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创新教育探索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2/15 16:49: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76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昌盛离不开创新,这已成为了共识。创新往往孕育在一个人的孩提时代,到了少年时代,创新应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让创新的种了的根植于孩子们的心灵,也就为他们日后的创造奠定了基石。因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刻不容缓的事情。中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其自身规律和特点,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一、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创新意识。
  目前的中学谈天说地 ,不少名义上是实施创新教育,但实际上仍然是教师严格地控制着课堂,一切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子牵头学生走,学生的“创新”仅仅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是教师的工具。真正的创新教育应该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去探索。把课堂作为教师的“讲坛”,变为学生的“学坛”,变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场所,才能调动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情境。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的欲望,师生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智力和非智力的因子都牌最活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对此,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发现和创造。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你真会想”“你的看法很独特”“你敢向名家名篇挑战,真了不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坚持这样做,就能培养学生不惟上、不惟书本的精神及敢于向一切人、一切事挑战的勇气。
  2、引导发现。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及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或由此引出更多的联想、结论等等。在阅读课教学中,可以采取课文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的方法。学生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阅读实践活动,就会不断产生“新发现”,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新发现”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3、提倡争辩。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问题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自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心情发挥,就能唤起学生的迎新意识。比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中,教师故意设计的一个问题让学生争辩。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一组为正方,观点是“人要在逆境中才能发展”;另一组为反方,观点是“人不一定在逆境中才能发展。”两个组的同学争辩了近一节课,争得面红耳赤也不能争出个所以然来。一,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并来公布他们的争辩结果。只说了两句话“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都在为对方表示祝贺。通过争辩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索分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窨,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争辩中点燃。
  二、鼓励质疑问题,培养精神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朱熹的这番话可称至理。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有敢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
  1、培养质疑精神和能力。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由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我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例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先鼓励学生读题质疑:“爸爸和花儿指什么?”“爸爸的花儿落了,指什么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哲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我都给予肯定。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从“敢问”到“善问”又是一个飞跃的过程,教师要不为断提高质疑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思路,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刚开始时,大多数学生只是从字、词方面考虑。但只要老师循循善诱,学生质疑就会越来越有质量。
  2、运用多种释疑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许多老师认为当堂对问题给出一种明确的回答才是好的释疑方法,其实,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自己没有发挥讨论的空间。在释疑的过程,老师不可包办代替,一般问题可指导学生查工具书解决;关键、重点、难点的问题,可组织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适当的讲解,纠偏和点评。总之,质疑应让学生自求得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个人见解,独创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课堂无须将所有的疑点一一解决,而应给学生留下思维,再质疑的空间。如学《黄河颂》一文,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为什么黄河是伟大而又坚强?为什么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黄河这里发源?”我没有马上给学生解答,而是让学生去查阅有关的资料和访问老人长辈来找答案,从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精神。
  三、诱发多项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异想,思别人所未思,想别人所不敢想的,因此,求异、发散思维是创新的核心。
  1、引导求异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摆脱思维的僵化,呆滞,打破思维的定势、惰性、变换思维的角度,指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去探索新问题,发现新结果。
  2、引导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要只满足一个答案,要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探求多向目标,要找多种结果。例如教学《邓稼先》一课时,学生学完课文后,老师让学生概括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各抒己见,不断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如:教学《伤仲永》一课时,“仲永由一个天资聪明的人变为一个平庸的人。但这时仲永已认识到自己失聪的原因,那他还有办法再挽救吗?”问题一提出,一下子就激活了学生创造的热情。这样拓宽了思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拓展活动空间,提供创新环境。
  创新思维只要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和充分放松的思维状态下都能孕育诞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应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创设优良的创新氛围。
  1、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教学《最后一课》中,如韩麦尔先生来到你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想学习他的精神吗?为什么?从想象帮助学生体会到优秀化合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顽强的革命意志。
  2、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在学习上给予学生自己选择方式、方法的权力。例如在何其芳的《秋天》的教学中,让学生表达翻天的美,可以用诗歌、短文、童话、故事、作画、音乐、舞蹈的形式,各尽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展现学生的个性。又如作文训练形式上的自由,主要特征为开放、随机、沟通、合作,给予学生习作时间自由,习作形式自由,习作内容自由、心灵自由。让学生写出别人想不到、不敢想的,写出别人没有说,不敢说的;写出个性和保险单。这样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出创新的火花。
  3、开辟活动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首先是观念上要开放,要树立大语文观,要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理创造之地,”我坚信,只要我们改变观念,通天探索,努力实践,创新之花将会在语文教坛中灿烂盛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