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斗不过刘邦?

作者:王立群  时间:2009/11/17 18:58:35  来源:流浪客 转发  人气:1616
  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诗一首:“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感叹西楚霸王项羽不肯渡过乌江、拔剑自刎的结局,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而北宋王安石同样有诗写项羽:“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为其结局无情地写下了“注定”二字。
  还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则感慨项羽的性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历来就是一个备受争议、被多角度解读的人物。
  学者王立群曾在央视“百家讲坛”播讲项羽一生,近日,他将讲稿辑录成《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详论其成败得失。日前,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点评了项羽这位悲情人物。
  性格弱点是项羽政治幼稚的诱因
  王立群对项羽的解读,全部集中在对其败因的分析。他曾表示,包括一些教材在内,对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举止存在误读。以往的观念将之归结为项羽的“妇人之仁”“匹夫之勇”,而在王立群看来,是项羽的“糊涂”导致了鸿门宴最后的结局。而这种“糊涂”,也贯穿项羽的人生,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王立群说,项羽的失败有三个主要原因:政治幼稚、军事被动、性格弱点。
  《城市快报》(以下简称“快报”):您将项羽失败的主因归结为三点。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相互影响?性格弱点是造成项羽政治幼稚的原因吗?
  王立群: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政治幼稚导致项羽犯下了一连串的错误,也使他对刘邦的军事战略看不清楚,而性格弱点又带来了其一系列的人生失误,所以,政治、军事上的失误又和项羽的性格息息相关。可以说,性格弱点是造成项羽政治幼稚的重要诱因。
  快 报:史上对楚汉之争的胜败解读很有趣,说到刘邦一方时,总强调张良计、韩信兵这种“集体智慧”,谈到项羽一方时,总将责任归咎于项羽一人,您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解读?
  王立群:这种解读看起来是一种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刘邦善于听取部下意见,重视张良、韩信之才,所以,在《史记》的《高祖本纪》《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中记述了刘邦汲取张良、韩信等人智慧的诸多事例。这是历史的事实。这种现实决定了司马迁对楚汉战争的记述,司马迁的记述又影响到今人对这段历史的解读。所以,才出现了你提到的总强调“张良计”“韩信兵”这种“集体智慧”。项羽刚愎自用,不能集中他人的智慧,所以,总是他一个人在做决定。也正是这种历史现实,导致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等相关传记中把责任归咎于其一人的记述。归根结底是历史现实决定历史记载,历史记载决定对历史的解读。
  快 报:您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的评价是否带有倾向性?《史记》中将项羽放入本纪中,将之与汉高祖前后而论,您觉得有没有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态度在内?
  王立群: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带有个人倾向性是无可置疑的。不论是谁,写历史人物时总有个人的价值判断,所以,完全没有个人倾向性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史记》中的“本纪”是帝王史,项羽没有当帝王,因此按照常理,项羽是不能进入本纪的。但是,在秦亡汉兴的四年之中,项羽是中国政坛的实际主政者,司马迁将他视为帝王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这和作者要表达的态度关系不大。司马迁的这种做法主要是根据他对历史的认识而采取的。至于《项羽本纪》居于《高祖本纪》之前,主要是时间因素决定的。
  快 报:《项羽本纪》记载了两种说法,正文中说项羽自刎乌江边,但末节“太史公曰……”中又称其“身死东城”,这两种说法哪种可信度更高?
  王立群:司马迁写作《史记》是以他所看到的史料择善而从。如果史料本身的记述存有差别,那么,司马迁则采取各种方法灵活变通。比如说在本纪中用一种说法,在列传中用另一种说法;或者在此传中用此说法,在彼传中用另一种说法。你所提及的是一篇传记中的两种说法。这是可以讨论的,谈不上哪种说法更为可靠。
  如果没有自刎,他的形象会打折扣
  在很多人眼中,项羽是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他的人格魅力与其政治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在项羽与刘邦身上,也体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只是,在对待政治和对待人生这不同的过程中,当事人的选择往往不以是非道德而论。
  快 报:您对项羽的最初了解是从哪里获得的,对他的评价发生过变化没有?
