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法初探
作者:杨眉章 时间:2009/10/11 20:31:48 来源:yangmeizhang 原创 人气:3297
一 避免可能出现的几个误区
1、选修课上成了高三复习或知识点归纳课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受到“高考指挥棒”的严重影响,“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在高考升学的分数、人数上博弈,放弃了教育应有的方向,只剩下局部的急功近利的实用目标……”“‘但求好分数,考上好大学’成了师生的共识”。新课标实施以来,选修课一开设,就成了一些老师的“猎物”,他们迅速地翻阅各种教辅、习题集,编写与教材同步的“学案”。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把一首首诗词变成一道道的诗词鉴赏题;学习《中国古典小说选读》,课堂就成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各种特殊句式”的大汇总;学习《语言的运用》,各种语言应用类习题卷、“题纲”纷至沓来……
要知道,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中国古代小说,十九世纪欧美经典小说,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时代精神,学生不可能通过做题、记忆知识点而得到深刻的领悟,如此,更谈不上情感体验、心灵共鸣、精神陶冶了。很显然,这和新课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背道而驰了。
2、选修课上成了大学专题讲座
选修教材的每一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本次课改的选修部分分设了五个模块:<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文化论著研读>。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似乎理解了选修课设置的目的,也侧重了特长的发展内容的深化,不过,却采用了大学授课的方式。在课堂上,大量地讲解文学鉴赏理论,无休止地补充文学史知识,高中语文选修成了专业文学赏鉴理论课,成了文学史课!
3、选修课依旧是满堂灌和一言堂
有些教师教授选修课时,积极发挥个人特长,课堂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目中无人”看不见学生“昏昏欲睡”“表情麻木”“目光呆滞”。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成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那本应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被破坏得了然无痕。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的陈旧僵化已成为新课改实施中的瓶颈!
4、张扬人文性,突出活动式,忽略了语文知识的教学
不少老师把选修课等同于活动课,把选修课的教学简单地扩大为文化熏陶,片面强调人文性。用看电影、举行演讲比赛、表演课本剧、搞社会调查等活动来替代教学。
二、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
选课的指导,首先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且要让学生明白,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教师应该认真做好选修课的介绍。其次,要帮助学生了解在若干选修课中哪一门或哪几最适合自己,学会正确行使选课的主动权。学生可能并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学习兴趣、需求和发展趋向等方面的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决定取舍。
三、引导“教研创一体化”的教学境界
高中语文选修课应该引导一种 “教研创一体化”的教学境界。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语文选修课中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学生根据课程学习的要求,选择感动了自己的美文,研究了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写下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这就是“学研创一体化”。教师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智慧、才华来争取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为实现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和计划,完成“教师即研究者”的角色转型,教师要研究课程理论和语文课程理论,研究文学理论和文学教学理论,通过这种研究来掌握更多的语文选修课程资源;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教师更不能忘记自己的创造性写作。这种创造性写作,可以是语文选修课确定的文体对象(诗、散文、小说等)的具体写作成果,也可以是整个语文选修课在研制、开设过程中的教研论文、教师随笔,教师通过这种创作,既是实践某种文学文体的写作过程,成为对某种文学文体具有亲身体会并有发言权的作家(作者),又能让自己的创造性写作给学生树立“跟我这样学写作”的教师形象和隐性的榜样力量。教师和学生都有“产出”,尽管这种写作成果的产生会是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教与学的成果,但它们在让教师、学生共同体验创造的喜悦和快乐上,在激励教师和学生成长上,它们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相同的功能。教师和学生都要在语文选修课中贯穿“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和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拓展探究式
1.同篇文章不同评价
大部分的选修课教材在“课文”、“探究讨论”后有相关链接。有的是对创作背景缘起的介绍,有的是后人对选文的相关评述,这与必修课程明显不同,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拓展延伸,深挖教材内涵,学会比较赏析。
2.不同文章一同比较
选修课与必修课是紧密联系的。如在高中必修课中摘选了《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篇文章,语言简洁精练,容易理解。选修课《〈史记〉选读》模块中相关篇目,可以拿来作为那两课的拓展和延伸,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认真研读,仔细揣摩,触类旁通,以求用必修课上所学的知识来为选修课服务。
选修教材在课的安排中有许多同体裁题材文章的比较阅读,这也是要求我们在必修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比较阅读能力,老师要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式方法,授之以渔。
3、运用网络,拓宽视野
选修教材中,有许多新选篇章,教师参考书中很多也没有阅读指导、译文,且目前市场上也没有相关资料,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些疑惑,怎么办,教会学生上网,介绍一些中文实用网站、网络字词典,如文言文翻译网站(http://www.gwfyw.cn),汉典(http://www.zdic.net)等。使用网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视野。
(二)活动体验式
1.模拟教师上课
选修课的设置打开了原课程系统封闭的大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选修课的教学提供了教学创新途径。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下面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在教师示范课后,让学生走上讲台,角色转换为教师,新鲜有趣,学生上台积极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课本的积极性,同时我想也在教法中悟出了学法。
2.尝试论文答辩
不少人把选修课等同于活动课,把选修课的教学简单地扩大为文化熏陶,用看电影、举行演讲比赛、表演课本剧、搞社会调查等活动来替代教学。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极为有益的语文活动,符合“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原则,但这些活动绝不是选修课教学的主体,而只能是教学选修课的辅助性活动。其实,从语言表达与训练能力培养方面看,尝试用论文答辩方式来引导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3.高考真题设计
课改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选修课不会跟高考直接相关,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成绩好坏。试想一下,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形成了独立严谨的思维品质,并归纳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还怕什么高考吗?所以,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文章,把它当作高考材料,教师示范后可以让学生来设计高考试题,自问自答。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切合了学生关于高考的心理需求。
语文名师厉复东说,在实施新课程以后的高考中,选修课不只是一般评估的问题,而是作为重要的内容加入高考。先期实验省份已进行了新课程后的高考,选修内容除了默写还有20分左右的选择阅读鉴赏。我们省的教学改革正在尝试中,学生、家长最关注的是高考,因而,在教学中,要把选修课的内容与高考的考点结合起来。
总之,构建合理、科学、系统的选修课程系统能够促进课程实践和新课改的不断丰富和深入,新课标必将引领一场高中语文课程的深度改革与结构重建,在这一过程中,语文选修课无疑是改革力度最大、创新含量最高、难度最高的系统工程。新课标建立必修课、选修课为框架的课程结构,为学生选课提供了平台,凸现课程的灵活性、新颖性、选择性,但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我们探索的时间很短,已有的积累太少,高中语文选修课还有待我们进行积极而审慎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