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琵琶弦上说相思
作者:不详 时间:2010/3/18 19:18:09 来源:梦未梦原创 人气:4046
拥有一位备受赞誉的神童老爸,幸也不幸?
晏几道一定苦苦思索过这个问题。
话说晏几道,总是绕不过他前面的那座高山:老爸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南昌进贤)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北宋初期婉约词的重要作家……
儿时,父亲一将我甩在肩头,便开始话说神童晏殊。民间故事中,小小晏殊是以骑在家人肩上的牛姿挺进金龙殿的,面对主考官皇帝老儿,多有妙对,伶牙俐齿,令人倾慕。
晏殊还是诚信的形象代言人。14岁的晏殊以神童入试,从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受到皇帝的赞赏。小晏殊睁着黑豆似的眼珠,用豁亮的童音向皇帝坦白:这篇题目我以前做过。群臣皆惊,皇帝莞尔:诚实可嘉,那就再考你一次。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令皇帝击节。
惟有民间,才有如此想像力,将殿试的气氛弄得那般活泼有趣,真正的殿试,哪有这么高的欢乐指数呢。
还有一则故事:晏殊当官伊始,恰逢太平盛世,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这种宴饮优游,看似文艺沙龙,实则声色犬马浮于贪欢,可大家乐此不疲,独有晏殊,对这种繁荣背后的虚假狂欢说不,整日价素衣淡食,将史书作饼,以诗词作糕,手不释卷,吟诵不止。一个偶然的机会,晏殊勤学的姿态跃入真宗眼里,怎一感动了得!忽一天,真宗朗声宣布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这个香喷喷的馅儿饼为何独砸向晏殊。真宗道:“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苦于家贫如洗,严重缺少交友娱乐的资金,看书只是为了驱逐寂寞,私下里我也很羡慕别人的逍遥,若我有钱,可能也会去参与宴游。”一席话,令皇帝拈须莞尔,群臣忍俊不禁。晏殊绝对有冷幽默细胞,不动声色中抖出大实话的包袱,在庭宇森森的庙堂之上,引得文武百官五官错愕,继而会心一笑,等于带领君臣做一套精神瑜珈、神经运动操。这样的人岂能不受欢迎!谁能在枯躁的政事之余,适时让皇帝解颐,群臣“哄堂”大笑,这便是天才。我们只能说,晏殊太有才。
晏殊会活跃气氛,无疑大讨皇帝欢喜。
在我想像中,晏殊一定有一双黑白分明的眸子,时常无辜地大睁着眼睛,说出一些令人大跌眼镜的实话,令人捧腹,却是结结实实的真话。如《皇帝的新装》中指出皇帝没穿新衣的孩子。晏殊年龄偏小,童心不泯,肯说别人不愿或不敢说出的真话,而又因宅心宽厚,或者说高智商,损己不留余地,大家伙儿想妒恨他,也找不到理由。所以,晏殊获得了成功:他能取信于人,且不遭嫉恨。在朋党倾轧的庙堂之上,真是一个奇迹。
顶着神童的光环,举着“诚信”的牌子,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同时成为古今教科书中诚信的母本。
晏殊的人生,艳阳高照。
晏殊历任要职,难得的是他心胸宽广,喜提拔后进,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可以说,晏殊是那个时代的主心骨,或曰镇定剂、清心丸。他能挥起衣袖,一扫浮躁之风,兴师重教,让天下人纷纷握起书本,这是相当了不起的。
北宋名臣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晏殊的两大财富:一是人脉,一是诗才。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其实是乐观者的呓语,神童未必就能生出一串神童。比如,李白的诗如星斗般璀璨,儿子们都白痴,据说和李白嗜酒有关。缺少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因材施教的实践,虎父照样出犬子,凤母照样出鸦女。