  王立群:我对项羽的解读源自两个方面:一是读书,二是社会。一个人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其实是逐步深入的。解读者对人、人生、人性了解得越多,越深,对历史人物的解读也就越到位。所以,任何一位读史者对历史人物的解读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年轻时读《项羽本纪》,只钦佩项羽身上的血性男儿气概,随着阅历的增多,逐渐认识到项羽的诸多方面。所以,一个人读史书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可以大大加深读史者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快 报:很多人认为项羽是有人格魅力的,您觉得这是否出于对失败者的同情?或者是被其悲壮感染?
  王立群:我觉得这源自两个方面。首先他自身确有这种魅力,其次才是人们对失败者的同情。一个人如确无个人魅力可言的话,不可能催生出今人心中的偶像形象。历史上的失败者非常之多,但他们并不能因为失败而使今人认为他们有多大的个人魅力。
  快 报:您是否想过,如果没有乌江自刎,他的形象会不会打一些折扣?
  王立群:那肯定会打折扣,因为乌江自刎表现了项羽的诸多人格魅力。比如说表现了他的荣辱观念——他以一人苟且偷安为耻,以扰民害民为耻,这是项羽不愿东渡乌江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有了乌江自刎,项羽的道德观才表现了出来,大大增加了他的分量。其次,乌江自刎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万丈豪情。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事件非常感人。一位失败者在面对死亡之时,能做此选择,毫不畏惧,确实感人至深。
  快 报:项羽有人格魅力但输了天下,刘邦有时行近小人,却成开国之主,您觉得他们的遭遇是否代表人生的一个难题:选择城府,还是选择直率?
  王立群:选择城府还是直率,确实是人生的一个难题。我想就这个问题讲两个相关的话题:一是政治斗争和从政者的人品;二是性格与人生选择。
  政治斗争——特别是刘邦、项羽之间的生死较量非常残酷。因此,在这种斗争之中不得不采取许多超常的做法。这些事情是不能够以城府、直率来衡量其是非的。所以,在事关这两个政治集团利益的较量中,直率显然是不适用的。而城府和直率并不是一个人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由一个人的天赋决定的。一个性格直率的人,天生就是这个样子,你让他学城府也学不来,至多是经历了多次失败后会谨慎一点。
  快 报:您觉得项羽一生给现代人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王立群:一个人要了解自己,明白什么社会位置适合自己。项羽是可用之人,却错居用人之位,这是历史的悲剧,也是项羽的悲剧。
  史实和影视作品影响读者诉求
  王立群因“百家讲坛”而知名,“百家讲坛”因讲史而走红。在这个个例背后,是近几年来一直不衰的“读史热”。作为学者,王立群对大众的历史热情与主流选择如何看呢?
  快 报:您在“百家讲坛”讲解汉武帝、项羽、吕后这几个人,除了节目需要之外,他们对于今天的人而言,有什么值得解读之处?
  王立群:这三个人物除了项羽是我自选的,其余都是“百家讲坛”安排我讲的;但是,总体上都在《史记》这本书中。比如说项羽的性格与事业的相关度、吕后的德政与秽政留给人们的历史记忆、汉武帝对人才的选拔,都会给今人以有益的启示。
  快 报:《百家讲坛》的读史节目,存在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人们最关注时间轴的两端,一端是两汉时期,一端是清代。从史学的角度而言,您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王立群:这里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从历史上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王朝,大汉王朝的气度对今天的人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清代是中国古代史的末端,它与今天的社会相离较近,也比较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影视创作上看,如近几年历史题材电视剧《汉武帝》《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在当代中国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观众自然会提出一个问题:电视剧讲的符合历史事实吗?《百家讲坛》恰好满足了观众的这一诉求,客观上就造成了其重视时间轴两端的现象。
  快 报:在电视上面对大众时,您可以将历史讲得更通俗化一些,在您出书时,有没有考虑过将一些更学术化的内容补充进去?您觉得经过几年的读史热之后,在主要朝代的历史几乎都有人讲过以后,大众是否已经可以接受略专业一些的内容了?
