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文坛的那些人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1/2 13:09:07  来源:yjh 转发  人气:418
  1987年7月23日,本报以整版篇幅刊发长篇通讯《〈路〉在脚下延伸……》,详细报道获奖后的刘琦在人生和文学道路上的执著追求。此后,刘琦曾多次为本报撰稿。1988年,他加入中国作协,迄今已创作文学作品200余万字。
  2000年11月16日,文新报业集团举行第二届读者日活动,刘琦特地赶到会场,为本报读者签名留念,他说,“文学报是哺育我的摇篮,庄重而又亲切。”
  “天下财富”周梅森
  1985年9月19日,本报三版头条刊发评论家贺国璋长篇评论《史诗效果的探求》,对当时年仅29岁的青年作家周梅森以《历史•土地•人》为总书名的《喧嚣的旷野》、《崛起的群山》、《庄严的毁灭》等系列中篇进行评述。
  1988年9月1日,本报三版“评论专刊”以头条显要位置刊发评论家丁帆的评论文章《生存竞争下的生命悲剧意识》。对周梅森包括《军歌》、《冷血》、《孤旅》、《国殇》在内的四部战争小说进行评述。
  1997年10月2日。本报刊发作者苏淦为周梅森所做题为“从《人间正道》到《天下财富》”的长篇专访。文章称:周梅森的作品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写的是弘扬时代主旋律和充满了浩然正气的作品。
  周梅森长篇《天下财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由中央电视台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之际,10月16日及11月6日,本报连续两期推出该书长篇故事梗概。
  2002年1月3日,本报推出长篇访谈《周梅森推出最新长篇——〈绝对权利〉:全力反腐败》。《大众阅读》版分六期连载该长篇的故事梗概。
  2004年6月10日,本报第四版整版刊出周梅森长篇力作《我主沉浮》故事梗概。
  “上海人”余秋雨
  1989年3月23日及3月30日,余秋雨题为《上海人——历史沿革、文化心态、人格构成》的长篇散文,在本报“特稿•专稿版”连着两期首发后,在文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关于“上海人”的讨论一度成为一个热点名词和文化现象。
  2000年2月3日,本报关于《余秋雨、余杰坦诚对话——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干戈’未动就化为‘玉帛’》的大篇幅报道,再次引起媒体和读者的关注。应读者要求,本报于2月24日“大众论坛”版全文转载《余秋雨的一封公开信——答余杰先生》,同时摘录余杰的文章《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
  “别无选择”王宏甲
  1990年9月13日,本报刊出署名辛文的文章《〈无极之路〉引起强烈反响》,对青年作家王宏甲的这部新作做了聚焦报道。同期配发通讯《报告文学〈无极之路〉出版记》、总编短评《王宏甲的“别无选择”》和本报专访《中国社会是一本很厚的书》。对一个青年作家作如此隆重的推介,这在本报亦属少有。
  王宏甲曾在回忆往事时说:《文学报》对我的慷慨支持,我想是对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作者的支持和期待。
  2000年8月31日,本报从王宏甲长篇报告文学《智慧风暴》中,节选部分文字刊发,并配发王宏甲的创作谈《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生死抉择”张平
  1995年7月6日,本报“社会传真”版以《〈天网〉、〈法撼汾西〉引发诉讼,文学如何与法律牵手》为题,对山西青年作家张平的纪实文学作品《法网》及姐妹篇《法撼汾西》和出版该书的北京群众出版社被诉名誉权案,给予大篇幅报道。
  1997年9月4日,本报“文学大众”版以《从〈天网〉到〈抉择〉,张平的新作再次轰动》为题,对张平的新书做报道。
  1999年5月27日,继本报1997年增刊刊发张平长篇小说《十面埋伏》前半部梗概引起热烈反响后,在张平刚将小说的后半部完稿时,本报即赶在该书出版前刊出该小说故事梗概,让读者先睹为快。2000年6月29日,本报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联合举办“影片《生死抉择》研讨会”,本报一版显要位置刊发《京沪评论家盛赞影片〈生死抉择〉——一部反腐倡廉的精品力作》的报道。
