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
作者:不详 时间:2008/4/14 16:56: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293
项羽:世出名门——日后成就之张本
楚国贵族的后代,名臣雄将之血脉,孕育了一个血气方刚,胸怀天下的霸王。又因秦之灭楚,在项氏后裔的心底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成为霸王日后烈火焚秦之张本。
我的评价:雄霸之志,王霸之能。天生膂力,傲气逼人。特殊的身份加上非凡的才能。英雄的形象豪迈而超凡。笔墨至此,非有一个力敌万夫,功盖一世的王者出现难以谢读者。这一张扬的文笔,足以令观者瞩目并一气读完。
籍之能,敌万夫,震区宇。笔锋到处,豪气杀人。心胸为之震颤,神思与之迭荡。区区数事,寥寥几笔,勾画出一位十步杀一人的侠客,一位勇冠三军的武士,一个千古独绝的霸王,怎不让人敞开爱的胸怀。世人心目中的英雄无论何等英武,何等决绝都毫不过分,因为我们需要英雄,我们渴望成为英雄。司马迁也不例外。因此,项羽是如此豪迈,让我们觉得甚是可爱。
霸王固然残暴,谁叫仇秦之情难消。当是时也,项王不知有“人性化”,致使虐囚事件频发,难怪!难怪!再观当时之人,攻城掳地,屠城盈野,血流成河之事普遍皆然,世人莫怪。然民心之失,着实可叹。要怪就怪我们的项王只愿做一个威震四海的武霸王,而不想成为一个众人仰慕并歌颂的文君王。“宝贵别故乡”更如“绣衣夜行”,无脸见人。还是意气难消,面子重要。
谁说项王乃一介武夫,一个莽汉。他虽不能“尽学”“万人敌”之兵法,却依然天生智敏,不失英雄豪杰的名号。战场乃勇士的舞台,战事是霸王的兴奋点,凭借超凡的英勇之气,项王作出了伟大的战举,令世人惊叹。并留下“作壁上观”一词以嘲讽后世畏首畏尾之辈,印证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时尚宣言乃是一条至理名言。
霸者有霸者的心机,侠客有侠客的行迹。奈何霸王无意成侠客,侠肝义胆照贼人。行侠犹如复仇般的快意,称霸只顾洋洋地得意。以至垓下的重围,难别虞姬,尽洒泪而泣,于人千古相忆,尤觉戚戚。二千年的乌江水,还把项王渡江来催,可怜那忠主的乌骓,何时才驮主人归。
项羽这个人的个性有凶狠残暴、行事鲁莽的一面;并且作为一个王侯,他在政治上总是头脑简单,老犯典型的幼稚病,但为何世人大都违背“成王败寇”的准则而贬刘尊项?
2、性格决定命运
英国著名的文豪狄更斯曾经说过: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性格决定命运。
读《项羽本纪》:
读“巨鹿解围”,想见其长驱北上,势如破竹的意气风发,每每使人击节称叹;
读“霸王别姬”,想见其挥别美人,仗剑悲歌的英雄气短,每每使人神情凝重;
读“东城快战”,想见其叱咤阵前,神威不减的酣畅淋漓,每每使人忧喜交集;
读“乌江自刎”,想见其不忍偷生,为故人德的男儿血性,每每使人叹息扼腕!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3、刘邦和项羽到底谁是真英雄
想不想当皇帝是一回事,当不当得了皇帝是另一回事。人的一生,只要完成对自己的塑造就行了,像楚霸王项羽那样。
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汉高祖刘邦,虽然成就了帝业,是个成功者,但他没有心,也许原来是有心的,但早已被重重硬壳包裹得不留一丝缝隙。为得天下,他厚颜无耻地向项羽借兵才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后又恩将仇报地与项羽一争天下;为得天下,他可以像小人似的挖项羽的墙脚,把他的手下大将用挑拨离间、小恩小惠的方式,一个一个地挖过去;为得天下,他可以不要父亲,不要妻儿。至于功臣、士兵,全不在他的眼里。他把梦寐以求的帝位高高地顶在头上,而把其余的所有都狠狠地踩在脚下。
项羽有什么?——魂。
他的魂在于一种抗争精神和赤裸裸的自我表现欲。从24岁登上历史舞台到31岁乌江自刎,他将足够烧完一生的光与热,集中在这短短八年中焚尽,一点也不吝惜,一点也不节省能源!而刘邦呢?刘邦是神,连他手下的大将韩信也说刘邦的帝位是天授的。当时13岁的楚怀王说:“谁先攻入函谷关,就立他为秦王。”起先,项羽跟刘邦争着要去。楚怀王寻思,项家是贵族,有势力,有影响,项羽既可以立我为王,也可以废我这个王。如果项羽当了秦王,我这个楚王就更没有权力了。他便偏向了刘邦。恰巧赵国使者来求救,说秦朝大将章邯侵犯,赵国危在旦夕。项羽一听就来了劲,便改变初衷,愿去救赵。如此,对秦王这个位置不太感兴趣的项羽,就把绝好的机会拱手让给了刘邦,不仅如此,他还竭尽全力为刘邦扫平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使刘邦顺利地侥幸当上了秦王。
但项羽一生从头到尾,没有异兆,没有祥瑞,没有白蛇、赤蛇,只有一个“人”!从登场到谢幕,舞台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的聚光伞打在他一人身上,他是主角中的主角,没有任何配角能抢他的戏,分他的光!
