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福建省高考语文名著备考,约8360字。
《复活》高考复习材料
chenyulong
一、 作者介绍:
高尔基曾言:“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高尔基认为,“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这是人类为自己建立的三座丰碑。”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俄国革命的镜子”
“俄罗斯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师”
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距莫斯科不远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出身名门,是彼得大帝时代承袭下来的贵族,世袭伯爵。
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
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著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家,在自己的庄园尝试改革,设计了一个庄园改造计划。他去了庄园附近五个村子中最穷苦的一个,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修房子。然而,这位年轻伯爵的梦想在俄国社会的现实面前成了泡影。不服输的托尔斯泰在1859年到1862年之间几乎中断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先后在自己的庄园及其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20多所学校。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同孩子自由交谈。1861年,托尔斯泰还担任起调解地主与农民之间纠纷的职责。为维护农民利益,因而受到贵族农奴主的敌视并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这一期间同农民的频繁接触,为他后来世界观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1868年,托尔斯泰受到德国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在1879年写成的《忏悔录》中,他谈到了当时的情况:“我有一些困惑的时候。生活停顿下来了,仿佛自己不知道该怎样生活,或该做些什么;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了……”这样,他开始转向宗教,有规律地去教堂,早晚在书斋中祷告。(多次想要自杀,最终未果。)
《复活》是托尔斯泰几十年来对政治、经济、哲学、宗教、道德、美学的探索总结,借一个习见的题材——贵族公子引诱下层女性——对现存的一切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写得独特而新颖;他还以一个不仅为自己而且为本阶级的罪孽进行忏悔的贵族人物,表现了一种彻底根究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的大无畏精神。人们称托尔斯泰为人类良心的体现者是恰切的。
晚年.托尔斯泰一直致力于“平民化”,他亲自参加手工劳动,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但这遭到了他夫人的反对。他不断为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与农民之间有难以消除的差距而深感不安,决定逃离。1910年11月10日,托尔斯泰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
二、《复活》主题: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花了10年时间完成。这时作家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