后人敬重曾国藩,一半出于他的文治武功,一半缘于他的家书,同样,傅雷的家书一版再版,经久不衰……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是系统严谨的教育理念,抑或琐碎拉杂的育儿丛书,贯穿其中的英才教培思想总能唤起大众最广泛最深切的共鸣。
晏殊怎么教育子女?没有相关文献。我想,可能不需要什么系统的理论,因为晏殊就是眼前的成功人士,是范本,合家只要以他的言行为参照物就行了,所以,大家都仰着脖子看晏殊,学晏殊。这样的神童老爸,是光环,是荣耀,却也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坡,一道墨黑的阴影——子女无法超越,只有匍匐。
奖掖后进,是晏殊人性的闪光点;但教育子女,可能是他的败笔。晏殊子女众多,但多才艺平平。也许是纨绔子弟少伟男,也许是,他的光芒,照得了别人,却照不了自己的子女。
百年树人。做父母的,唯有将自己揉碎,方能造就天才后辈。若求自身囫囵,则子女将庸碌一生——精英父辈的光明,往往是庸常子女的“黑洞”。
好在,终有一人经过抉择,弃其人脉,承其言真话、抒真情衣钵,那便是七子晏几道。
二、清狂缘于家底厚,磊落赢得挚友赞。
晏殊给了晏几道17年如丝如帛的好时光。生于“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富贵温柔之乡”,不消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打成一片,唿哨而来的,都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青春岁月。
青春好过,繁华易凋。1055年,晏殊撒手人寰,晏府从此江河日下,晏几道的人生开始滑坡。
晏几道,1038~1112年,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北宋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属南昌进贤)人 。晏殊第七子。历任颖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
敛练的文字,浓缩了晏几道一生的哀愁。当我向历史深处回眸,搜寻独属晏几道的菲薄一页,心颤栗了。“一生清狂磊落,纵弛不羁”,这几个字引起我无穷的瑕思。“狂”也不难,难在“两袖清风”时的“疏狂”与“磊落”。
晏几道视老爸晏殊留下的人脉如粪土。
晏几道孤高自负,傲视权贵,将苏轼一干人,不放在眼里。据《砚北杂志》云:“元祐中,叔原以长短句行,苏子瞻因鲁直(即黄庭坚)欲见之,则谢曰:‘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是:元祐年间,晏几道的长短句已经很有影响力了。当时文坛领袖苏轼(彼时苏轼在京,颇受帝、后赏识,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可谓“春风得意马蹄轻”,堂前自是车水马龙),想通过学生黄庭坚的引见,前来拜访晏几道。黄庭坚兴冲冲跑来,但晏几道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傲慢地说道:今天在政事堂上班的那些高级政府官员,有一大半都是从我家出去的,我都没有功夫去理睬他们。
这话多牛,底子多足。
黄庭坚辱了使命,不仅不恼羞成怒,反而对晏几道刮目相看。黄庭坚将晏几道的拒辞转告了苏轼,苏轼也自叹惋。
政事堂上那群神气活现的弄权者,一大半曾矮身进晏府。这是事实。然而,这毕竟是昔日的辉煌,是晏殊时代的产物,今非昔比,家道中落后的晏几道仍将“晏家旧客”的标签贴在人家身上,在精通时事人眼中,显然太不识时务。通达如苏轼者自一笑了得,惺惺相惜的黄庭坚自青眼有加,晏几道却仍是我行我素,不屑重构晏殊的关系网,来捞捕名利的大鱼小虾。晏殊生前哀叹“无可奈何花落去”,晏几道却没有心思去结交那群“似曾相识”的“归燕”。这正是晏几道的可爱可敬处。
《红楼梦》里孤高自许的林黛玉,是有底子的。这个底子是老妈曾是“金陵一个史”史老太太最宠溺的女儿,还有她本人备受父母娇惯,以及她过人的才貌,这三方面作底,为她的孤标傲世夯实了坚固的心理基础,因此,她能超身于大观园的粉黛群,冷眼淡睨,弹素琴,教鹦鹉吟诗,自娱自乐,目下无尘。“老爸晏殊曾经阔过”,也是晏几道孤傲的心理资本,晏殊时代的辉煌,是巨大的精神内驱力,使晏几道在家道中落后没有出现过度的失重感。
