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心从哪里来?
作者:不详 时间:2010/3/5 11:33:55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272
连日来,正在进行中的教育规划纲要第二轮征求意见工作,展现的正是一幅这样的图景——公众参与之广泛,讨论之热烈,建议之中肯,像和煦的东风,正在唤起全民的教育信心。
教育信心从哪里来?首先有赖于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坚强决心。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要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这一转变,根本在教育。制定面向2020年的教育规划纲要,正是主动适应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范例。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一工作高度重视,对纲要的制定给予了高屋建瓴、细致入微的指导。一位网友说,只要中央有决心,百姓就有信心。
重拾教育信心,还因为人们从征求意见中感受到了民主公开的诚意。一年多来,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在动员各方力量深入调研的同时,通过专设邮箱、门户网站、媒体参与等多种形式纳群言集众智,几十次修改文本,形成了今天的纲要征求意见稿。可以说,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事件。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的感慨是由衷的:“在教育岗位干了一辈子,还没有看到过哪一个决策这样发动群众,这样举全国之力。”
实现民主的前提,在于人民的诉求能够从江湖直抵庙堂,人民的意愿能与中央的决策合拍,而教育规划纲要两次公开征求意见,正是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一次生动实践,是中国民主政治进步的生动写照。一位网友说得好:两次公开征求意见,把民意纳入决策过程,让我对教育改革的前景充满信心。
教育的信心被唤起,还在于人们从纲要文本上找到了那些教育难点热点问题的满意答案。人们欣喜地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成为教育规划纲要大背景上的三基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成为未来十年教育的工作方针。许多专家表示,这个纲要让人看到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清晰路标。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说,信心是抱着足可确信的希望和信赖,奔赴伟大荣誉之路的感情。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为完善教育规划纲要而建言献策,并期待纲要在充分的民意表达和利益博弈之后,最终能担当起“国兴之大计,民福之远谋”的重任,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蓝图。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