他从小就立下奇志,“学万人敌”;秦始皇巡视,项羽对其不屑一顾,“彼可取而代也”,并为之奋斗;他为天下百姓早息战祸,破釜沉舟,巨鹿大捷,诸侯军将领入营帐拜见他,“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他是何等的英雄;每次参战,项羽总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他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从古到今没有第二个,是何等的神威;“力拔山兮气盖世”便是他的真实写照。他是个“爱心大使”,无论哪个被侵犯的诸侯国求援,他都义无反顾地前往,解救国民于危难之中;他恨皇帝奢侈,怒发冲冠烧了阿房宫;他为了早日结束战争,专挑刘邦较量,使刘邦闻风丧胆,疲于奔命;鸿门宴上,却又忘干净了敌我;他天生一副菩萨心肠,对当了俘虏的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不但没虐待他们,而且还毫发无损地还给了刘邦;他在战场上杀人无数,偏偏常为部下的疾病流泪;一生不听别人劝说,却听了一个13岁小孩的话,饶了一城性命;他是个好丈夫,垓下被围,他与虞姬情深意切,难分难舍,互洒情泪,其亘古未见的夫妻之情催人泪下;直至他败至乌江边,他既有自尊又有尊严,无颜见江东父老,割头赠友。这一笔最有力,为他的画像点了睛。
项羽尽情泼洒的是年轻人一往不悔的青春之力;刘邦斤斤计较的则是中年人处心积虑的狼子心机。项羽与刘邦争,怎么会赢?他失败了,但他仍是英雄。在乌江,他拒绝了生,选择了死。大丈夫可以被人爱,可以被人恨,却不可以被人冷!
项羽没有称帝,但司马迁对他格外偏爱,不仅把他列入帝王的“本纪”中,而且把《项羽本纪》写得特别生动有趣,足见人们对项羽的敬佩与仰慕。汉高祖刘邦祭祀项羽时,好像看见项羽又挥动长矛,骑着乌骓马杀来,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定了定神,才想起霸王已死,没什么可怕的了。刘邦心里不由得不承认:项羽是个英雄,一个失败的的英雄。还有什么比项羽的死对头从心中发出的感叹更有说服力的呢?
刘邦算不上个英雄,充其量不过是个成功者,他是小人中的小人,而项羽则是大丈夫中的大丈夫。
英雄身上往往含着自毁的因子。别人杀不死他,能致他于死地的只有他自己。项羽失去了江山,却赢回了自己!
项羽是个真英雄!
我心目中的英雄——刘邦
帝姓刘氏,讳邦,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秦二世元年,陈涉起薪,沛父老立季为沛公。二年,项羽更立为汉王。明年称汉元年。五年即帝位。
楚汉相争,刘邦胜项羽,统全国,轻徭役,民心皆向!可称英雄!
楚汉争霸之后,刘邦建立了自己理想的国家社稷,放低赋税等一系列爱民措施深得民心。刘邦起于农民,深懂农民,爱民如子,真可谓是治世、安世之能君。
头脑灵活,行动果断,可称英雄!
