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心育个案
作者:铜山聋校 张红| 时间:2005/3/18 19:29: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233
记得那是我接任初中(2)班的班主任工作时,接班没几天,很快有位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就是刘。她在班级中很喜欢说话,并且发音很好,但她与学生之间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矛盾。同学都说他有病。看到这些现象,让我感到他也许是中学生较为典型的心理障碍症。
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认真的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中学生心理问题个别辅导一书中谈到: “孤独感在各个年龄段都会产生,而中学生由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具有独特性。在心理上分析,青年初期最为重要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由于自我意识在这个时期开始觉醒并逐渐建立。他们不再向往过分优越的成人,也不再向往年龄和能力与自己过分悬殊的人,而是向往能够理解和同情自己的人。讨厌那些干涉自己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他们把自己关闭起来,关住情感的大门。决不敞开自己的心扉。随着心理的成熟,他们越来越发现自我与其他同龄人之间的心理差异。意识到自己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产生了与人交往、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感到“自我”无法找到理想的依附之外。便会感到空虚,产生孤独感。同时还面临着一个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即关心自己是怎样的人以及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一方面觉得自己心中有许多不愿意轻易告人的秘密。有一种闭锁心理;另一方面有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能与自己彼此心换心地沟通思想。在觅不到这样的“知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中。觉得自己与世界存在着一层隔膜。这时青少年就会从对等的立场或是稍稍优越一些的立场出发,去寻找那些理解和同情的人。并且有这种孤独感的人不会去主动的与人交往。也会在别人的眼中显得孤僻古怪令人不敢亲近。反过来别人的态度又会加深他的孤独感。”
我又向原来的老师和同学了解了她的情况,明白了症结所在,可是如何进行疏导和沟通呢?这使我大伤了一番脑筋。她小时候很聪明、很活泼好动,但在小学的时候因为发生了一次意外,她才变成现在这样的。
一次意外的机会,让我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她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更让我担心。我把她妈和她的小姨找来,和她们进行了一次交谈。从中我了解到,她在家里很少说话, 但喜欢看书, 尤其是语文方面的书。这些资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与她交友,我想这很可能为我们之间的沟通打开一个缺口。于是在日记中我与她进行了笔上交流。也许是因为她在我这里找到了她想要的“肯定”。日记交的次数她已不满足,于是就主动给我写信,我们之间笔上交流的次数越来越多,这使我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近。我想他已经接纳我了。而接纳我的原因应是来自对我的信任。
我们已经不满足于纸上交谈,一有机会,我们便进行面谈,她对我的信任也越来越大,把她的很多想法都与我进行交流,我们的每次交谈都很愉快。她常问我:“老师你为什么总那么快乐,而且喜欢笑呢?”我对她说,其实老师也有不愉快的时候,但我会随时找周围的朋友倾诉,排解心中的郁闷,心情放松了,自然就会开心的乐起来了。她又问我:“老师你的朋友多吗?”我说:“当然多了,各年龄段的都有,因为有了他们所以我每天才会很快乐。难道你不喜欢交朋友吗?”她的回答很直接,说不喜欢,因为她周围的人都不相信她,不理解她。班里的同学层次太低,没理想、不学习,每天只会瞎喊瞎闹,她瞧不起他们。我又问她,你在乎班里同学对你的看法吗?她说:“不在乎。”其实我看出来她在说谎。因为她的眼神有些“闪烁”。我们的谈话内容越来越广泛,从学习到做人,无所不谈。虽然她没有能完全地按照我的说法去做,但我相信,她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改变。
通过对刘的辅导,我感到作为一个辅导者必须站在被辅导者的立场,体验他们的感受。让他们感到有人真正的关心他,了解他。 有此体会自然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而后慢慢的上升为信任。有了信任这剂良药,就可以按照辅导者的意愿良性发展。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