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为“文化自觉”

作者:李宗桂  时间:2010/2/23 11:00:11  来源:laoxu 转发  人气:640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谈“文化自觉”。大概是说,文化自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精神启蒙。有人认为,现在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也需要文化自觉。可是,究竟何为文化自觉?怎样的自觉行为又算是文化自觉呢?
  文化自觉是由费孝通于10余年前率先
  提出的,学术界一度甚为关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文化自觉这一十分重要的命题和价值理念,至今仍未真正落实在文化建设的实践层面,而多是停留于书斋式的论究之中。
  按照费孝通的解释,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此外,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的文化,增强与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对话、相处的能力。
  现在对于文化自觉理念的诠释,人们过多地强调了其属于“宏大叙事”范畴的层面,重视了学理的层面;而轻视了其实践的层面,忽视了其本身具有的提升全社会文化自觉精神的内涵。如果说,文化自觉命题和理念属于“大学之道”的话,那么,现阶段所要追求的目标,就不是“止于至善”的问题,而是要“明明德”、要“新民”的问题。其中,“新民”是更为重要的一步。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新认识并开掘文化自觉的内涵及意义,确实很有必要。
  从语义上讲,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觉悟。这个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国家的,还是阶层的、地域的,乃至团体的、个人的。一般意义上(广义)的文化自觉,是属于国家民族层面的。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便是一种文化自觉。在这里,文化自觉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以及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相对而言,阶层的、地域的文化自觉,以及团体的、个人的文化自觉,则属于特殊意义(狭义)的文化自觉。例如,公务员、知识分子、白领、工人、农民、商人、市民,这些不同阶层的人们,都有也应当有其文化自觉。再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等,这些作为文化小传统表现的、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至今仍在影响其涵盖地域之内的人民,影响着当地的文化建设。这些地域中人民对其文化的自觉,则属于地域文化层面的自觉。至于各种团体和个人,当然也都有其文化自觉。其中,个人的文化自觉,对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个人范畴的文化自觉,不仅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深切关怀和科学把握之中,体现在对自身文化品位、文化价值追求的实践之中,而且体现在对当地(地区、城市)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关切和贡献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地域文化中,除了上述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之类的古典地域文化之外,还有以城市为中心的、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其典型代表就是海派文化、京派文化、粤派文化。这三种地域文化,本质上都是城市文化。海派文化的洋气,京派文化的大气,粤派文化的“俗气”,彰显了各自的特色。海派文化的根底,在于自开埠以来与西洋文化的接触,在受其浸染后,通过自主选择、吸收融合其优长之处,逐渐形成了以开放精神、世界眼光、改革创新为特质的新型文化气质。京派文化的大气,源于京城文化的厚重和历史传承的久远,也来自政治中心、权力中心的宏阔底气。粤派文化则是深受香港文化影响、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文化。它基本上是传统与现代渗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的产物。当然,粤派文化的俗气,并非庸俗之气,更非恶俗之气,而是通俗、世俗、凡俗之气。
  从世界文明史和中国现代化史的角度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京派文化、海派文化和粤派文化,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地域文化的产物。在这个进程中,民族文化起了基本的精神和价值导引作用,但其之所以能够色彩纷呈,则是与各个城市独特的地域特征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名市的时候,理应密切关注并大力提升各自的城市精神,提升市民对各自城市文化的自觉意识。就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而言,如果上海市民都具有文化自觉的意识,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底气,不断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形象,那么,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将会更加体现出城市现代化的终极追求,进而真正成为体现人化特征而并非物化特征的城市。若能如此,我们的城市建设就真正体现了文化自觉,而我们的文化自觉也将会真正成就城市的发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