《鸿门宴》中,有一段:“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刘邦不仅“兄事之”,还约为婚姻,化解了自己的被动局面,化被动为主动;而且刚到鸿门时,见到项羽也自称臣等;这些都体现了刘邦的头脑灵活。还有最后一段“沛公至军,‘立’诛杀曹误伤。”表明了,其做事的果断。
仁义之君,不计前嫌,可称英雄!
《鸿门宴》中提到,当张良询问刘邦是谁提出的‘守关拒诸侯,王关中’时刘邦只草草而答,‘鲰生说我曰’。可见,刘邦对一个小兵也是十分的照顾,也可谓是,爱兵如子吧!
刘邦的江山可以说是三分之二都是韩信帮他打下来的,而谁又知韩信有一个别号“胯下将军”!韩信从小有大志向,天天佩剑,一些人看到,一天,其中一个对韩信说:“你每天都佩剑,想证明你是大将军吗?要么用你的剑一下劈了我,要么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犹豫了一会儿,还是选择了后者。在当时,这样的事情发生,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大的耻辱了;而且每个人都笑韩信胆小、怯懦、丢人等。可是,刘邦还是启用了他。还有刘邦也不加罪于怂恿韩信反叛的蒯通。这些足以证明他对人的宽容,而且不讨前嫌吧!
刚正气节,坦诚相待,可称英雄!
在我们中国人眼中,大多评论英雄讲的是气节和正直,更多的是为人处世之道;刘邦重情义,不计前嫌,知人善任,任用许多有名的谋士和军事家,如:张良、萧何、韩信等;而且当战争胜利都犒奖将士,有时还亲自慰问战士。
至此,纵观历史,春秋战国以后,有哪个统治者在用人上,不讲出身、资历和功劳?
五年即帝位,人称“汉高祖”……
永远的项羽_优秀作文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以其伟大的失败而被称之为英雄的异类,从他去世之后,他的名字就定位了人类生存的某种状态,或许可以说,因为有了他才弥补了人性卑鄙自私的先天缺陷。
后人出了许多书来谈论他,有记实的、有杜撰的、有褒义的、有贬义的,但无论何种版本,都不约而同地在表现一种精神--大气蓬勃。
他就是项羽,一个作为历史人物,因人性制约理性而失败,作为男人,因不屑理性而突出人性魅力的英雄。
他深刻。
史书记:籍(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已记名性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根据这段记载,项羽该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但在他的一生中,却证明他勇力世无披敌,若此为学剑不成,何为有成呢,又在秦末一大段的历史中,率领千军万马,攻城略地,战无不胜。这又怎么是略知其意呢,难道在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身为鼠辈,也能横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另一位伟大人物诸葛亮对自己学习方式的评价:不拘一格。
他无畏。
在令秦国彻底丧失元气的一战中,史书记:项羽引兵渡河,皆沈(沉)船,破釜,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九战,大破之。
这一章,把项羽作为男人的大无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此,破釜沉舟作为兵法诞生于世,被后来的军事家屡屡运用,但那只是不掺杂感情色彩的谋略,而不再是男性阳刚魅力的升华。
随后而来的一战,把项羽的无畏与霸气挥洒到极点:楚击秦,诸候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候军无不人人揣恐,破秦军,项羽见诸候,诸侯将进辕门,无不漆行向前,莫敢仰视……。。
试想,在荆旗招展的营盘之中,闪闪发光的刀光戈影之下,一个巨大的身型屹立在一群与他一样的男人面前,那些人绻缩在地上,低着头。战战栗栗,这一刻的项羽在想什么呢,是意气纷发吗?恐怕未必,也许他感到的是悲哀和孤独,他以自己为镜,映射出人性的懦弱。他以他人为镜,映射出自己的卓越。
他痛苦了,因为他知道天地间唯我英雄,于是他屠城,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他烧宫,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面对废墟,他的心波澜不惊,万物在他眼中早为荒芜。
最后他发现自己没有了激情,他找了个理由: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他举兵归楚,这个多情的举动,令一双始终恶狠狠盯着他的卑鄙眼睛看到了希望。那人是刘邦。
项羽的高傲,使他背离天时,在刘邦臣服于他的时候,他有无数次机会下手杀掉这个人,但他没有。他不屑。
项羽的孤独,使他丧失地利,有人告诉他:关中阻山背河,四塞之地,地肥饶,都可以霸,但他没有,没有依托的心迷失在自我崇拜的幻境,他需要在一个熟悉的环境,去一种从前的心态复苏自己。
而刘邦呢,在项羽的光环中越来越是自卑的刘邦,已嫉恨的无以附加,他流氓出身的小人心性使他善于伪装,既然不能如项羽般傲岸绝世,做千古英雄第一人,那就打败他吧。他想。 阴谋诡计永远是摧残诚实勇敢的致命武器,它能令仁者束手,勇者无策。然后再堂而皇之的冠以“胜者王侯败者寇”,那就变的理所当然。但任何一个肯在第三者角度看待历史的人,都不会容忍蹂躏真实。
随之而来的战争是不公平的,在刘邦一次次的战败中,刘邦一次次的求和乃至于求降,项羽一次次的应允。
是他大度吗?
