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育”让孩子拥有一生的财富
作者:山西省平顺县实验小学 姜书兰 王双琴 时间:2009/11/17 18:56:34 来源:流浪客 转发 人气:408
一、 学生个性的发展
发展学生自然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像加拿大的教育,学校如果有200名学生,学校就会编排200张不同的课程表,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和不同的教师去学习、听课。而在我们中国,如果一个孩子数学考试60分,语文考试98分,那么这位家长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给他的孩子补数学,使得最后这位孩子语文、数学都趋于一个平常状态,平均70分,严重扼杀了这位孩子的语文天赋。如果这位孩子放在国外,这位家长就会拼命的去给这位孩子补语文,数学只要保持及格就可以,最后这位孩子会在文学方面有所造诣。
宁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让他均衡发展,还不如扬长避短。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常常强调对学生一视同仁,其实我们应该明白,每个人生下来就具有各自不同的天赋,不同的个性,一个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出生在不同的月份,加之又是不同的血型,我们完全不能用一种模式去感染他们。大家都知道孔子7000多名弟子中,3000名贤弟中还有喜欢睡觉的,有爱笑的等等。那么我们"立学"首先要"立人",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拿着这样的书籍--《一题多解》,其实我们中国学生解题的能力是一流的,一谈到数学逻辑就不太好,启发性的东西做得不好,教条的东西做得不错。在外国,数学题只要列式子就可以了,而在中国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拿一个案例来说:我一次看到一道高中历史题: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公元哪一年西征?最远打到哪里?建立了哪四大汗国?美国也有这样一道相关题目,却这样问:蒙古人如果当初没有西征,欧洲会有什么变化?这是从社会、经济和政治三方面分析,这样的题是没有答案的,所以思想重在启发,不在教条。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能摒弃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对他们使用一种模式的教育。
二、 培养学生从小负起责任
一个人从小就要学会承担责任,在中国的孩子,基本上都喜欢推卸责任,他们的不认错是从小学会的,一个三岁的孩子撞到了桌子上,父母不但急于把孩子抱起来,而且会不停地打桌子,抱怨桌子。同样在日本,这位母亲并不急于抱起孩子责怪这张桌子,而是告诉孩子撞在桌子上可能有三种原因,比如:第一、由于自己跑的速度太快;第二、自己跑的时候眼睛只看着地上;第三、自己的心里不知道在想着什么等。母亲让孩子再跑一次,孩子果然不会再撞到桌子了。桌子本来是没有生命、没有责任的,而在中国,父母不停地打骂这张桌子,把责任移转,把责任化解。所以中国的孩子从小就不能负起责任,长大了也这样。
我还曾经看到这样一幅漫画:美国一个四岁小孩骑单车时撞上红灯,一位警察过去照开罚单,哪怕是一杯牛奶或者是两块饼干,让他从小知道自己错了,要负起责任,说明这是一种教育。我们再来看看以色列这个国家,人口仅仅700万,位于地中海的东南方向,北靠黎巴嫩,东频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是埃及,土地贫瘠,资源短缺,而且四周敌国环伺,但却活到了今天,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民族负起一份责任,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会收到政府颁发的一枚战争动员标章,时刻提醒他们在国家危亡的时刻要挺身而出保卫自己的国家、民族。他们的精神就像响尾蛇一样,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决不妥协。
三、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能激活惊喜,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强与弱,差别有时就在一个细节上。我们知道麦当劳是全球最大的连锁快餐企业,其在细节量化上至极。牛肉饼烤出来20分钟后没人吃就要倒掉,用过的油从来不会给油贩子,而是倒上蓝色试剂扔掉,所以公司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强。我们用的针,原来是圆孔的,可日本人把它做成长孔的,预防老年人看不见,现在我们也做成了长孔的,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中国人没有想到呢?
我们中国的百货公司鳞次栉比,店主每天都在卖床单,卖被罩等,可是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好多,他们怎么没有想到改改尺寸呢?就连孩子们用的桌椅又多久没有改改高度了呢?北京劳模李素丽说过这样一句话: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用心"就是强调在细节上一丝不苟。
四、要注重社会教育
如果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占据一个人有限的教育阶段的话,那么社会教育则贯穿在各个发展时期,从乳幼儿、少年、中青年,一直到老年时期。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社会教育时时刻刻对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位中国人和一位俄罗斯人一块散步,一位6、7岁的小孩正在河边钓鱼,手里拿着两根钓竿,这位俄罗斯人走过去问他为什么拿着两根钓竿。孩子说是另一位小朋友的,一会儿另一个小孩过来了,这位俄罗斯人检查他们是否带了执照和尺子。孟子说过,"勿竭泽而渔"。钓鱼是一种乐趣,鱼怎么钓,人和动物要互惠,所以钓鱼要有执照,7寸以下的鱼要放生,所以要有一把尺子。发现他们什么也具备,俄罗斯人方才离开。中国人以为这位俄罗斯人遇到了自家的少爷,谁知是陌生人,中国人纳闷了。俄罗斯人说:"俄罗斯所有的小孩都是我的孩子。"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想和伦理道德教育,把社会上每一位孩子当作和自己民族有关系的人来看待。
无形的教育正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者适时对受教育者"启"之"发"之,使受教育者如醒醐灌顶,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 (作者:山西省平顺县实验小学 姜书兰 王双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