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拙妇难为有米之炊
作者:肖淑凤 时间:2009/11/27 6:22:57 来源:舒风 原创 人气:3926
道理谁都懂,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做好积累呢?先给大家讲一个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够把一个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一上来就飞扬跋扈,狂刮乱吹,企图用它的寒威一下子就把行人的大衣剥掉。哪知,越刮行人就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则不同,它温柔地吹拂,就像母亲的手在脸上滑过。渐渐地,行人觉得惠风和畅,慢慢地觉得身体温暖了,轻轻地解衣敞怀,舒舒服服地脱下了大衣。这则寓言故事很耐人寻味。
汉语的底蕴需要不断地积累和长时间的熏陶渐染而丰厚,广种薄收,不可能一锨挖口井,一口吃个胖子。如果你只是一厢情愿地向学生倾诉积累多么好,多么重要,那是苍白无力的;或只是一味地像北风似的逼着学生就范,死记硬背,而没有必要的措施和方法来引导,既不会长久,也不会取得良好效果,久而久之,还会让他们感到厌烦。何不学学南风,引导学生去感受积累的力量,去领会积累的妙处,去品尝积累的甜头,这样他们才会心甘情愿,乐此不疲。
首先,向学生提供的语言素材要精挑细选,有很高的含金量,要能打动他们的心,让他们舍不得丢弃。切忌只是推荐一些书目、报刊杂志,至于书里、报刊里都有那些精彩内容,哪些内容需要精读,哪些只需浏览,哪些需要摘录记忆,教师心里全没数,让学生自己看着办。这样在积累的过程中,既无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也无法进行指导运用,怎能取得良效?这跟没推荐一样。
看下面的材料:
1、人生就象睡觉时盖了一条太短的毛毯,你往上拉,脚趾头抗议,往下拽,肩膀冻得哆嗦。只有乐观的人才会蜷起膝,美美地睡一晚。
2、马克•吐温说过,“一只脚踩编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
3、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向你走近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4、大喜大悲之时认清自己,大起大落之间看清朋友。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
5、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是温情与爱让人无畏!
6、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7、惟有埋头,才能出头。一个人如果急于出人头地,除了自寻苦恼之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人只有埋头做事,才能有所作为,最后出人头地!
石阶与佛像
一座深山老寺中,有一尊佛像,每天,从四面八方都有许多的信徒慕名来拜祭,祈求幸福安康。佛像正面,是成百级的台阶,直冲至山下,威严肃穆。看着这么的信徒对佛像顶礼膜拜,石阶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向佛像抱怨道:都是同一座山上的花岗岩,为什么偏偏你有如此多的人跪拜。佛像听完,笑了笑,答道:“诚然,我们是兄弟姐妹不错,但是,你们成其为石阶,只经历了四刀的切割,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刮,面目全非。”
感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也必然要经历千锤百炼,经历人情冷暖,才能最后成功!
两手空空
当亚历山大过世时,他告诉他的首相说:“当你扛着我的身体经过市街时,请将我的手放在棺材的外面。”
他们都感到很疑惑,说:“为什么呢?从来没有听过有这样的事,从来也没有人这样做。”
他说:“但是你们一定要这样做。”
他们问说:“为什么?”
亚历山大说:“好让人们可以看到我也是两手空空地走了。我工作很努力,我很努力奋斗,但是在我的舌头上唯一的滋味就是什么都没有。我两手空空的,我要人们看到亚历山大死的时候是全然的失败!”
感悟:无论我们的地位多么显赫,财物多么富有,最终都会两手空空地离开这个世界。人生的一切注定会输给时间。绚烂是我,平淡也是我。绚烂与平淡都是外界的一种评判,而做人的意义与乐趣并不会因外界的评判而变质,那么就让自己的心少几许烦躁,添几许泰然吧。
这样的材料,既生动形象,又深含哲理,记在心里,不仅仅为了考试赢得高分,对学生的心灵也是一种滋润,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后面的两则小材料,我还给加上了“感悟”,更便于学生理解运用。
第二,把纷繁芜杂的材料去粗取精,精炼化、条理化、系统化,或是提炼加工再创造出新的文章呈献给学生。这样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素材、观点,还有蕴含在素材深处的需要用心去体会感悟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此思想情感的方式方法等等。
比如说,讲完《我与地坛》,我就细心地品读有关史铁生的材料,咀嚼过后,再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写成文章《超越生存的悲剧》,其中的几段内容是:
“……………………
坐上轮椅的那一刻,心底已种下落寞。他只想逃开这个喧嚣的世界,找一个沉默的地方,独自发呆,咀嚼着内心的苦,任落寞在心中疯长,铺天盖地地爬满心壁,沉重得无法呼吸。流泪了,不必躲避别人猜疑、怜悯的眼神。该怎样安静地活下去?是每天靠回忆换来一点安慰,还是靠幻想营造美好情绪,抑或是将漫漫年华制成烟花,破碎的一刹那燃尽繁华?
