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人生,一样的艰难回归——比较《复活》与《李娃传》中的人性复活
作者:山东高青二中 牛华 时间:2010/4/17 14:59:0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04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性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一方面,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事业而献身。另一方面,当时他心里迸发出的对玛斯洛娃的爱情,具有一种纯洁和富于诗意的特点。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阶段:受习惯观念以及违背真与美原则的那种日常生活榜样的影响,他变得猥琐,低下,空虚和渺小,过着奢侈的寄生生活;另一方面,对异性纯洁的爱情消退了,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的工具”,在自己那个圈子里同性道德的怂恿下,诱奸了玛斯洛娃。这是“动物的人”压倒“精神的人”的阶段。从忏悔走向复活的阶段:法庭上与玛斯洛娃重逢后,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深睡在精神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苏醒。为玛斯洛娃四处奔走,按照“真理的原则”处理家庭财产,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灵魂的归宿。这是“精神的人”战胜“动物的人”的阶段。
聂赫留朵夫有忏悔走向复活的过程,就是善战胜恶,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他的转变,是在他不断接触现实,认识“通行的”“习惯的”生活的恶,并经过内心的冲突,反抗,最终放弃他原先奉行的观点与准则的过程。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不自觉的阐释着这样一个道理:人的精神的升华和人的成长,不仅意味着对现实恶的否定,也意味着对产生这种恶的社会根源的否定,这一思想是极其深刻而积极的。
如果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带有主动性,自发性,那么玛斯洛娃(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无疑是一个被牵引者,由聂赫留朵夫的努力帮助她完成复归。玛斯洛娃思想性格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天真纯洁的美丽少女她天真无邪,凭着一颗单纯的心,设想着世界的魅力,爱情的美好,沉浸在欢乐的生活中。
二:被诱奸,被去住,被遗弃,饱受磨难后沦为妓女。这一时期,她自暴自弃,抽烟酗酒,颠覆了最初对善,对上帝的信任,对恶的存在与力量深信无疑。天性中“人性”的东西已经不再。
三:由麻木走向苏醒。聂赫留朵夫决定用自己的行动去唤醒这个“已死的女人’’的灵魂,这又经历了几个步骤:当他第二次在监狱见到她,并且提出与她结婚时,他愤怒的斥骂了她,这愤怒的爆发是她精神转变的第一个征兆;在他为她的安自己基本奏中,她对自己习惯了的生活产生厌恶感,并决心做一个新人;在他的积极付出中,她已经重新爱上了他,但她拒绝同他结婚,同他为了拯救她而提出结婚一样,都是为对方牺牲自己,这是复活的开始;在前往西伯利亚的途中,革命者高尚情操的影响是她走向复活的关键,她和西蒙松在一起,内心有了对新生活的热切渴望,她的精神最终彻底复活了。
玛斯洛娃的“复活”主要是在聂赫留朵夫的帮助下,在革命者的影响下,通过纠正她在病态社会里所染上的恶习来完成的。她的“复活”不是像聂赫留朵夫那样通过抛弃原有的贵族阶级固有的利己主义劣根性来完成的,也不是通过认识恶的危害性来完成的,而是通过认识善存在的可能性,树立对善的信念来实现的。
对人性的呼唤是文学作品的职责,无论古今,无论中外,在这一点上具有共通性。白行简的《李娃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主题。通过对比发现,李娃之于荥阳生,聂赫留朵夫之于玛斯洛娃,都是良知复苏,人性回归下得道德赎罪赫自我完善行为。
这篇小说也是描写贵族公子和妓女间的风流故事,但却塑造了与其他此类股市不同的形象:郑生不是眠花宿柳始乱终弃的花花公子,李娃也不是一般的受侮辱受损害的娼妓,李娃才一超群,身价高昂,有主见,有计谋,他见到鲜衣宝马进京应试的贵族青年荥阳郑生,便施展姿色勾引上门:当郑生资财荡尽不名一文时,又设毒计抛弃了他;后来郑生饥寒交迫濒于绝境之际,李娃又幡然醒悟出手相救,直至他功成名就,两人终成眷属。
良心的负重,灵魂的震撼促使聂赫留朵夫和李娃回归善良的本性。如果聂赫留朵夫对于玛斯洛娃尚且还有残存的爱情,多年在阴奉阳伪的官场中周旋,先是的恶集结到一个本来善良无辜的却遭他诱奸的女子身上,良心的波动将他的灵魂剧烈的摇晃起来,救赎与自我救赎开始了。而李娃对郑生也只是妓女对嫖客的职业表现,爱情只是郑生的单方面感情,他不顾一切追求这种感情,不吝惜金钱,放弃了科举,背离了家庭,杜绝了亲知故交,一头扎进李娃精心设置的陷阱之中。她的恶毒造成了郑生的沉沦。但她天性未泯,一面对穷途末路的郑生,能幡然醒悟,并勇于承担起沉重的责任,用拯救自己行为的方式来拯救自己的灵魂,最终使自己的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他们的救赎过程有那些共通之处呢?
从救赎的导火索看:聂赫留朵夫在陪审席上见到作为被告的玛斯洛娃时,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李娃是在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候,听到“饥冻之甚”的荥阳生的哀切,穿透李娃的心灵,直接面对“枯瘠疥厉,殆非人状”的郑生时,李娃的灵魂受到极大的震撼。
救赎的动机看:聂赫留朵夫在监狱里见到了一个在灵魂上已经死去的玛斯洛娃,觉得自身的罪恶是巨大的,原来长久以来他生活空虚的原因就是一直背负着道德的十字架,他认清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定悔过自新;李娃在面对“殆非人状”的郑生时,灵魂的巨大震撼使得她的人性苏醒,心灵上产生深深的罪恶感。李娃“失声长恸曰:‘令子一朝及此,我之罪也!’”正是李娃在人性复归下的真诚忏悔。
救赎的过程看:聂赫留朵夫抛弃原有的观念准则,变卖土地,积极奔走,提出与玛斯洛娃结婚来完成;李娃先是努力恢复郑生健康,然后恢复学业,再然后帮助他一举登上甲科。李娃既像慈母,又像严师,更像极有经验的考官。
救赎的结果:聂赫留朵父虽然没有完成于玛斯洛娃结婚的心愿,但他终于在福音书里面面得到了精神的慰藉,这是现实主义的归宿。因为男主人公既不可能是女主人公在精神上相通,二精神复活了的女主人公也不可能跟他结婚,共同生活。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可见托翁对创作笨生是何等的精益求精,严肃认真,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把“自己的一块肉放进墨水缸里”;而《李娃传》中作者用理想主义的创作方法,用大团圆的喜剧的方式来结束,除去现实的可能性,这篇小说仍然是感人至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以李娃位代表,展现了存在于下层社会中的高尚的道德观和人性美。
人性是人所以为人的原因,是人伟大和文明之处,同时人类也因此被上沉重的道德十字架,很多人因此流芳百世,很多人在鄙视与唾弃中遗臭万年。人类无法泯灭这一良知,也无法改变这一衡量标准。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就从未停止过。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