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作者:胡伟  时间:2009/4/7 16:12: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81
  现在是一个讲究素质的时代,不但是每一个人,而且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都在讲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素质问题的重视和认同应该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负责。但我们讲究素质问题,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抓大放小”,把眼睛盯着那些大的方面,而对一些细枝未梢方面的事,极容易忽略不放在心上,孰不知有时候恰恰是这些细微的地方不太注意而影响整体形象,从而降低了人的综合素质。我们的学生毕业就面临就业,可以说步入社会很早,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通过文化课的学习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而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谓的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果落实到教学目标,那就包括思想价值目标、科学文化目标、综合实践技能目标和身体心理目标的实现。我想从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下语文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深刻而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 思想道德的培养。
  思想品德:是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
  稳定特性和倾向,是学生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它体现了一个人是否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否有较高的责任感等等。
  我们的语文课文中,有一些篇幅是探讨人的心灵和品德的,通过这些课文的
  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本学期的课文,有一篇叫《窗》的,里面讲述了在一家医院的一间窄小的病房里,曾经住过两位病人:一个靠窗,一个靠门。每天白天靠窗的病人为病友讲述他在窗外看见的景象,不靠窗的病人因而内心不平。不靠窗的病人为了占据窗口那张床位,置病友生死于不顾。他最后如愿以偿,但透过窗户,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小说的情节结构,而且可以感受心灵的震撼。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分析这个聆听者的心理,仅调动一下想像,就可以想见他在光秃秃的墙面前的窘状,这个结尾是对自私者无情的鞭挞。这两个同时追求生命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身边并非鲜见,不过在这两个人身上表现得更充分罢了。因此,对贪欲者的鞭挞,同样也是对形形色色的自私冷酷、利欲熏心的卑鄙小人及其行径的鞭挞。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已经昭然若揭。这是对学生心灵的感染,这使他们具有了强烈的爱憎观,明白卑鄙与善良的区分,成为具有正义感的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 价值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在哲学上属于世界观、人生观的范畴。一个人的价值观,
  主要受制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特别是家庭传统与教育的影响,同时,也受制于一个人个性、能力、情绪等心理因素。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价值观属于动力因素,它对于确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向,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在科学价值观的调节下,可以提高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一个人获得更多的知识,生活得更充实,为人类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使人生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教学有时是并不局限于课本的,根据需要我们可以适当地扩充学生欣赏的范围,优选一些文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讲到《应聘》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增强应聘的信心,掌握更多的应聘技巧,我在讲课时,补充了几个名人应聘的小故事,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活跃了气氛;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些小故事学生对应聘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他们意识到了就业的压力和应聘的困难,从而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学生们懂得了:在如今这样一个就业压力极大的形势下,要想取得应聘的成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就必须从自身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捡起身边的一张纸,关爱身边的弱势群体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一种表现。
  三、 性格。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
  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个性心理及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个体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人与人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我们虽然不是心理学教师,但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里我想说的是,有时我们讲课需要补充一些历史知识,因为有人说:“文史不分家。”讲历史故事的目的不单纯归为对历史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历史,吸取教训,感悟人生,指导实践。比如我们学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这篇文章时,就应当让学生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英雄好汉的豪迈生活,这对学生增加对生活的认识、丰富生活兴趣、强化生活信心具有很好的帮助。再比如我们学习《演讲》和《辩论》这样的内容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写演讲稿进行演讲或者仿照别人现成的稿件进行演讲,这都可以很好地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锻炼他们在公众场合的说话能力,从而改善一些学生不爱说话的习惯,帮助他们克服性格中的一些不利因素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还有,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既有效组织了课堂,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发展学生与人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四、 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对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也属于动力
  因素。它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该认识倾向总是使个体以特定活动、事物以及人的特性为对象时,所产生的情绪紧张状态,及满意的情绪色彩和向往心情。由于兴趣规定了个人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因而为认知和行动提供了动力,使其对感兴趣的事物优先注意,反映出独特的向往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我们的教学感兴趣,就要变“枯燥
  为生动”,内容本身就生动的课文不必细说了,关键是看那些内容相对有些枯燥,学生不太感兴趣的课文,作为教师,我们的备课量就加大了,虽然这加重了我们的负担,但是从长远角度看,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结果。
  五、 智力与能力。
  智力是一个人有目的的行动、合理的思维和有效地应付环境的整体或综合的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
  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顺利地、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完成某种活动的质量、效率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能力包含多方面内容,即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的心理系统。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各种能力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且,各种能力表现在个体间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正如列宁指出的“期望社会主义的人们在力气和才能上平等是愚蠢”。
  有了上述的研究和准备,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的能力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有的知识只有转换为能力,才更有其价值和意义。
  所以说素质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的多角度的考量问题,现代社会讲求多元化的
  平衡的发展,如果一个人是某一领域里的巨人,而在其它领域却仿佛侏儒一般,那么他就是一个综合素质很差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只睁着大眼看高处,而更应该经常眯着小眼看低处看细微处,一滴水能够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照样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
  同样地,语文教学如果能从小处入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