知晏几道者,挚友黄庭坚也。他在《小山词序》如此勾画晏几道:“叔原(晏几道)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目,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仕途蹭蹬,却从来不依傍权贵;文章水平高,却从不用做晋身之阶;饶有资产,慷慨大方,家人却过着贫寒的生活;他人辜负自己,依然给以充分信任。人生凉薄,而晏几道的心境却耐旱耐涝,外界似乎干预不到他了,他已抵达相当的的境界。黄庭坚的评价够高。
有这样的按语,再去品咂晏几道关于“我家旧臣”云云,才明白,那话是结结实实的真话,绝无一点葡萄酸。晏几道是真的不屑削尖脑袋在官场上打拼,与门庭若市的晏殊时代相比,他已淡出政界,两耳不闻庙堂事了;对老爸辛苦积攒的人脉,天下多少寒士引颈的人力资源,他却轻描淡写地一弃了之。
其实,晏几道的痴气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他收藏了很多书籍,每次搬家时就颇为麻烦,夫人尤其讨厌这些书籍,说晏几道搬家时好比乞儿搬漆碗,总是把废品当作宝贝。晏几道于是写了一首《戏作示内》,说这些书籍是他的饭碗,自当好好爱惜,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头发那样小心翼翼,“生计唯兹碗,般擎岂惮劳……愿君同此器,珍重到霜毛。”够天真够率性。王灼在《碧鸡漫志》就说他的禀赋乃是上天赋予的,“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将不可学”。
金陵王谢子弟,芝兰玉树,资质纯天然,若用一种东西来譬喻,一定是蚕丝,质地精良,色泽亮滑。
晏几道就有着这种如丝如绸般的质地。人生的凄风苦雨打过来,濡湿了表层,却很难洇到内里。
这样的“清狂”,是有出处的,这样的底子,是父辈累积的,暴发户之流焉能仿效。
三、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自古以来,男人不计物质名利,便求至情至性。晏几道选择的是后者。
像晏几道这种家道中落,势子却仍很正的没落贵族,多有女人缘。
古戏里,落难公子多牵动相府千金的衷肠。古词里,落魄子弟多缱绻于歌伎的温柔。
《小山词》里确切载有4名歌女,莲、鸿、苹、云。
莲,一定是一位腰身窈窕,眼神清澈的女子。她是一枝清荷,芬芳在晏几道寂寞的心池。小莲未解论心素,狂似钿筝弦底柱。脸边霞散酒初醒,眉上月残人欲去。旧时家近章台住,尽日东风吹柳絮。生憎繁杏绿阴时,正碍粉墙偷眼觑。莲歌声婉转,舞姿翩翩,“梅蕊新妆桂叶眉,小莲风韵出瑶池。云随绿水歌声转,雪绕红绡舞袖垂”(《鹧鸪天》),莲不失俏皮活泼的一面,带着人性的温度,温暖熨帖着凄风苦雨中的晏几道,“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春楼当时事,写向红窗月夜前。凭谁寄小莲”(《破阵子》)……
莲似一位大姐姐,亲和度强,晏几道对其更多是母性般的依赖;而苹,则是娇憨的小妹,似乎是晏几道真正陷落的情感城池。
晏几道对苹似乎格外钟情。“苹”似乎就是他给起的昵称,这样的称呼随他的心情而变换,有时是俏皮可人的“颦”,有时是飘流远去的“萍”。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样的诗,有着初恋的心跳。
这是《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小苹初见”时的素描。令人读来怦然心动。小苹闪亮出场,是抒情的慢镜头,如荷之初绽,有着艺术的审美效果。小苹是一位性情女子,“两重心字罗衣”,纯情,痴情,却不滥情。小苹技压群芳,“琵琶弦上说相思”,声声有情,韵韵动人。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多么美丽怅惘的爱情背景。“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让人牵肠挂肚意犹未尽的结局。
晏几道与苹的初次交眸,又是怎样的电光石火!
