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爆中国:汉字正体字终将复兴
作者:佚名 时间:2009/9/10 13:55:14 来源:ywchan7 转发 人气:1721
但繁简之争,或说我个人百分之二百排简拥繁的原因,在于我常常怀疑简体文字的确和今天中国价值观的某种沦落有直接关系。简体字之丑,不仅呈现于视觉,它可能也变成一种社会意识与个人思想空洞化的隐喻。文字有多丑,心态就有多丑。简化文字步骤中,其中最重要的几种过错,如果套到做人的逻辑当中,依然适用。贪图政治目标上的速成,文化大跃进的欲速不达,祸害子孙,那种张冠李戴,得过且过,空洞无物的简化策略,诚然是当年为这个文化破坏时代早早埋下的预言。
可幸国有国策,家有家规。在我认识的国内朋友中,绝大部分都明白繁体字(在MSN 实时交流中,我用仓颉,沟通无碍),他们不用专门去看去学,繁体其实一直在文化中从没消失。奇趣反讽的情况是﹕反而是看惯繁体的台港朋友猜不着许多简体字的所指,而没有简体人看不通繁体的。因简变繁,莫过如此。
作为中港交流非正式大使,我日常穿梭往还两地的一项顺带任务,是向内地输入繁体书(两三本是为手信,一两箱就称为走水货)。当恢复繁体话题因两会期间委员潘庆林提出「逐步恢复繁体字」而重燃之前,我已经密密带了几本陈云的《中文解读》作为国内青年朋友的通识书单(对的,除迷港产片外,其实还有一帮年轻人是专门看港版书的)。对于中国新一代而言,书中部分分析简体字引发的问题,还是具有陌生化的新视野(香港作者的作品能给予中国读者的这种对照阅读,实为香港文化仍存在的一大特点)。
我亦惯了买台版书,国内朋友的支持意见是﹕始终是繁体直排出来,中文字才精美雅气(所以他们更认同日本 杂志的排版,但我虽拥繁体却不觉得定要直排,应横直皆可,看谁合适)。当然,有些朋友则为了要看国内版看不到的内容。无论是什么原因,总体而言,这帮年轻朋友对于繁体中文的理解与熟悉,比我们想象中更甚。而且他们也倾向认同繁体作为中国传统精华的观点。
实事求是,繁简之取缔不始于共产党,然而此党推波助澜,把理想主义时期的假大空策略,通过强硬实施而令简体字变成妖魔。近代中国的文字简体实验,可追前到上世纪20年代的《减少汉字笔划的提议》。到了1935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化字表》,就收录简化字324个。到了新中国年代,正式大规模的简化,则始于1956年通过的《汉字简化方案》——但其实,真正常用的简体字,就那么二千多个。共产党在执政初期,动用了很多不必要的手段试图以符号的重新建构,来营造一个全新世代的来临。拆的东西,许多是为了政治目的而非现实必要。譬如北京 旧城墙,又或者简化文字,勉强借用摧毁传统来实现新时代的虚荣与进步的符号化。但实情是,经过50多年,文盲没有因为简化文字便于学习而消灭,中国文字传统遗传在文化中的优雅气质却更早不保。当台湾 的诚品书店这两天完成北京上海 考察嚷着要到内地开店之时,大家期待的,可会是大量高质的繁体印刷品从此可进入中国?
那究竟在新新中国长大的中国青年,他们是如何接触繁体正字?
许多朋友反应是﹕不用学的,看多两看就识。
难道有一种叫文字认识的DNA?外形改了,但藏在人类基因中对中国传统文字的熟悉天性,变成一种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或者,就称之为民族语言潜意识吧。
在现阶段,繁体中文仍在国内社会的不同层面遭到限制。例如正式获承认的招牌或logo字店名等,按规定是应以简体挂出来。但这又碰上一个矛盾﹕当今天强调老字号的翻新,模仿百年老店旧招牌的字体,难道可用简体字?最近前门的全聚德烤鸭店,复古重开,首要宣传噱头就是把当年的创店牌匾从故宫封尘的仓库中挽救出来。这些字,这些历史,都不可能用简体表达。
这不是关于封建的回味,而是回归美学,以及符号符义还有关联的社会处境,换句话说,繁体不应说是繁体,而是正体。说到底,中文正体字之必须,是因为它在创作过程及演变中对社会文化的历史承载。甚至有一个假设,现在中国人许多不讲文明,良心埋没的问题,有多少是归因到今天的中国人根本不清楚中文字的传统?当下中国人不讲究生活美,可能因为在日常文化中,连文字都不美。没多少人用简体写书法的。当你最直接运用的文字都那么丑,你如何期待人们有一种求美的意识根基?
文字盲目求空 心灵如何不空?
譬如我常举的例﹕中华的「华」字,我们当然知道它也作「花」解,形象上本身带有一束花的左右平衡的浓密优美状态,但一旦变成简体字「华」,不仅原有的对称被打破了,它的过分简化,以音代貌,纯粹字体本身已不美,所承托的代表「花」或「华丽」的意思也流失,中华,由此也不再「华美」。当代中国人内心的空洞,没有宗教、理想、目标(财神是唯一的宗教),可能因为简体字本身常用空心去简略。文字一旦盲目求空,你如何期待心灵可以不空?譬如广场的「广」,通过内里一个「黄」(也像一座宝鼎)字去呈现一种必须的承托,有空间有支柱,看来相当稳健,就比简体「广」字沉实得多。(其它不同繁体字因转简体后变成同一个字而引起误会就更是众所周知,不用多举例。)关于没良知,下毒作恶,贪赃不义,有多少是因为习惯贪图书写的效率而牺牲了过程所造成?他们只知道达到目的而不理会规则正道。
中国刻下的病,或者都可追溯为一种文字病。语言是一种病毒——当语言有病,每个人都不知不觉间感染。而宣传喉舌在应付繁简战争时,竟抛出了大国崛起与简体字并进的吓人逻辑﹕你看,连联合国 都要把简体字列为中国官方文字,你看新加坡 及东南亚华人社会都纷纷加入简体字华文世界(有80后青年真的这样听说﹕以为东南亚华人社会是最近几年才转用简体字)。简体字是大势所趋,锐不可挡——差点未讲识时务为俊杰,来来来,快快加入简体字阵营。
只是你有你大锣大鼓,新一代有他的自行挪用。不需要公开高调透过政策的改动,他们自行透过计算机的繁简互换,繁简书的流通,根本上已掌握到一种活学活用的繁简并用语文法则。维根斯坦说「哲学家都被语言迷惑」,在非哲学家的普通人群中,语言可能并没影响到一言一行,而是透过潜意识的渗透。现在的矛盾正在于,民族语言潜意识的繁体文化,和后天成长受教的简体起着冲突。这冲突象征了现代中国人的心理冲突。文字的表达运用与传统智慧与美感是割裂的。要回复健康的心态,可就要返到健康的文字系统。在时间未到之前,我们可先在寻常生活中自由活用,间或冲击尺度,为文字回归的那天打好基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