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课本之米,为巧妇之炊——论阅读教学中写作素材的积累
作者:贾晋泽 时间:2009/11/3 12:47:01 来源:jiajinze2009 原创 人气:1534
我常听到有些学生说:“我就怕作文,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
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学生作文,材料普遍陈旧,缺少典型性和新鲜的时代气息。满篇的大话、空话、废话、空洞无味,无法激起阅卷人的阅读兴趣,也就不能获得青睐,得到高分。从认识上说,内容决定形式;从实践上说,成功的作文都是建立在有话可说的基础之上。所以解决“写什么”是首要问题。
要解决“写什么”,首要任务是积攒素材。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素材积累可以通过阅读名著、关注时事、反映自我生活等途径来完成。但我认为除了以上的途径外,还有一条途径被忽略了,那就是——
与大师对话,与教材对话。
所谓大师,包括思想的大师,文学的大师,科学的大师等,这些人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们留下的诗文、传记、言论都是人类智慧宝库中最鲜活的东西,走进大师,可以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启迪智慧和灵气。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黄巢起义转战大半个中国,也曾冲天杀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但终是流寇,不成气候,何故?没有根据地也。井冈山虽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学生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做题破万卷,下笔就走神”因为他的精神库存约等于零。他从来就没有认真触摸过任何一位大师的灵魂,从来不曾真正走进过大师的心灵世界。我们知道,成就大师的,不仅是他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精神的丰富性。他是说不尽的话题,挖不完的富矿。我们课本里有那么多的大师佳作,是我们作文无限丰富的资源,可我们常常对我们最熟悉地方的风景视而不见,置于宝山之中而两手空空。
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去研究课本中的作家、作品,尤其是那些人生经历坎坷,人生阅历丰富的名家,和那些具有典型形象、故事情节的作品。以此提炼写作素材,为学生建立一块作文根据地。
其实,只要我们悉心研究大师及其作品,熟练掌握课文素材可以应对不同文题,百用不殆。
例如,古文中的《孔子世家》,孔子就是一座挖掘不尽的矿藏,说不完的话题。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孔子,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分析孔子,就会发现,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都可以用孔子来写。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孔子的记忆,回到那个群雄逐鹿,礼崩乐坏,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
孔子是笼罩精神光环的圣人还是坚守礼乐的卫道士?异想天开的白日梦患者还是纯粹高贵的理想主义者?万世师表还是任人粉饰的玩偶?中国愚昧落后的罪魁祸首还是二十一世纪挽人类于沉沦的精神力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
孔子的命运起起伏伏,新文化运动乃至文革时期成了众矢之的,如今却有在全世界复兴之势。看似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下面,我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为例来展示如何挖掘和组织写作素材。
首先,老师要指导学生借助参考资料,整理柳宗元生平的背景材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是北朝的一个大家族,曾支持李唐王朝夺取政权。唐高宗时,柳宗元的曾伯祖曾任宰相,柳家在尚书省任职的就有二十多人。武则天当政后,柳氏一族在政治斗争中被株连治罪,逐渐衰落。柳宗元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父辗转到夏口,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贞元九年,他二十岁时中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不久,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贬得太轻,就加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永州九年,关心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提倡“古文创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九年,被召回长安,但仅一个月,又被贬到柳州赴任。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一个重要的口号是“文以载道”,强调发挥文章的社会功能,提倡作家要以关注民生,反映现实为已任。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次通过分析柳宗元的生平简历,我们要从多个角度获得感悟和启迪:
一.家道的辉煌并不能代表未来的荣光,生长在衰落的家庭中,对个人的成长不无裨益。它能开阔眼界,磨炼意志,拓展思维,丰富人生的阅历,增长才干。
二.柳宗元仕途坎坷,人生失意,饱经忧患 ,但他宠辱不惊,能直面人生苦难,态度乐观而昂扬。
三.当官就为民作主,能够关心百姓疾苦,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社会,造福苍生,实践生命的价值。
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能够发挥文章的社会功能,用自己的笔抒写抱负,表达思想。
根据以上提炼的立意角度,我们可以精心剪裁,按照话题的立意指向,展开表述,写在不同题目的作文里,作为材料论证观点。
如以2005年全国高考卷作文为例,按照话题要求组织作文材料,展开论述。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作为一个正直的封建士大夫,他心忧社稷,关注百姓疾苦,满怀一腔热血,以改革家的气魄参与政治革新运动,却无辜被贬,实乃出人意料。
然而细细一想,却也在情理之中,当时的唐王朝已然淡去了“贞观之治”的荣光,远离了“开元盛世”的辉煌,而是江河日下,风雨飘遥。一个有良知、有思想的文人孤独地呐喊又怎能刺破重重黑暗。他也只能无奈的饮下理想破灭的苦酒,为我们留下唏嘘感叹的诗篇。
全国乙卷:位置与价值
柳宗元,你,唐代文坛的一代大师,却不知晓政坛的险恶,当你无辜被贬,被人推下权力角逐的舞台时,我想你肯定困惑了。“我的位置哪去了?”,“我该何去何从?”是的,你无奈的把目光转向了深邃的天地,你用《江雪》透露了你的思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难道,你真的要隐居吗?不,你没有隐者的那种心态,山林泽畔不该是你的位置,你的心远没有你的诗更为放达!
于是,我看到了子厚先生踽踽独行,走向落日斜照的柳州。于是,我看到了柳州城内柳侯祠的匾额至今光彩夺目。那上面,闪耀着政通人和的熠熠光芒。
全国丙卷:忘记与铭记
我的目光沿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定格在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那是一个荒凉僻远的蛮荒之地。
经过短暂的犹豫和徘徊,他毅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因为他知道,要心忧社稷,造福苍生,就要做到忘记与铭记。
忘记个人的荣誉得失,铭记一个封建士大夫的社会良知和人生道义。
忘记前途的凄风苦雨,铭记文人既有一支笔就要让它流淌出无边的忧愤。
站在忘记与铭记之间,我深深地懂得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活得何等艰辛又活得何等荣耀。
总之,学生要要高度重视课本,善于分析总结作家的生平事迹等材料,要下大力气挖掘作品中有典型人物的材料,剖析内涵,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思想认识,按照写作的要求,合理裁剪,作为作文的论据来使用,可增加文章的容量,丰富文章的内涵和文章的文化底蕴!不过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以严谨的态度使用所学的东西,尤其是在拿不准的时候要到文本中去认真核实。不要随意将课文资料添油加醋,编排“细节”。只要我们尊重历史并深入研究,最大程度的体现材料的价值,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事实也是如此,通过课后反馈回来的信息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但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获得扎扎实实的效果,还需要下大力气去训练,并一直坚持下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