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
作者:aoernianjizu 时间:2009/10/16 17:15: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84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会很多,主要应从文言文本身、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分析。首先,文言著作和文章是我们古代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理应受到后人的尊重和保护。但事实上,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通用语言,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倡导白话文以来,便渐渐缩小了它的适用范围。如今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言文基本上失去了用武之地,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其次教师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串讲——作内容分析,教师基本上是“独霸课堂”;二是目标单一,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无从体验文言文之美。第三,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和教学方式的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少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意识,他们多是由于考试和教师的要求而非出于对文言文的喜爱去学习,更别提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了,那么好的学习效果当然无从谈起。
二、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的改进与建议
(一)读、记结合,培养文言语感,夯实文言基础
在文言文教学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成为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圭臬。诵读可采用多种形式,且教师应在字音、停顿、语气感情上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达到“理解的朗读”。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 记的方面,具体来讲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老师要帮助学生对常用词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古代文化知识等的记忆,再进行比较与归纳总结,促使学生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达到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二)注重知识迁移与积累,授人以渔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迁移与积累。迁移有两种方式: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主题相近(反)的、描写同一人物的作为迁移材料;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理解词义。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不懂笔墨不看书”,新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
(三)改进教法,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欣赏美文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都会有差距。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对内涵的深切感悟。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会感到杜甫很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想象一下再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于是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被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此种笔法让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了。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诗文,包括论、说、疏、对、表、策、杂文、寓言、序文、赠序、传记、诗词、曲赋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上起春秋战国,下起辛亥革命,纵贯三千年历史长河,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传承祖国文化瑰宝。同时,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文言文,语文教育工作者还要继续关注文言文教学以便提出更多建议。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