  2000年8月31日,本报在一版显要位置刊出《认真学习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关于〈生死抉择〉的重要讲话——总结〈生死抉择〉成功经验努力创作更多精品力作》的文章,对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联合主办的“电影《生死抉择》研讨会”,做了详细报道。会上,翟泰丰、龚学平、金炳华、张锲等领导同志做重要讲话,给影片以很高评价。
  “苍天在上”陆天明
  1995年4月6日,本报刊发印象记《字里行间的“使命感”——陆天明和他的〈苍天在上〉》。并于本期第四版配发《苍天在上》故事梗概。
  1995年10月5日,本报刊发记者文章,对由本报和上海文艺出版社、文汇报社联合举办的“陆天明小说《苍天在上》研讨会”给予详细报道,并配发本报记者访谈《苍天在上,正气在胸》。
  1996年1月11日,本报“大众论坛”版刊发由本报记者撰写的题为《一腔正气作脊梁——电视剧〈苍天在上〉问世纪实》的报道。文章称:《苍天在上》作为一部“反腐败”为主题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对千百年来始终沉浮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对于天地正气的一种呼喊。
  2002年4月25日,本报“大众阅读”刊发本报记者采写的题为《陆天明新作展示高层政治生活和高层领导人形象——〈省委书记〉备受瞩目》的访谈文章。随后分四期刊载该书故事梗概。
  宁夏“三棵树”
  2000年9月14日第1167期,本报三版“特稿专稿”版刊发评论家李敬泽所写题为《由“三棵树”引出的话题》的讨论记录。在这份记录中,张贤亮、雷达、牛玉秋、何志云、贺绍俊、李洁非、白烨、吴秉杰等作家、评论家对陈继明、石舒清、金瓯三位宁夏青年作家的作品进行了评述。在总结性的文字中,李敬泽称:阅读这份讨论记录,你会发现,批评家们在谈论“三棵树”,也在谈论当下的文学,某些关键的词语在言谈间凸显出来,它们不仅画出了批评界观察“三棵树”的基本视野,而且表明,某些焦虑和疑难迫切地摆在这些关注着中国文学的现状和未来的人们面前。
  “真情人物”余发海
  2001年2月,有读者来信称,湖北有一位在逆境中执著写作的普通作者——赤壁市公安警官余发海,身患尿毒症却因无钱换肾在家保守治疗,虽然病痛折磨使他痛苦不堪,但仍视写作为第二生命。同年3月1日,本报二版头条以长篇通讯《创作——顽强的生命火花》报道了余发海重病仍执著写作的事迹。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由赤壁市作协和赤壁市公安局政治处联合发出《求助函》,得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捐助;本报特别设立的“爱心信箱”也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热心读者的捐款。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2003年春节前夕,余发海做了肾脏移植手术,获得第二次生命。2005年,在工作中他发现一个烈士墓群,自此倾尽家资,带病寻访,只为142名烈士魂归故里。2008年,“身患重病,为烈士寻亲的退休民警余发海”获“2008年度真情人物”。感恩文学报救助的余发海写来信件,今年4月30日,本报六版“文学人生”栏目整版刊发记者采写的文章《余发海:为了142名烈士魂归故里》。
  “鸟瞰千古”孙皓晖
  2003年1月30日,本报一版显要位置刊发题为“拨开尘封鸟瞰千古”的访谈文章,对陕西作家孙皓晖所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予以详尽报道,并于四版配以该书序言《中国文明正源的强势生存》及小说节选。
  甘肃“小说八骏”
  2005年9月8日,本报一版报道《甘肃“小说八骏”奔腾而出》。本报与甘肃省文联、《上海文学》杂志社、甘肃省文学院、《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联合举办“甘肃文学论坛小说八骏上海之旅”活动。9月15日,本报一版报道《甘肃“小说八骏”扬起西部雄风》,二版刊发长篇通讯《甘肃“小说八骏”沪上谈艺:有一种文学理想在西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