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选修课开设与教学的一些思考
作者:佚名 时间:2007/9/15 20:29:2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982
按照语文新课程的要求,在十个学分的必修课之外有系列选修课,各家出版社按照课程标准编写出版了十几种教科书。
面对这么多的选修模块,这么多的教科书,学校、老师会面临为难的选择:开设多少选修课?开设哪一些选修课?等等。
对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来说,选修课的确是个新鲜的话题。面对选修课的开设,他们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虽然也有跃跃欲试的兴奋者,但更多的人有疑问,有困惑:许多年来我兢兢业业地钻研,认认真真地教学,对于传统教材,感觉不论是备课还是上课,自己都很有底气;面对这么多的新的选修教材,突然间就感觉到自己由“白领”一下子变成“蓝领”了。多少年来积累的许多教学素材,突然间就感觉到没用了。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我能教什么?用什么办法去教?
学校领导也要考虑,这么多的选修课怎么给老师分工安排?怎么在业务上及时地给教师提供必要而有效的指导?怎样既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考虑到全校老师的基本情况:某某老师更擅长教哪些模块?在哪一方面有特长?在哪些方面具有更多的教学潜力?怎样考虑到高考的需要,有效地选择和组织教学?
这些疑虑和困惑不是多余的。因为毕竟选修教学和必修教学的差别还是存在的,也是比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我们觉得,在学生人数上面肯定是不固定的,因为我们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编班的。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又很多:
其一,学生普遍存在专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并不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能力较弱,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相当高,方法与能力恐更难谈及。因此,到高中来,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上新课之前还必须要先补初中的知识,手把手的辅导。
其二,学生的水平参差不平,在课堂上有些小组活动就难以顺利开展,因而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等都会受到影响。课堂交流中就容易使得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处于弱势地位,长期下来,小组活动中人人参与、积极发言的局面就会容易回到老路上,课堂就会成为少数学生表现舞台。
其三,学生接受教学的时间存在不足。目前,高一新课程的教材容量是很大的,课时明显不足。这样的现实使得教师在处理教学上处于两难的境地,他们非常懊恼。
二、在课程设置上面,可能灵活性更大一点,但又必须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师资的配备,而高中教师整体素质与新课程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有待提高,新课程理念一时难以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
三、与必修教学相比,选修教学在内容上面,想来应该是更加丰富,而且在拓展性上面是应该加强的。所以我们觉得在选修教学过程当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而且学生对选修教学的兴趣会更高,期望值也会更高。新课程很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把握材料能力的养成。但对于目前的高中生,尤其是 我校学生而言和自主获取信息、学习的途径也十分有限。学生多为住宿生,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虽有一定量的藏书,单因课时紧,教学任务繁重,腾不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走向图书馆和阅览室,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就比较狭窄,对于教学活动往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很不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积极有效地采用讨论式教学,也是困扰教师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一个很常见的表现方式。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采用这样的方式?如果不采用这样的方式是不是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模式又回到老路子上去呢?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思维活跃并不能代表知识已经掌握,思维活跃程度高不等于知识掌握得就一定丰富、扎实。因此,教师对于知识点的点拔的程度就值得探讨了。点拔得太高,有“一言堂”的嫌疑;点拔得过低,实际的知识传授又不足,这也让教师不知该如何处置才是最恰当的。同时,还有部分老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以及顾虑到考试成绩等一系列问题,上课时不能很好的全面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有时难免穿新鞋走老路。
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的差异,有的可能就是注重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可能就是需要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可能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思维能力。所以,选修课可能特别应该要注意寻求跟课程内容相适应的一种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确实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认为,如何建立与选修课相适应、相配套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开设选修课程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简单地梳理了一下,主要的可能有下面一些问题。
第一、如何建立和完善与选修课课程相适应的校本培训制度,迅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养,尽快解决教师专业储备与选修课不相适应的矛盾。尽管选修课开始阶段,教师都接受了相应的培训,但这些培训大多是通识培训,是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方面的宽泛的培训,而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没有也不可能立马起到直接的有效的作用。培训活动与教师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培训的内容、形式、组织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特别要重视普通教师的培训,建议上级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适时召开专题研讨会议,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专业引领和智力支持。
第二、如何建立和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尽快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与新课改要求相一致、与学生内在需求相适应的选修课程体系,是开设选修课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学校除了目标性要明确之外,还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个性的特点、年龄的特点等等,而不能够单纯地考虑你老师有什么样的知识储备,你老师有什么样的爱好。
第三、如何建立和完善选课指导制度。学生选什么,依据什么来选,教师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新课程改革采用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给学校增加了自主权,同时也为学校的选择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那么到底选什么样的教材,选教材中的哪些模块就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四、对选修课评价方面的问题。选修课不仅仅是为了适应考试,主要的应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结合起来。现在是采用学分制的方法。学分制评价中一些方案怎样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些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值得解决的问题。
第五、按照目前的状态,我们既不可能一下子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变到理想化的教学走班制,也不能像有些班主任或老师所说的那样,放弃开设教学走班制,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比较现实而有效的组织形式,来尽快适应当前的选修教学?
现在我们实行的班级管理制度,是以行政班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采用这种方式来管理有一定好处。在这种班级管理制度之下,老师能够随时的、比较容易的监控到、了解到学生的学生、生活和思想发展情况,更便于班主任与家长、与任课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对于一个班级的整体发展来讲,现有的这种制度是有利于班级整体的凝聚力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一种比较厚实的班风、学风,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亲密的伙伴关系。如果选修课采取一种走班制,采取一种教学班的方式,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作为一个班主任,学生在不同的教室里流动,大家不禁要问,这些学生分散在各个不同的“无形”的、流动的班级当中,那么自己“有形”的、固定的那个班级到底该怎样维系呢?如果班主任是“将”,那么他的“兵”在哪里呢?这将会出现“将”不识“兵”的情况。这一矛盾必须解决好。
第六、从教研组建设的层面上来看,怎样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怎样整合教研组的有生力量,怎样丰富教学的形式,也是面对选修教材无法也不能回避的一大问题。
最后,我们觉得选修课的开设,还是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的。因为学校里面有许多制约教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不能不考虑,比如师资力量的问题,学生发展基础的问题,硬件设施问题,等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