可能不是,可能是他不相信世上有为了追求成功而抛弃人格、背离人性的人。也可能是他在做人的颠峰上“高处不胜寒”期翼一个可与之匹敌的对手。总而言之,在那一幕历史剧里,他始终是主角。
但无论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不管出发点是什么,错,就是错。
他就错了。
在刘邦多年苦心经营下,兵精粮足,与项羽对持许久,最后双方共约,平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各自回兵。项羽再度高估了刘邦的人格,他以为能和他楚河汉界的人也和他般在人格上大义凛然。
汉纪元五年十月,在项羽退兵行进到固陵的时候,刘邦的追兵铺天盖地的杀来,项羽惊讶了,他想象不到作为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随意的亵渎自己的誓言,且在“互不侵犯”的余音尚且绕粱的时候。他愤怒了,如一团烈火扑向敌人,他的部下也愤怒了,面对如此卑鄙的背叛,拼力撕杀,刘邦大败。坚壁自守。项羽决定消灭刘邦,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屡次进攻。刘邦损兵折将,但刘邦的小人心性再度令他扭转战机,他以根本不打算兑现的承诺令诸候增兵。韩信来了,彭越来了。面对重兵。粮已将尽的项羽败到亥下,被重重包围。
这一刻,项羽的人格魅力被末路英雄的情结衬托的异常伟大,从此,不同版本的故事被不同时代的人演绎着。
但事实是,重重包围中,项羽安坐于大帐豪饮,他兴奋,因为这失败对他来的太不易了。他又不甘,因为打败他的这个人并不是一个英雄。他失望了,因为他知道世上没有人的血液能沸腾到他的温度。他决定战死,因为他感到孤绝于世的寂寞,他渴望毁灭,毁灭也是升华。于是,他提刀而起,跨出帐外,招集八百健儿,杀出重围,刘邦的数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面对强敌且战且退,待战至东城时,已仅剩二十八人,面对他们,项羽感动了,他觉的不该让这些勇敢的人因战败而羞愧,他说:“自我起兵以来,在战场上征战八年了,身经八十余战,未有一败,今天我们战败了,不是因为我们怯懦,而是因为这个世界不容许真正的勇气存在。我来证明给你们看,你们跟在我后面突围。”说罢,项羽一马当先杀入敌阵,以一人之力斩对方将领三人,士卒百余,一气杀到了乌江。从这里过去,便是江东。能令项羽东山再起的地方。
乌江厅长驾船等候许久了,一见项羽便请他上船,但他拒绝了,因为他渴望死亡,渴望在一个辉煌的时刻将自己的个性张扬到极至。他笑了,笑的慷慨,笑的豪迈。他说:“天亡我也,渡之何为。”说罢,令手下战士下马,步行杀入敌阵,面对如此敢死之士,一时间,风起云涌,天地变色。
一场大战,除项羽外,所有的楚国战士全都战死,面对尸骸遍地,他在又一次的战火洗礼中,证明了自己的英勇。
“好了,该结束了,”他骄傲的想,重重兵马包围了他,却无人再敢向前,他指向敌阵一似曾相识的将领,说:“故人,我的大好头颅就便宜你了”,含笑挥刀自刎。时年32岁。
随着项羽的死,一个英雄时代结束了,在此后的中国历史里,光明磊落者被嘲笑,无耻阴险者被称颂,“兵者,诡道也”被著之众多书本,懦弱的时代开始了,影响了历史进程,影响了每个时代的人性,而在时空中永远高悬着一个不被人仰视的真正勇者,项羽,但他也永远不会被人遗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