  王立群:《百家讲坛》的定位是中央电视台一个文化普及的栏目,不是学术的论坛,而是普及的讲坛。因此,“普及”始终是其不变的宗旨。《百家讲坛》书系的出版模式是将讲稿整理后出版,因此,在电视上怎么讲,图书也怎么出是一个基本原则。图书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样也有一个普及的任务。不能说在电视上要照顾受众的接受能力,在出书时就不考虑了。我在一些地方做签售时发现,有一些读者年龄非常小,大概是小学三年级。面对这样的读者群体,不可能在出书时增加更多学术化的内容。我讲的内容有些已经是学术化的东西了。比如说《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一书集中讨论了一个问题,就是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一个例子。如果继续增加学术含量,势必脱离读者的需求了。
  希望继续给我纠错
  最近让王立群略感压力的是《咬文嚼字》对其《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的纠错,该书被指有八处“硬伤”,包括“弄错”指南针发明时间、将宋代“靖康之耻”与明代“靖难之役”混淆等等。在感谢指正的同时,王立群对这些质疑逐条给出了回复。
  快 报:您怎么看待被人指出的八处“硬伤”?
  王立群:其中解释“逆龙鳞”、将“洪洞县”误写等四条均不是出自我的笔下。我在回答诸报时已附上我的原稿为证。这些错误可能是出版社修改原稿时误增之错。至于将“靖康”与“靖难”混淆、“不齿”误用为“不耻”是编校之误。另有一条是关于指南针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司南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发明的、一种最早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还不是指南针。司南是利用天然磁石制造的,在矿石来源、磨制工艺和指向精度上都受到较多的限制,因此到了北宋时代,由于军事、航海等需要和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发展,人们先后利用人造磁铁片、磁铁针以及人工磁化方法,制成了在性能和使用上比司南先进的指南鱼和指南针。
  快 报:这次指出的另一处错误称,您将貂蝉和西汉衡山王刘赐的王后加以对比,证明中国历史上常用女人挑拨父子关系,但徐来确有其人,而貂蝉是小说杜撰,认为似乎不该如此对比。
  王立群:有关貂蝉一事,其名确实不见于正史。《后汉书•吕布传》记载:“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尝小失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侍婢私通,益不自安。”从这一记载里,可以看到貂蝉的影子——董卓的一位侍妾。而董卓与吕布的怨隙,也是因女人而引起,《三国演义》中“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的故事,就是因此生发出来的。也有学者认为貂蝉实有其人,清人梁章钜就是一个代表。在《归田琐记》中,他说:“貂蝉事,隐居《吕布传》,虽其名不见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虚。”而到了《小栖霞说稗》中,他则肯定“是蝉固实有其人”。所以我文中之言,亦有根据。何况,讲史之时偶然引用一个小说中的事例,引发听众的联想,也不是什么大过。
  快 报:您对这次被“咬文嚼字”怎么看?
  王立群:出现这些错误,原因较为复杂。第一,八处错误中出版社修改时误增之错共占了四处;第二,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中心(注:《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一书出版方)以出版畅销书闻名,他们将我的原稿进行了大量文字修改——当然,他们也是好心,说是这样改才适合读者口味;第三,他们改定的稿子,我在北京仅用了三天时间校改原来指出的错误,其他新添的错误我都顾不上看了——这是我的错误;第四,我汲取了这本书的教训,《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一书,我要求出版方重庆出版社尽量少改,如有改动,一定要让我过目。指出错误、纠正错误,当然是一件好事,我希望《咬文嚼字》再对重庆出版社近日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进行这类纠错。(记者 张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