……………………
生活这部悲喜剧没有彩排,也没有现成的对白。当缤纷错乱的生活谜面被风吹散了答案,当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悲剧的角色、无言的结局,该如何去面对?如何找到一条救赎之路?
15年的光阴,他静静地坐在这个古老的园子里,坐在诗一样悲喜阴晴的心绪里,坐在音乐一样春夏秋冬的季节里,不管它的哪一株树下,哪一棵小草旁,喧嚣都在远处,都在心外,近旁、心里只有荒藤老树、残墙断壁,雨燕盘桓、蜂蝶飞舞,风过檐铃、雨落空林…………
15年的光阴,他静静地坐在这个古老的园子里,曾是菩提树下徘徊的过客,尘世几多困惑、几度风雨,一支签无法预测。如今,他就像几千年前那位部落王子静坐于菩提树下默默地沉思,静坐成莲,花开朵朵:
……………………
不要哀叹自己的命运不由己,其实没有任何一种命运是对人的嘲弄与惩罚,只要竭尽全力地去穷尽它就应该是幸福快乐的。把过程当作目的,把行动当作希望,以此超越生存的悲剧!”
指导学生阅读完白水河的《凄与悲的距离》,我就把有关阿炳和《二泉映月》的材料汇集、提炼、内化、输出,写成了一篇文章《诗意的孤独》,结尾一段的内容是:
“阿炳,一生落魄,一世苍凉,一片淡漠,一股倔强。他从未悲悲啼啼地诉说自身的苦难与心酸,也未多愁善感地流淌着祈求的眼泪;他挺立的上身不自然地僵直着,看不见的双眼本能地“目视前方”。他只是把心镂空,流出所有的辛酸和苦楚,流淌成动人的音乐,再挑出温暖的来修补。他把一颗用二泉里的水洗净的心珍藏在世俗的尘埃飘落不到的地方,在音乐中找到泊岸和归宿。他心若止水,曾经的刻骨铭心好像没有发生过,只是用心地拉琴,千遍万遍地拉着这首曲子,每拉一遍都能让心温暖好一阵子,带着这种温暖从街头一路走去,走过风雨,走进夕阳,走入夜色……让《二泉映月》那凄美的乐声融入江南的旋律中……”
这样的材料学生很愿意看,有时流着眼泪看;很愿意记,课堂上没有时间尽情地玩味,他们就到我的QQ空间里看。看完之后,也会学着老师动动笔,写写读后感。我再挑选优美的在课堂上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是多美的语文课啊!
第三,见缝插针,配合着语文课的进行,适时适量地向学生提供语言素材。
比如说,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课,在导学案里向学生提供了姚娟的流行哲理小品文《破碎的美丽》。结尾的一句:“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读后谁能忘记呢?悲剧不就是把美好撕碎了给人看吗?烟花绽放只能破碎,天使为爱折断翅膀,痛苦地呻吟流泪。破碎释放了最美。
学习《报任安书》一课,在导学案里向学生提供了安巧林的《大义生死》。
文中提出的问题是: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得出的结论是:“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中国人,不只是活在自己不到百年的小生里,还要活进五千年的历史里,活进无尽的未来中,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这篇文章丰富并升华了学习《报任安书》的意义。
第四,对学生来说,能得分才是硬道理,要让他们感受到,积累是作文得高分的基础。
曾担任过高考阅卷组组长的何永康教授,在自己的阅读札记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优秀的考场作文绝不是在考场上临时发挥出来的,而是在充分回忆平时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变通和组装写成的。”这就好像兵书上说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使用虽在一时,功夫全在平日。不积累行吗?
教《锦瑟》一课时,我使用了一个动画课件(不是自己制作的),画面上展示的是一个穿粉衣的女子,在落英缤纷中望着江中的一叶扁舟渐渐远去而怅然若失;回眸,只剩下弦断落满尘埃的瑟。为了更好地解读这首朦胧诗,我写了一首歌词:
锦瑟
锦瑟五十弦,弦弦思华年
穿上粉色的衣衫,夜凉好取暖
曾是浅笑嫣然,轻嗅着香雪兰
菱花镜上月色染,细看如花容颜
秋思若云烟,淡淡浓浓淡淡
莲步轻移绕镜前,细数似水流年
不见桃花面
锦瑟五十弦,弦弦思华年
红尘的颜色很淡,遥看墨迹般
曾扑庄生蝴蝶,迷失在后花园
杜鹃声中摇罗扇,摇得阵阵孤单
清愁似藤蔓,缠缠绕绕缠缠
兰花指翘锦瑟弹,欢言犹在耳畔
思绪已凌乱
锦瑟五十弦,弦弦思华年
兰花指翘锦瑟弹
弦断情惘然
弦断情惘然
这首歌词不是凭空而造,是有依托的。歌词中使用的意象,取自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所抒发的情感,也是在这首诗的基础上演绎生发的,还受了课件的启发,用了一位粉衣女子来具体表现。告诉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就可以像老师这样根据需要,选择性的进行有机的变通、组装和生发,再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输出来,美文就写出来了。大作家旁证博引,随手拈来,靠的就是平时的博闻强记,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再输出来的。想要得高分,这是必经的过程。
同样的道理,教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被词中所泛滥出来的凄惨愁苦之情淹没了。细品李清照的一生,愁绪萦怀,相思情重,鸿雁也难堪此重负。纵使鸿雁能传书,却也不知该寄往何处,只得摊开纸卷,淡淡的墨迹连缀成篇,将思念放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字字句句碰到痛处,此痛“怎是一个愁字了得”!
