寓言缀合成文,显得富有文采和大气。
  这些考生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方法,把经典中的内容加以处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的确,文化经典汇集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有世界文化的瑰宝,有人类语言的典范,有典型人物,有典型情节,有时,一部经典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用常新的材料宝库。从一部经典中也能引出许多作文活水,这是不争的事实,平时,你精读熟悉一部经典,考场往往也能写就美丽作文。
  一、运用经典中的人物创造新形象。
  这种写法,是借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的风格进行演绎,让众所熟知的人物焕发出新的思想内涵,它既尊重原作,又独辟蹊径,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不仅增加了文章情趣,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化氛围,达到古为今用之目的。当然,所写人物形象一定要有所创新。这里的创新是指人物既有原著中的性格特点,又在新的生活环境中有一定的发展变化。如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水边的女人》正是借写《红楼梦》中的“汝”——林黛玉。创新人物形象,作品中的林黛玉既有原著中的性格特点,又在新的作品环境中有一定的发展变化,因而博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作者文中这样写道,黛玉“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这是“一泉清流”,但在贾府这“一潭死水”不能“任水自流的地方”,黛玉“被束缚”,被“挤压”,“已经头破血流”,面对封建的枷锁,世俗的偏见,她不服输,她“还在抗争,为那一份灵动与鲜活而争取着自由”。在灵动的水边,她写下了《葬花吟》,赋出了《唐多令》,“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智者乐水”,黛玉这位“智者”,这位“水边的女人”,为着“不可磨灭的灵性与不可变更的志气”,“争得了那一池的灵动”,将“一泉清流”,将“水的灵动”演绎到了极致。人物形象既忠实原著,又新颖感人。文章构思新颖,在短时间内根据《红楼梦》人物的研究,重现鲜活人物,实属难能可贵。类似的高考优秀作文还有2004年山东考生的《关羽之恨》,河南考生的《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福建考生的《任是无情也动人》等都是借助文化经典中的人物,重新塑造形象,成就了一篇美文。
  二、借用经典中的情节进行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就是将经典中一则既有的故事进行重新加工,使之改变了情节,代表了新的意义,呈现出新的特点。其写法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取名著中的经典情节,作一番改造,形成新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故事既可以避免胡编瞎说,又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使故事增加许多趣味性,令人爱读。如陕西一考生作文《孔明挥泪斩马谡》,大胆地将《三国演义》中“孔明挥泪斩马谡”这一耳熟能详的故事反向立意,原故事中纪律严明、执法如山的诸葛亮在此文中成了虚伪造作、毫无主见的人,从而有力的讽刺了那些宽容甚至怂恿下属违禁的社会现象。2003年湖北考生的《宝钗鸣冤》则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借薛宝钗的口吻,夹叙夹议,从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从小所受的教育、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美好追求等方面写出了她所受的冤屈,着力刻画了薛宝钗悔恨、哀怨、孤寂、无奈的痛苦心理,道出了世人用有色的眼镜看人的局限,很好地阐述了不要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看人的道理,角度巧妙,材料翔实,很有说服力。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作品人物的身份来诉说世上读者因感情的疏远而造成认知上的失误,娓娓叙来,很有份量。九个问句、两个叹句的运用,丰富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两篇文章启发我们,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内容往往博大精深,里面有许多丰富的矿藏,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注意积累,对书中某些内容烂熟于心,不管高考命题如何千变万化,往往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切入,写出一篇内容充实,观点新颖,挖掘深刻的好文章来。再如2004福建考优生的《魂断大观园》,2005年的江苏考生的《夸父追日》等,都是借用经典来故事新编的考场佳作。这些文章构思精巧,不落俗套,情节动人,别出心裁,引人入胜,文学色彩浓厚。
  三、运用经典来厚实作文
  优秀的考生,往往会借用经典中的精美的诗词名句、精致的范例典故,来使考场作文尽显语文泉水的清澈、语文芳香的播远传长,尽显材料积累的丰厚和思想积淀的深厚。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要写好考场作文,平时一定要注意积累,特别是自己喜爱的经典,对其中的人物故事、典故、诗词要做到耳熟能详,写作时才会从经典中寻找到能够诠释题目旨意的鲜活材料。一句话,某部经典熟悉了,写作自然也就会有许多鲜活的素材,文章也会因此而厚实。如2005浙江卷满分作文《一曲红楼 万声叹息》根据《红楼梦》这个个案,分析了女性在当时所遭受的不公,作者用“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扣住话题,然后巧妙调动了自身的知识积累和语言积累,将众多的《红楼梦》女性悲剧和《红楼梦》词句灵活自如地糅合起来,使文句富有意蕴,显示出作者厚实的文化积累。
  我们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就要对这些名著的主题思想、写作背景、时代风貌、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等要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对一些主要人物和场景,要能如数家珍。如《三国演义》中的有关诸葛亮的博望坡大捷、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智料华容、三气周瑜、巧摆八卦、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等,关羽的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战吕布、千里护嫂、过关斩将、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等;《水浒传》中有关林冲的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火并王伦等等……这样,写作起来才会举重若轻,游刃有余。2004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忠与义的交织——走近宋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2008年福建高考高分作文《精神的三间小屋》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作者对原著烂熟于胸,文化积淀深厚,能够下笔成言,挥洒成篇。
  四、运用古文经典来仿写
  创新是写作的灵魂。借用古典范文的形式,来表达你主题创新的内容,是写作的一种独步。平时我们要熟诵一些古典范文,这是仿写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古典范文熟烂于心,倒背如流,仿写起文言文才能信手拈来。因此,日常的积累决定了你文言仿写水平的高低。如2002年江苏考生模仿的《孔雀东南飞》,写成乐府诗真是富有创意。他把一位立志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青年作为叙事诗的中心人物,在与家人、亲戚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心灵的选择”,写得真像那么回事,读来让人精神倍爽。类似的如2005年江苏考生的优秀作文《善始之论》,2006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珍珑》等。
  当然,文言文不够深厚的同学,你最好不要尝试仿写。因为,文言文毕竟是一种比较难写的文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考场作文中,没有充分的把握,最好不要玩这种把戏。
  以上成功的范例告诉我们,精研一部经典,从中挖掘作文素材,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作文的成功之路。此外,运用名著素材,更重要的是还可培养学生的思考力,从理性层面去观照名著内容,思考文化经典的现实意义,进而审时度势,激扬文字,大胆表达自己的声音。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k绵羊 于09-01 18:48发表评论: 第1楼
  • 一个好的文章 代表着一个作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