晏几道与这位苹姑娘,是在一个怎样对的时间,怎样对的地点,展开一场欲仙欲死的恋爱……我们无法从词里行间整合出晏几道的爱情史,但却贴心贴肺地感受到,晏几道的爱情,是那么纯粹,干净,激情澎湃了千百年,终沉淀成一湖碧潭,后人在潭边玩耍,自能濯清出自身的倩影。
记得初读此词,怔忡不已,唐诗宋词不乏佳作,但如这般直见真性情的词人可谓寡矣,以意中人芳名嵌入的词作亦鲜见!更何况一咏三叹,词短情长。
喜欢晏几道的词,断定,他是古今为数不多的性情男儿——性情二字,古来多贬意,男人多不屑,以为性情如刀,是对雄性气概的削割减弱,实则,“性情”,是男性人格中最健全最饱满最朴素最华美的资质。每憾恨,厚厚历史中难找出几位性情男儿!恰如中国女人有着很大的劣根性,中国男人的人格也有着很大的断裂层。晏几道,却肯以真性情示人,以真情词作示后人,多么难得可贵。
“鸿”、“云”的倩影,更是如珠般散落于词行。
晏几道自己在《小山词序》中曾经深情地回忆了他那段美好的时光:
叔原往者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余,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不独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闻见,所同游者意中事。……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已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流转于人间。……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垅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翻阅古文,常叹古人缺少抒情的柔肠。但这篇序言,却让人低回不已。晏几道自道自己沉缅于酒中,饮酒听歌。后来发现平常所听的那些歌词太乏味了,于是自己动手写长短句用以自娱。在沈廉叔、陈君龙家的文艺沙龙中,与莲、鸿、苹、云等一干美女兼才女相逢相爱。不久,陈君龙、沈廉叔,或病或逝,那些歌女遂“身世浮沉雨打萍”,晏几道的深情化作落红,缤纷于词行……
读这样的词,同样有“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的感受。
像晏几道客中寄身于歌人舞女之中、性情浪漫之人其实不适合为官。欧阳修曾奏请仁宗恩准,破格委派他去担任河南颍昌县令。然而,晏几道学不会老爸晏殊那种胜似闲庭信步的“无为而治”手段,他置身官场,却不在状态,处理政务难免潦草,更不屑于搞关系网自我保全。终于错判了一桩命案,在同行倾轧中入狱。幸得晏府门生欧阳修从中斡旋,才结束了狼狈的囚徒生活。但,家产早已耗尽。堂堂宰相之子,终成破落户。
偏在此时与意中人相逢——是莲、鸿、苹、云抑或其他?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鹧鸪天》,清狂后的沧桑如冬风,兀自而来,有着剜心之痛。
试想,老景惨淡的晏几道,是怎样垂泪吟诵,又与意中人相拥而泣?令后人思之一泪泫!
晏几道的泪痕浸润于《小山词》: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思远人》);“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啼痕”(《两同心》);“凭谁细话当年事,肠断山长水远诗”(《鹧鸪天》);“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书满”(《蝶恋花》)等。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长相思》)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蝶恋花》)
……
和众红粉知己的爱怨离愁是晏几道一生不可多得的情感财富。他将浓得化不开的长相思化作春蚕,借助词作,绵绵不断地吐丝,抽丝,千百年来,抽也抽不断,织就一袭袭斑斓锦衣,靓丽在后人的心头。
相比神童老爸,晏几道的人生多了几许坎坷离愁,但,因了晏几道淡出政坛的心灵姿态,因了他用一生心血浸润的《小山词》,他的人生也是“几度夕阳红”。是的,晏殊站成了山的伟岸,而其子晏几道便是傍山而起的那抹夕阳,红得有点儿晚,却不失娇艳与妩媚;红得有些个凄清,却仍红出了生命的庄严与壮丽。而最令我们感动的是,晏几道于斜晖中的脉脉微笑,是那么淡定,那么从容。
晏殊是虎头,晏几道是狮尾,父唱子随,终成北宋词坛上交相辉映的大小熊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