此程无归路,绽放的女人花,摇曳风中,以悄然凋零谢幕。
我又选取李清照词中的意象,对比了她前期的闲愁和后期的离愁,写了如下歌词:
菊花愁
记得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
东篱把酒,暗香盈袖
七分醉意,三分闲愁
西风渐起,人比黄花瘦
你看粉面含羞
少女不识离愁,却把青梅嗅
你看新月如钩
人约西楼,说好相守到白头
如今又是菊花盛开的时候
黄花满地,泪满双眸
三分思念,七分离愁
岁月流走,已过几度春秋
你看雁儿依旧
三杯两盏淡酒,难解相思愁
你看残月如钩
守着窗儿,愁下眉头上心头
寻寻觅觅看不到你的眼眸
你的笑容是否还温柔
冷冷清清握不到你的双手
你的温暖是否还依旧
凄凄惨惨戚戚独自承受
帘儿底下三杯两盏淡酒
三杯两盏淡酒
倾诉的岂止是李清照个人的愁情,是普天下所有背井离乡、难成眷属人的愁绪。
第五,学了就要用,在运用中积累。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啊!
“拙妇难为有米之炊”,原因是不会学以致用。大量的死记硬背是一个丰富积累的方法,但是这些死记硬背的素材,在头脑中总是处于休眠状态,输不出来,就像泉水流进了沙漠,无论水质多美,水量多丰沛,却永远不能哗啦啦地流淌成欢快的小河,这样的积累,就成了无效积累。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而积累也只有被运用,才能真正地成其为积累,才能变成有实用价值、有生命力的知识,甚至可以说,运用是最有效的积累方式,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啊!
这除了加强完整篇目的写作训练之外,在阅读中适时适地地以多种形式灵活练笔,是非常有效的积累方法。
执教《致像树》一课,结尾时,展示了一首学生的小诗歌(不是自己的学生写得):
妙?不妙!
他递过一张纸条
还有一个
大胆而深情的微笑
匆匆地解开
匆匆地扔掉
世界上仿佛没有了别的声响
只觉得心在狂跳
烦闷 欣喜 苦恼
怎么办 不知道 我哪会知道
读后,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因为引起了他们的感情共鸣,这正是练笔的好时机。十六岁是花季,十七岁是雨季,难免产生一种朦胧的情感,这是很正常的。那么,当爱情提前到来的时候,对照刚学过的《致橡树》中提到的爱的条件,你会怎么办?
问题提在情感交融处,学生们就有话说了。无论他们的观点如何,只要教师正确地引导,都是一次感情的磨练与升华。
针对要大胆地表白,拿青春做赌注,轰轰烈烈地爱一场的看法,我送给他们四句话:
有些爱藏在心里是温暖
说出来却会变淡
有些爱埋在心里是诺言
说出来却成了负担
学生无语,我知道,他们认可了我的说教。同时,也以老师的身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十七岁的爱情
十七岁的爱情,是月下摇曳的花影
不要去碰,让它静静地朦胧
十七岁的爱情,是躲在月亮后面的梦
不要去惊动,让它悄悄地随风
十七岁的爱情,是拂面而过的清风
不要去追,就让它无影无踪
十七岁的爱情,是沿途迷人的风景
别忘了前行,错过了锦绣前程
十七岁的眼睛,望不穿烟雨迷蒙
十七岁的肩膀,扛不起海誓山盟
十七岁的双手,握不住来世今生
十七岁的双脚,走不出红尘宿命
我们是青果,对秋天情有独钟
我们是花蕾,花期里才灿烂从容
我们是雏鹰,历练后方能飞跃苍穹
我们是彩虹,挂在风雨过后的天空
我问学生,同意老师的观点吗,学生纷纷点头。还说,用这种比喻的方式,让人感觉不到是在说理,逼着自己就范,却让人信服。比父母的“直言强谏”、唠叨更容易接受。是的,学生们的逆反心理很重啊!
我相信,对学生来说,这是一次积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积累,以后当他们面对这样的问题,或是面对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时,会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语文是一门融入了人性、艺术和美的学科。我相信人性的光辉永恒,我相信艺术和美有感动心灵的力量,我相信真诚和善意会给心灵带来温暖,我相信只要真诚地为学生的成长着想,真诚地为学生的成长付出,精心地设计自己的教学,就能引起学生的好感和兴趣,让他们愉快而持久地接受你的说教,不断地丰富积累,在积累中不断地练习运用,在运用中不断地开拓创新,那么学生的水平会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山东省荣成市第一中学 肖淑凤 15163117291)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